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文化——游学感悟(十二)

郏县 姚青晓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美丽的赛里木湖两天,早上在湖边看日出,湖水清澈如镜倒映着东方泛红的霞光,整个天空干净如洗,像一块湛蓝色的幕布放映着希望之光。晚上到一处高台,儿子我们相互依靠坐着,吹着微微凉风,看着若隐若现的湖水和天空银河一样的满天星,心灵得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和平静,我们谈着心里话,回顾着游学这三个月以来的感悟,就像是做梦一样,我们更珍惜这一刻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在赛里木湖不仅滋养了我们的身体,更滋养了我们的心灵,此刻,我们心中充满了感激,感激这段游学之旅大自然给予的一切,感激中华文化的唤醒,感激周围老师朋友们的帮助鼓励,感激与孩子彼此的陪伴与包容,未来无论何时何地,这段关于成长、探索与爱的记忆,都将如赛里木湖的湖水一般,清澈而深远,永远刻在心灵深处。</p> <p class="ql-block">  从赛里木湖继续出发到伊宁市,途经果子沟大桥,因最近暂时封闭,我们走了另一条路,在离果子沟大桥很近的观景台停下来近距离看这宏伟建筑,虽然不能走在桥上,但能近距离仰望这桥梁,在蓝天高山映衬下穿过蜿蜒山谷更显壮观。</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伊宁市林则徐纪念馆,学习他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之心,他在民族危难时肩负责任和使命,虎门销烟的伟大壮举,维护了民族尊严。他因功获罪被贬到边疆伊犁时也没有灰心绝望,仍然想的是国家人民,在伊犁做了大量实事,修水利,开垦田地,造福一方百姓,并且收集新疆资料、地图和当时新疆面临的局势问题,之后他与左宗棠“湘江夜话”的责任托付,这是精神的传承,是坚定的信仰,最终左公完成收复新疆的壮举。</p> <p class="ql-block">  在汉家公主纪念馆学习细君公主、解忧公主远嫁乌孙,她们作为“和平使者”为边疆的安定、民族的融合做出的贡献与牺牲,两位公主超越个人情感的胸怀令人赞叹,她们成为民族追求和平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细君和亲乌孙比王昭君嫁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早72年,比文成公主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早700多年。细君和解忧两位公主,是中原与西域和亲之旅的开拓者,她们的和亲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各地的交往与联系,为促进中华民族大一统中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伊宁市的六星街,这是一个设计非常特别的街道,一个中心六个主干道,在这里共同生活着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等多个民族,这里有特色建筑群,更有色彩鲜艳的庭院,以蓝色为主要颜色,粉色的房顶,搭配特色花纹的门窗和花卉,街上的店铺各有特色,有各种特色餐饮、有文创商品,有少数民族的特色服饰,走在这里就像是在梦幻的童话世界里一样。</p> <p class="ql-block">  街道上的少数民族的舞蹈吸引过往的人停下来观看,无论男女老少,她们的服饰颜色靓丽多彩,跳起舞来都是热情奔放,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她们舞姿的活力奔放感染着每个人都想跟着动起来,我一直观察在她们脸上看到的是自信阳光,在这里我深刻感受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p> <p class="ql-block">  在伊犁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看到一个醒目标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所陈列展示的有关本地的地理特点、历史文化、名族特色之外,还重点展示了“对口援疆”,新疆工作总目标: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p> <p class="ql-block">  全国十几个省支援新疆,江苏省对口支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从修路、建学校、建文化馆,助推农副产品、兴旅游等,这一系列的成果展示,都在证实着国家对边疆的重视,真正的和睦共存,是自古以来各民族人民的守望相助到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此刻明白“命运共同体”的真正含义。