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中常客萧铁柱

西关聊斋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68年秋,若中教师魏全森领着一位衣着得体,身高1·8米,白白净净的学生走进教师办公室(实际是老师们下课烤火的地方),并介绍给在坐的老师们说,这位是北京来的知青叫肖铁柱。接着铁柱很有礼貌地给在坐老师们鞠了个躬,像幼儿园小朋友一样规规矩矩地说声老师们好!从那以后,他就成了来若中办公室烤火的常客,铁柱给我的印象是这孩子能从北京孤身一人选择到祖国最艰苦的少数民族地区插队落户真是滿怀豪情壮志,毛主席的好学生!加上铁柱对人彬彬有礼,言谈京腔京味十足,更使我非常尊重他!一次我看他在学校操场上朗读英文《老三篇》,我走上前去试着用英语和他搭讪对话,没想到他操着一口流利的伦敦绅士腔和我对话,(英国绅士讥讽美音是incorrectly,意思是不合礼仪的土包子)使我大吃一惊!(后来才知道他父亲肖乾解放前曾是伦敦大学讲师)接着我把我在北京读书工作加起来整十年的经历介绍给他,我问他的身世,他总是顾左右而言他,吱吱唔唔,(后来才知道其父肖乾回国后1957年被打成右派,正在东北大兴安岭劳改,他属另类人——地富反坏右五类份子子弟)我还经常发现他在魏全森家吃饭,老魏对他很关照,他和学生吴映全,于文安走的很近,经常去他们家蹭饭。还听藏族学生阿亚说,他还去阿亚那里生吃马料胡豆。至于他下放到哪个公社,生产队我一概不知。</p><p class="ql-block"> 经过我和他一年多的接触,发现他很幼稚迂阔,像个没娘孩儿。他每次走进教师办公室烤火,总是炉火旺时他站的远远的取暖看书,随着火炉燃尽温度下降他逐渐靠近火炉,火柴燃烧完了,他就抱住火炉取暖,整个屋子变冷了他也不知道顺手往炉子里加把柴。然后换个地方到老魏家烤火取暖,当时看着他的手脚都被冻肿真是又可怜又可笑!想來冬天在零下20多度的若尔盖,他宿舍里一定没有烤火设备!</p><p class="ql-block"> 1972年我回原藉洛阳,后来改行到新闻界工作,经常读萧乾的新闻学书籍和其作品,这才知道肖乾先生是我国新闻界翻译界文学界老前辈,中国作协顾问,燕京大学新闻系高足,香港大公报文艺主编,黄埔军校首界毕生,曾荣获过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唯一翻译一等奖!解放前经于道泉先生极力推荐他还成为二战欧洲战场中国唯一记者,写了大量欧洲战场报道。肖乾先生的人生格言:人,如果光为自己奔,那就算不上什么“万物之灵”了。</p><p class="ql-block"> 1984年我到北京人民日报社开会,向一位老报人打听肖乾,他说肖先生原先在北京朝阳门内大街人民文学出版社家属院住,平反后搬到部级小区去了,找他得预约,经本人同意才能进去。他现在很忙,没事最好不要去打扰人家。我又问他的儿子铁柱现在住在哪里,他说肖乾57年被错划成右派老伴和他离了婚,打倒"四人帮"后,铁柱随母移民到英国去了!</p><p class="ql-block"> 世事无常,真没想到当年肖先生满怀激情回国,最后却妻离子散,令人唏嘘。士穷见节义,打倒"四人帮"后,他不计前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像老树开花,枯泉腾浪,锲而不舍,宵衣旰食,孜孜不倦地为党的新闻事业做了大量工作,令人服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肖乾先生于1992年匆归道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