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韵7_榆次常家庄园(下)

古井无波

却说常家大院是中国4A级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榆次西南东阳镇车辋村,距榆次17.5公里,是清代建筑风格的传统民居建筑。车辋由四个小自然村组成,四寨中心建一大寺,与四寨相距各半华里,形成一个车辐状,故名“车辋”。常氏在商儒互长,商业日益兴起之际的明末清初,开始了在车辋故里的宅第修建。九世常万圮、常万达兄弟的事业如日中天,宅第建筑也随之进入了鼎盛时期,万圮由南向北,建成一条街,俗称西街;万达在村北购置土地,建起一条新街,俗称后街。遂有常家两条街之称。 上篇“榆次常家庄园(上)”由“敦艮吉”堡门里,东首的常氏宗祠说到紧挨贵和堂的广和堂。本篇所叙下篇,就从与广和堂并列的体和堂开始。 体和堂是导览图上的第11个景点。第12个景点,导游图上标注为“客房院”,紧临其后的第13景点是“可园”。我却在道旁见简介牌,曰:“客户院是常家招待宾客生活起居的场所,东侧可园种植有牡丹、芍药、玫瑰、月季等名花奇芭……”。而网上又有资料称,体和堂的辋川别墅就是客房院。我搞不清,就先表“体和堂”,再说“可园”,而跳过“客房院”。 体和堂为常家庄园北常建筑群内的分堂,属清代建筑遗存。主体采用南北双楼对峙的“里五外四夹牌楼”二进院格局,与广和堂同为北常世和堂分堂体系代表,完整保留清代彩绘艺术精品。彩绘属晋中地区特有的“汉纹锦”形式,分为金青、五彩、素式三大类,色彩较养和堂更为富丽。 <p class="ql-block">  体和堂倒座房较相邻院落高数米,大门后设七级台阶,现存常家庄园唯一的二字门匾“文魁”,由清代状元刘春霖题写。正楼悬“体和堂”匾额,廊柱的楹联“玉树瑶林照春室,物华天宝借余光”引自《滕王阁序》,由十四世常旭春书写。堂内砖雕影壁题为“载德”,刻画夔龙草龙图案,夹牌门楼木雕繁复,二门抱厦联由华士奎题写。地下火道供暖系统为山西民间早期暖气设备。</p> 体和堂客院“辋川别墅”的鹿图影壁,除了与大门前的照壁形成传统的鹿鹤同春吉祥图外,这个鹿图还有欢迎贵客临门的寓意。 不管这“客房院”是属“辋川别墅”,还是就是“可园”的客房院也罢,我就只讲“可园”。可园是静园园林体系中四大园中园之一。作为明清时期晋商常氏家族宅邸的组成部分,该园以亭台楼阁、水系景观与砖雕艺术为特色,融合南北园林营造手法,体现了“静中有动”的造园理念。 可园位于庄园宅院区北部静园内,东接养和堂,西邻客房院,形成贯穿宅院与园林的过渡空间,其采用“园中园”嵌套结构,既独立成景又与静园主景区形成景观呼应,建筑元素涵盖亭、轩、廊、池等,通过水系串联形成移步换景效果。 可园在北方院落基础上引入江南园林造景手法,运用假山叠石与曲径通幽的布局,营造了溪流、池潭等水体景观,配合石桥、水榭增强空间灵动性。其广泛采用砖雕工艺,影壁、门楼等构件雕刻精细纹样,体现晋商审美取向。不过可园里的“大德玉博物馆”,我不敢进,想当然认为是售卖玉件的旅游商品店,门外拍了张仿‌九曲流觞的弯曲水道就速速离开。 过可园为养和堂。养和堂是常家庄园的重要建筑之一,由晚清儒学家常麟书家族建造,因其门神彩绘装饰得名“门神院”。建筑呈“品”字形三进院格局,现存石刻装饰包括石栏、影壁及牌楼书法遗存,现存石刻书法出自常麟书及其父常立屏之手。 常麟书为晚清山西儒学大家,著有56部著作,包括用韵文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外史歌略》。其叔父常立教曾参与光绪二十四年公车上书,是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养和堂内的石刻对联“庭有余香榭草郑兰燕桂树,家无别况唐诗晋字汉文章”由常立屏书写,体现了常氏家族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养和堂大门两侧的浮雕门神彩绘线条清晰,虽色彩已褪,但仍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庄园标志性景观。正院石栏、影壁等石刻装饰与牌楼书法遗存共同营造出“兰台石室”般的古典意境。 在导览图上养和堂三字后有括符,标明又是“常氏简史馆”。我看作为常家庄园九堂之一的养和堂现在不仅是常氏简史馆,用于展示常氏家族历史与文化,还有“老电影展示馆”在里面。 养和堂的前院石栏、石影壁、石半亭,连正院的夹牌楼花墙,都是石刻的。