</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这里主要生活着少数民族——锡伯族,我们在锡伯古城名族博物馆学习才了解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祖先是鲜卑人,最早生活在大兴安岭嘎仙洞,后来几次南迁,一部分鲜卑族与汉族交融,一部分鲜卑人与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融合,就是现在的锡伯族。</p> <p class="ql-block">  在清朝乾隆时期,为了边疆稳定,便征集善战的锡伯族士兵及家眷五千多人开始西迁,他们从沈阳出发历时一年多到伊犁达察布查尔县,从此在这里驻守边疆。锡伯人特别擅长骑马射箭,在清朝时期,只有骑马飞跑时,在百米之内连中三箭才能为兵。直到现在还有传统骑马射箭活动,被誉为“中国箭之乡”,家家户户中仍摆放着弓箭,求吉祥、平安!</p> <p class="ql-block">  锡伯族迁至伊犁后,就开始开垦田地、修大渠,现在仍保留的察县大渠旧址,这个修渠工程历时七年,长100多公里,利用伊犁河流经弯道时形成的漩涡作为动力,将水自然引向高处,实现无坝引水,最终解决了河道南岸因地势高而引水难的技术难题。成为新疆伊犁历史上人工建造的最大水利工程。这个水渠流淌至今200多年,已经成为这片土地上的“母亲渠”。正是这渠才让伊犁成为“塞外江南”。</p> <p class="ql-block">  大渠开通后,使这里的田地增加了几十万亩,成为新疆的“粮仓”,由伊犁河水灌溉的稻田还能养殖稻田蟹,根据在博物馆学习到的信息,我们来到“察县大渠旧址”看这伟大的水利工程,到这里被震撼到了,水流湍急,利用弯道水形成漩涡自然往高处流,这样就提高了农田的灌溉面积。锡伯族人民的这一智慧壮举,造福了后世子孙。</p> <p class="ql-block">  看完大渠我们又来到附近的稻田,到达时已经是夕阳西下,我们走在稻田的田垄上,看着被夕阳映照的稻谷,我的泪水一下涌了出来,原来我们真的会被大自然的和谐美感动到流泪,没有想到第一次看见水稻竟然是在祖国大西北边疆的地方看到,内心激动又感动!</p> <p class="ql-block">  带着这份感动,第二天走在伊昭公路上,这是被誉为新疆最美公路之一,它穿越乌孙山,最高海拔三千多米,沿途有高山、草原、雪山,走在最高处还有一些没融化的积雪,在停靠点把车停下来,俩孩子兴奋开启“打雪仗”模式。</p> <p class="ql-block">  我们前往“天马故乡”——昭苏县,这里是西汉时期乌孙国的古都,乌孙人是如今哈萨克族的主要族源,“乌孙”在哈萨克语中意为“团结、联合”。他们最早生活在河西走廊(今张掖),之后被匈奴打败西迁至今天的昭苏县,西汉时期,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先后嫁到乌孙和亲,张骞最早出使这里说服乌孙国王与汉结盟,并带回这里的马匹,汉武帝见到马匹后赐封为“天马”。直到现在这里仍有很多马场养着良马,每年还有激烈的赛马活动。</p> <p class="ql-block">  在昭苏县学习完之后,我们直接来到特克斯县的八卦城,这是坐落于群山环抱的一座城市,一条特克斯河穿过这座城市,养育着这里的一方百姓。这里是中国道家文化传播最西端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在博物馆看到这座城是根据《易经》的八卦图设计的,中心是阴阳广场,周围有8条街道,按照八卦的方位命名街道名,路路相通,街街相连。八卦城像一个圆形,有四条环路,一环八条街,二环十六条街,三环三十二条街,四环六十四条街,呈现了易经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的特征,这里被称为凝固的“易经”。</p> <p class="ql-block">  开车走在这所有街道没有红绿灯的城市,每到一个路口时就顺着设计的圆形花坛缓缓绕行转弯,车辆就像太极图的“阴阳鱼”一样,在街间穿梭,像走在城中的迷宫,街边的绿树、店铺一一经过。我们来到城市中心位置的太极坛建筑,站在坛顶的观景台上,可以清晰看到八卦城的一环八条街就像棋盘一样规整,远处围绕着整座城的群山,看着这天、地、城、人和谐画面,内心无限赞叹人类伟大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特克斯的离街是八卦城特色院落居住区,所有的开敞院落都可以免费进入参观。这里是草原文化、易经文化、多民族文化融合为一体的民俗风情街区。走在这条街上,看着琳琅满目的民俗商品,摆满了用易经元素装饰的工艺品,八卦的图案,特色小院,每一处都想停下来静静的看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