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又到了成都。街上高楼林立,车辆川流不息。</p> <p class="ql-block"> 茶馆很多,各式各样,我们酒店旁边就有一座,露天的,座位上方搭着棚子。人还不少,围着一个个小桌子,喝茶聊天,嗑嗑瓜子,享受着悠闲自在的慢生活。</p> <p class="ql-block"> 宽窄巷子离我们住的酒店不远,怎能不去看看呢?</p><p class="ql-block"> 宽窄巷子边的将军府是清代成都将军的官署,位于现今金河宾馆一带,始建于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是清朝全国14处驻防将军府之一 。1776年平定金川之役后,清廷在成都设立最后一批驻防将军府 。 成都将军为从一品,与加尚书衔的总督平级,需由满蒙大员担任。成都将军是唯一兼统绿营的驻防将领,负责统辖少数民族地区 。将军府原建筑已毁,现仅存地名“将军街”,宽窄巷子为同期少城八旗驻防的保留街区 。 </p> <p class="ql-block"> 宽窄巷子,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少城片区蜀都大道西段。宽窄巷子曾是年羹尧修筑的满城,2003年,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主体改造工程确立,2008年6月14日,宽窄巷子开街。</p><p class="ql-block"> 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包含约70座传统四合院院落,占地约32公顷。</p> <p class="ql-block"> 先去宽巷子。宽巷子在城区西部,为青羊区辖,东起长顺上街分叉处,西止下同仁路,长391米,宽7.7米。清代,因与邻近街巷比较为宽,习称宽巷子,后更名兴仁胡同,民国时又恢复宽巷子旧名,沿称至今。宽巷子是“闲生活”区,是老成都生活的再现,其有老成都生活体验馆,可以体验老成都民俗。</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平定了准噶尔之乱后,年羹尧在当年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专驻满蒙八旗官兵。清朝居住在满城的只有满蒙八旗,满清没落之后,满城不再是禁区,百姓可以自由出入,有些外地商人乘机在满城附近开起了典当铺,大量收购旗人家产。这里形成了旗人后裔、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同住满城的独特格局。此时的宽巷子名叫兴仁胡同,窄巷子名叫太平胡同,井巷子叫如意胡同(明德胡同)。</p> <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以后,清朝总督赵尔丰随后交出政权,拆除了少城的城墙,一些达官贵人来此辟公馆、民宅,于右任、田颂尧、李家钰、杨森、刘文辉等先后定居在这里,蒋介石也曾经来过,使得这些古老的建筑得以保存下来。</p> <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一次城市勘测中,传说当时的工作人员在度量之后,便随手将宽一点的巷子标注为“宽巷子”,窄一点的那条就是“窄巷子”,有井的那一条就是“井巷子”。</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将房子分配给了附近的国营单位用来安置职工,居民利用自家房屋开发建设传统零售商铺,结合少城老城区的深厚历史底蕴与公馆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气质,吸引了许多中产阶级和创意阶层群体,最终宽窄巷子成为老成都悠闲生活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2003年,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主体改造工程确立,投入数亿元。在保护老成都真建筑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旅游休闲为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复合型文化商业街区,宽窄巷子街区正式出现在世人的词典中。</p> <p class="ql-block"> 恺庐。恺庐位于成都市青羊区宽巷子11号,该建筑东邻宽巷子7号,西邻宽巷子15号,北邻宽巷子街道,南邻窄巷子12、16号。恺庐是八旗住宅原址上最早修建的宅院之一,该建筑最初的主人为旗人,据史料记载满城开放后该建筑第一位主人为四川军阀王陵基部下的一位旅长,建筑规模只在现址的第二道院门以内。当时在原大门外与街面之间留出空坝,本意是为进出的人停放车辆时所用。民国六年(1917年),该建筑转卖给一位开银号的曾姓人家,曾家在原大门外空坝处新建大门,并将围墙外延,大门左边形成一个小院坝,右边打了口水井。又从安全起见,保留了原有大门,据说该建筑在当时是这条巷子里唯一有两道大门的宅院。恺庐历史建筑的第三位主人是陈西源先生,陈先生原是二十四军少将。20世纪50年代将该建筑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房间分别转卖给了5户人家。建筑现主人拉木尔羊角先生为其中的一户,房子在1951年过户到他岳母的名下,总共包括正房、耳房、厨房三间以及后院右侧空间。如今恺庐被租出去做餐饮店。</span></p> <p class="ql-block"> 宽窄巷子沿街店宅是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建筑,其院门的建筑风格丰富多样。巷子里人影攒动,酒楼茶肆喧嚷繁华,古宅戏楼古朴典雅。巷子的建筑整体彰显古朴清旷、幽静素雅之感。小院花木宜人,曲径通幽。</p> <p class="ql-block"> 老式宅院里几棵树上结满了黄橙橙的果子,非常喜人。</p> <p class="ql-block"> 宽窄巷子由营房宿舍慢慢与川西民居融合为一,民居内具有川西风格的庭院形态也基本保留,建筑构件如窗扇、雀替垂花柱等从细节上再现了老成都的生活韵味。有的老建筑还吸收了典型的西洋风格,呈现中西合璧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 吃饭喝茶的地方,一般都有人做采耳生意,这是老成都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 戏院多。一边喝茶,一边听川剧、看变脸,已是成都休闲生活的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 兔头是成都的特色小吃。</p> <p class="ql-block"> 宽窄巷子整体空间风貌较为完整,延续了清代川西民居风格,街道在形制上属于北方胡同街巷,其主要特色为“鱼脊骨”形的道路格局。</p> <p class="ql-block"> 卖熊猫玩具的店子很多。</p> <p class="ql-block"> 人们常笑言:“没有一只鸭子🦆、一只兔子🐰能活着走出成都。”</p> <p class="ql-block"> 窄巷子。窄巷子与宽巷子邻近平行街巷,东起长顺下街,西止下同仁路,长390米,宽6米。清代因街巷比较宽巷子而言较窄,习称窄巷子。后名太平胡同,民国时复称窄巷子,沿称至今。窄巷子是以各式餐饮、咖啡、艺术休闲、健康生活馆、特色文化主题店为主题的精致生活品味区。</p> <p class="ql-block"> 栓马石。拴马石位于窄巷子32号门头的老墙上,离地约1.2米,已风化斑驳,是宽窄巷子仅存的三个拴马石之一。百年前这里曾是北方满蒙八旗及家属的居住地,有骑马出行的习惯。拴马石是北方文化在川西的符号性表现。</p> <p class="ql-block"> 宽窄巷子烟火气息与文艺气息交融,是成都休闲都市、市井生活的最佳体现。从清朝满城时期的八旗子弟提笼架鸟、莳花弄草,到民国时期达官贵人觥筹交错、大宴宾朋,再到现如今文人游客一杯清茶、一把竹椅品味生活,宽窄巷子已经成为典型成都生活的写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