莪沟北岗遗址

见闻

<p class="ql-block">  莪沟北岗遗址,坐落于河南省新密市超化镇莪沟村北侧的一处高岗之上,地处绥水与洧河交汇形成的天然三角形台地,地势高亢,视野开阔,自然环境优越,为早期人类聚居提供了理想的生存条件,作为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的代表性遗址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莪沟北岗遗址距今约8000年,是目前中原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存之一,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和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莪沟北岗遗址于1977年首次被发现,随即在次年即1978年展开了系统的考古发掘工作。考古人员在遗址范围内清理出多座半地穴式房址与一处较为集中的墓葬区。这些房址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深入地下数十厘米,结构考究,普遍设有朝南的斜坡状门道,便于采光与通风,体现了先民对居住环境的初步规划意识。室内中央普遍设有火塘,用于取暖、炊煮与照明,显示出当时人类已具备稳定的生活方式与家庭空间布局观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墓葬区则揭示出较为复杂的丧葬习俗,不仅发现有成年男女合葬墓,反映出某种家庭或族群关系的延续,还出土了带有壁龛的特殊墓葬形式,壁龛内常放置随葬品,暗示着原始宗教观念或灵魂信仰的萌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出土的墓葬中的随葬品又可以看出,按功能可划分为农具类、粮具类及其他生活用具,体现出“事死如事生”的原始丧葬观念,也反映出社会分工的初步显现与对生产劳动的高度重视。随葬品的种类与数量差异,或可窥见当时社会内部已存在一定程度的身份差异或角色分工。</p> <p class="ql-block">  在出土遗物方面,莪沟北岗遗址展现出丰富的物质文化面貌。石器类器物包括石磨盘、石磨棒、石铲等。</p> <p class="ql-block">  其中石磨盘与磨棒成套出现,明显用于谷物脱壳与加工,是中原地区原始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证,表明当时居民已进入以种植为主的定居农业阶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陶器种类多样,既有三足钵等炊食器具,也包括陶纺轮、陶蚕蛹等反映手工业发展的特殊器物。尤其是陶制蚕蛹的发现,暗示先民可能已开始关注蚕桑活动,为研究中国早期丝绸起源提供了珍贵线索;而陶纺轮的存在,则标志着纺织技术的初步形成,说明当时人们已能利用植物纤维或动物毛发进行简单纺织,生活技能日趋复杂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莪沟北岗遗址的发掘时间早于裴李岗文化命名地——新郑裴李岗遗址,其文化特征与后者高度相似,曾引发学术界关于文化命名归属的广泛讨论。部分学者主张应以莪沟遗址为代表重新审视裴李岗文化的起源与分布格局,甚至提出“莪沟文化”的命名建议,虽未被广泛采纳,但充分凸显了该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研究中的关键地位。</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莪沟北岗遗址不仅以其年代久远、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探索中原文明起源的重要支点,更以其完整的聚落布局、成熟的生产工具与初具形态的社会结构,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距今八千年前黄河中游地区先民生活的生动图景,堪称中华文明黎明期的一颗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创作/见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片/来自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音乐/古筝曲</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