重读冰心奶奶的《小橘灯》

汽车人

<p class="ql-block">人生行至古稀,床头常置一册《人一生要读的100篇散文》,聊作睡前的良伴。那日信手翻去,竟遇故文——冰心奶奶的《小橘灯》。纸页微黄,墨香犹存,霎时间将我抛回了六十年前的乡村中学课堂。</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我,正是顽劣不堪的年纪。教室的窗户破了角,风从那里钻进来,带着田野的气息。语文老师是个清瘦的中年人,戴一副圆框眼镜,捧着课本,声音温吞如水:“……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橘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而我却在底下偷刻一枚印章,或是与同座挤眉弄眼。老师念到小姑娘制作橘灯那段时,我正在打瞌睡,只觉得那橘子灯笼似乎很有趣,至于什么“黑暗潮湿的山路”,什么“镇定、勇敢、乐观”的评语,全然不入心里。少年的心田,竟贫瘠得长不出一株思考的秧苗。</p> <p class="ql-block">而今重读《小橘灯》,字字句句却如雨落旱地,渗进皱纹密布的心底。那个八九岁的小姑娘,父亲失踪,母亲病重,家徒四壁,她却能削橘皮、穿麻线、挑烛芯,制作出一盏照亮黑暗的小灯。文中那句“我们大家都好了”,如今读来,竟让我这七十老翁鼻酸眼热。当年只觉得是篇好人好事的文章,如今才品出其中深味:哪岂止是一盏橘灯,分明是绝境中不灭的人性光辉。</p> <p class="ql-block">何以年少时懵懂,而今垂老反而怦然心动?细思量,全是岁月作祟。这半个多世纪以来,自己也走过几段“黑暗潮湿的山路”。曾在下放农村的冬夜里,啃着冷馍思念远方亲人;曾在孩子高烧时,摸黑冒雨去找医生;曾在下岗失业后,蹲在马路牙子上盘算明天的生计。这些经历当时只觉得苦,如今回味,却成了理解那小姑娘的钥匙。</p> <p class="ql-block">原来人生滋味,非得亲尝不能明白。少年时衣食虽简,却有父母遮风挡雨,不知世间真有凄风苦雨这回事。及至中年,担子压上肩头,才晓得生活有时真如文中那般“天色越发阴沉了”。而正是在这样的路上,我们才学会了制作自己的“小橘灯”——可能是深夜归家时窗台留着的一盏灯,可能是困境中朋友伸出的一双手,也可能是自己心中从不熄灭的盼头。</p> <p class="ql-block">合上书页,暮色渐浓。我起身开灯,忽想及冰心奶奶见到那盏小橘灯时,该是与我现在一般的年纪吧。只有经历过人生长路的人,才懂得微弱的光明何其珍贵。少年读散文,只看见文字表面的故事;晚年重读,却悟出了文字背后的人生。那小姑娘若在世,也该是白发老妪了,不知她可还记得自己当年做的那盏小橘灯?想必是记得的,因为真正照亮过黑暗的光明,永远不会被遗忘。</p> 经历过了才会懂得 <p class="ql-block">人生诸味尝遍后,方识灯下一寸辉。看来读书与人生相似,都要走到一定里程,才能真正读懂路上的标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2025年9月6日午夜作于美国西雅图)</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