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傅老

吴小荣

<p class="ql-block">拜访傅老</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4日下午3:00时,在包头北重集团领导和宣传部的安排下,我有幸拜访了傅安生叔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本篇文章的内容大多摘自《我给吴运铎当老师一北重集团退休员工傅安生访谈录》。</p><p class="ql-block">(吴运铎与傅安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父亲吴运铎是1954年到的工厂,他是接受上级任命担任总工程师兼副厂长。</p><p class="ql-block">(傅安生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个厂是由前苏联承建并设计的。同时,父亲率工厂的主要技术骨干到北京俄专学习。</p><p class="ql-block">(父亲与傅叔叔在台上。)</p> <p class="ql-block">傅叔叔是1954年7月到的兵器部前身二机部。并在俄专担任教员。到苏联学习的时间是1955年初至1956年底。将近两年时间,傅叔叔担任翻译。</p><p class="ql-block">(与苏联专家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父亲回国后在北重只呆了一个星期,他主要在北京担任五机部一所所长。</p><p class="ql-block">(父亲学习俄语的摘录。)</p> <p class="ql-block">苏联学习期间,父亲这个组13人,都是技术领导人。学习的内容一是企业管理、技术管理,二是技术设计和工艺流程。</p> <p class="ql-block">父亲学习十分刻苦,每天笔记都要做到很晚。当时他40岁,傳20岁。父亲在现场实习和交流中,有时可以和苏联专家直接对话。</p> <p class="ql-block">父亲与傅叔叔私人关系很好,当着众人的面叫老师,私下里叫小傅。傅叔叔给父亲起了个绰号叫“九点九”,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父亲抗日战争时期所在的新四军二师罗炳辉师长说父亲“比知识分子还知识分子。”父亲参军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是从实践和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技术工人,也叫手艺工人,或称工匠。</p> <p class="ql-block">傅叔叔的专业是俄语,到苏联后学习火炮控制。回国后在厂里担任技术工作。父亲对他说:“你就留下吧,现在没有人懂这技术。”傅叔叔就留下了。那时的包头各方面的条件还十分艰苦。这里为从50年代起就为戍守边塞,建设兵工城的老一辈致以最高的敬意。</p><p class="ql-block">(请各位朋友多提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p> <p class="ql-block">工人出版社原副总编,资深吴运铎研究专家赵长安老师反复阅读了本文,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p> <p class="ql-block">我在清华附中的老同学李蕾赞扬说我父亲的字写得好。确实,无论是写字,还是绘画,父亲都具备我们无法比拟的天赋。</p> <p class="ql-block">父亲还对古典文学感兴趣,他买了一套北京大学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并认真学习,作笔记。我1977年考上北师大中文系,选修古汉语专业,与父亲的影响有关。</p> <p class="ql-block">(本段文字摘自郭振刚先生文章《吴小荣到包头探访父亲吴运铎的印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