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个月接到罗以先生的电话,是在一个雨后的下午。电话那头,他的声音依旧温厚,却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忧虑。罗先生是衡阳地区少有的能写赋的饱学之士,原为《衡州诗词》副主编,常有佳作刊发于各类刊物,对传统丧葬文化也颇有研究。他说:“赵老师,现在啊,我发现有些礼生,开始用AI写祭文和挽联了。”</p><p class="ql-block"> 我握着手机,一时无言。窗外雨刚停,空气里弥漫着湿润的泥土气息。我想象着灵堂前,香烟缭绕,亲友垂泪,一篇由冰冷算法生成的祭文被庄重诵读。那一刻,我感到一种莫名的错位。</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也亲眼见到了。</p><p class="ql-block"> 在一场丧礼上,某位礼生诵读的成服文辞藻华丽,对仗工整,乍听颇有古风。但细细品味,便觉不对。那些句子像是精心打磨的珠子,却串错了线,金玉其外,败絮其中。</p><p class="ql-block"> 墙上的挽联,该仄的地方平了,该平的地方仄了;形容女性的典故,竟安在了一位老先生身上;通篇都是“德高望重”、“音容宛在”之类的套话,却没有一句能让我感受到逝者的独特与鲜活。我只是看破,并未说破。</p><p class="ql-block"> 我沉默地听着,心里像压了一块石头。</p><p class="ql-block"> 挽联祭文,究竟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它不是格式化的悼词,不是辞藻的堆砌,更不是可以批量生产的商品。它是生者与逝者之间,最后的、也是最庄重的一次对话。它是悲痛的凝结,是思念的寄托,是对一个生命从生到死的深情回望。它记录着逝者的音容笑貌、性格品行,也承载着一个家族的记忆与情感。</p><p class="ql-block"> 而AI,恰恰无法触及这最核心的部分——真情实感。</p><p class="ql-block"> 它可以模仿古文体,却模仿不了丧亲之痛;它可以引用诗词典故,却无法理解这些典故背后沉甸甸的文化分量与情感温度。它生成的文字,就像一面光滑的镜子,能照出形,却照不出魂。</p><p class="ql-block"> 我深知,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AI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它可以帮我们查资料、整理思路,甚至提供一些灵感。但便利,绝不能成为我们放弃思考、放弃用心的借口。</p><p class="ql-block"> 尤其对于礼生而言,这份工作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份责任,一份传承。礼生是传统礼仪的执行者,是家族情感的疏导者,更是文化血脉的延续者。如果连礼生都开始依赖AI,那么,我们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几篇祭文的质量,而是丧葬文化中最宝贵的灵魂,是那份代代相传的、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p><p class="ql-block"> 我并非要世人完全否定AI。技术本身并无对错,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在关乎情感、尊严与文化传承的领域,我们更应坚守人的价值,守住那颗温热的心。</p><p class="ql-block"> 我想对同行们说:让我们多花一些时间去学习,去阅读,去锤炼自己的文字功底,学习联律联谱,甄别古韵新声,了解词性与词组结构;让我们多花一些时间去和逝者家属交谈,耐心地听他们讲述逝者的故事,哪怕只是一个微笑、一个习惯、一句口头禅。把这些鲜活的细节融入祭文,才能让它真正有血有肉,有情有义。</p><p class="ql-block"> 我也想对逝者的家属们说:请不要怕麻烦,主动地、尽可能详细地把您所知道的一切告诉礼生。因为您提供的,不只是素材,更是构成祭文灵魂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AI可以是我们的工具,但绝不能成为我们的“主人”。</p><p class="ql-block"> 我始终相信,一篇由人心生、由手写就的祭文,哪怕文字质朴,甚至有瑕疵,它也饱含着真情。那是任何算法都无法复制的温度,是祭文真正的“骨肉与灵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