石柱和半亭石壁上的字,都出自本堂主人常麟书和他父亲——著名书法家常立屏之手。养和堂的大门匾“进士第”是本堂学子常龄书会试中进士后所立。立柱上的楹联“庭有余,香谢草郑兰燕桂树;家无别况,唐诗晋字汉文章”为常立屏书写。谢,谢灵运,南朝著名文学家;其诗以呕咏大自然而著称于世。郑,东汉著名学者郑玄。 正院二门匾是“养和堂”,楹联常氏书写:“书中有书尽看书不如无书;礼外无理唯守礼是为有礼”。 正院正楼匾“书面忍”,楹联是刘墉书写,上联:“乐无事日有喜”;下联:“饮且食寿而康”。偏院二门匾“观国光”是本堂主人常秉聪入国学监后立。 出进士第,过街上的“奉旨承恩石牌坊”就是“石芸轩书院”。奉旨承恩石牌坊是常家庄园的核心建筑之一,由晋商常氏家族第十一世常秉儒主持修建,旨在彰显其祖父常万达及父辈受封的功绩。该牌坊为嘉庆年间敕建的过街四柱三门石牌坊,采用“威严、淳厚、古朴、典雅”的建筑形制,两侧匾额楹联多引用《中庸》等儒家经典。 常氏家族拥有中国民居中规模较大的书院,名为“石芸轩书院”,该院位于北常后街中端,为园林式建筑,又是常家呤诗作画、陶冶情操和培养族中子第的书廊学府。砖雕花墙“学海”:这两个字传说是王羲之的手迹,字里行间更见其力透纸背的功力。 书院由东、西两院和正面主楼三大部分组成,虽分为三院。整体上却连为一体。前院由四亭三廊组成,东廊为“听雨楼法帖”、西廊为“常氏贵墨法帖”、正面廊为“石芸轩法帖”,皆是中国书法艺术之珍品。转过石芸轩法帖两旁的小门后,面南是四十四帝后的墨迹的“御笔亭”,在此亭内大家可以一览数千年帝后的书法风采,其中汉章帝的“章草”,宋徽宗的瘦金体及清代帝后的馆阁体在我国书法史上均占一席之地。 “谦和堂”为第17个景点,也称“彩绘馆”。“谦和堂”大门上悬有“大夫第”匾,此匾为咸丰四年,十一世常秉祥被诰赠从四品朝议大夫后,其子常炳为父所立。两侧门联:“沸耳煮茶倾心剥芋,当午读史凌晨注经”,为常旭春书写。芋,芋头,泛指根茎食物,是最粗糙低廉的充饥物;大意:吃饭有粗茶淡饭就可以了,史书与经书却是一定要用心研读。 “谦和堂”院十分狭小,庭院的宽度不足4米,是常家庄园里的九个堂院中最狭窄的院子。 “谦和堂”没有前院,也没有跨院,只有一路,前后两进,还特别狭窄,完全不象高门大户人家的庭院。不过,我却最喜欢那通“鹤鹿同春影壁”。 过谦和堂的下一个景点为“雍和堂”。雍和堂也是“砖、木、石三雕馆”。雍和堂作为常家庄园北常建筑群的核心组成部分,由晋商常氏家族北常世和堂分支于清代兴建,隶属于该分支设立的13个分堂序列。雍和堂大门,大门门额也是“大夫第”,这块匾早于谦和堂那块,是清嘉庆年间,常怀珮被诰赠从四品朝议大夫,他的儿子秉州、秉祥、秉修、秉式、秉聪为父亲立的匾额。 大门门内匾额:“怀柔”,楹柱对联:“墨画数槿竹半床千古业;片石四时花香薰一架书”。“雍和堂”镂空雕花中门砖雕, 匾为“格物”,楹联是“志业常探韦编义;经济实籍英雄姿”。 雍和堂位于车辋村北常后街区域,属“东五门”建筑体系,建筑结构上采用偏正式后院布局,由共同前院与独立后院组成,前院设东西厢房各五间及南房八间,后院保留正院三间北房与偏院东房三间,体现“品”字形空间组合特征。其命名源于常万达对儒家“中和”思想的推崇,堂号蕴含“以和为贵”的处世哲学。 雍和堂后的景点是“慎和堂”,其后依次为“人和堂”和“节和堂”。因前面有简介牌,介绍“三堂”内是“华夏文明看山西”,老倌已经走得很累,何况之前似乎已经看过三堂,对其中堂名有些熟悉。 找理由不想再进去看展览,但看了简介牌内容,知“人和堂、节和堂为慎和堂支堂,堂主常秉式(1795-1844),常万达三子怀珮第四子,系常氏商业发展中的中坚人物,诰赠正四品朝武都尉便罢,还用长焦镜头辨明门外的几块匾额。中间景观石“华夏文明看山西”后的中匾为“承启第”,左匾是“人和堂”,右匾乃“节和堂”。据说因节和堂、人和堂为慎和堂的支堂,故以承启自戒。 故,因没进展馆,高墙后面耸立而出,侧望为塔,正看明确为牌楼的建筑叫什么?这牌楼在常家庄园里太过醒目,一路行来,想近前好好拍照,却绕来绕去的总是可望不可及,抱憾而出。 前篇说过,我进静园走的旁门左道,等要出常家庄园到明清街上时,才发现静园主大门在此。故勉力走上台阶,拍过左右廊心墙的砖雕刻,直达静园深处的杏林景色后就离开。在明清街上,我见多家店铺皆在出售当地特产食品“太谷饼”,没忍住,买了一包10个,看着土头土脑,极像少年时昆明的麦粑粑后,便过常氏宗祠,出了常家庄园的敦艮吉堡门,去寻找晒了一天太阳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