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契文焕彩,荆楚墨缘。 8月22日,“殷契流风——刘颜涛甲骨文书法展巡展(武汉站)”在湖北省国画院开幕,延续郑州首展之盛,为武汉观众带来一场融古贯今、意蕴深厚的古文字艺术盛宴。此次展览由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安阳市委宣传部主办,湖北省书法家协会、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湖北省书法院承办,湖北国画院美术馆协办。 刘颜涛多年来深耕篆书,尤以甲骨文与金文为专擅,其书作融甲骨之天真与金文之朴茂,于刀笔转换间深得古意。本次展览集中展出其近年创作的68件篆书作品,全面呈现了他在甲骨文与金文领域的深入探索与艺术成就。 开幕式后,主办方还举办了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刘颜涛的艺术风格与创作理念展开了深入探讨。他们一致认为,刘颜涛先生融汇甲骨、金文与传统笔墨,兼具学术修养与艺术创新,其作品既承续古文字神韵,又富于现代审美意识,为当代篆书创作提供了重要引领。 下面是张建会先生在座谈会上的发言,刊发于此,以飨读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宗法经典 守正创新——在刘颜涛甲骨文书法展座谈会上的发言张建会</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相聚在荆楚大地、九省通衢的武汉,共同见证颜涛兄的甲骨文书法展。我和颜涛兄认识二十多年了,2005年在第三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中同获“书法十杰”,后来又曾经连续四届在一起参加“正书六家展”活动,其中篆书参展书家是已故的王友谊先生和颜涛兄,楷书是王学龄先生和管峻先生,隶书是张继先生和我。所以对颜涛兄不同时期的作品也比较了解。这次能集中看到他这么多作品,尤其是以甲骨文为主题的系列创作,让我有不少新感受。 3300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字已经是“六书”具备、非常成熟的华夏文字,标志着中华文明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自一百年前被发现之后,一直是学界、书法艺术界潜心研究、心慕手追的重要领域。颜涛兄是中国当代书法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书法艺术以深厚的传统功底和独特的现代审美意趣著称,尤其对甲骨文、钟鼎铭文有着深入的研究。他数十年如一日以刀笔为舟楫,溯源至三千年前殷商的文明长河,他的作品既保持着甲骨文"契文"的古朴稚拙,又融入了当代书家的审美意趣,在金石气与书卷气之间找到了精妙的平衡。这种对古文字的敬畏与活化,恰与湖北先民"敢为人先"的文化基因遥相呼应,为我们展现了传统书法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 现在生活节奏快,大家容易追求视觉上的刺激,但看颜涛兄的作品却不一样。他的作品给这些古老文字赋予了新意——能让我们从中看到当下人的情感和精神。而且,甲骨文创作需要多方面的基础和修养,不是简单外在形式的模仿,而是向内深入的探索,看似简约,实则是删繁就简,是大道至简,内涵丰富。他的作品令人感动,这种感动不是感官上的冲击,而是能触碰到内心,是悦目而赏心。因此,此次展览的每一幅作品,既是颜涛兄对甲骨文艺术的匠心诠释,也是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致敬。 其实,书法创作和写文章很像,避免同质化的关键不在一字一句的表面,而在于内涵意蕴。比如我们看那些历代碑刻,历经久远,带着斑驳的痕迹,时间沉淀出的韵味会融入其中;还有碑帖的拓工工艺,对这些的理解,时间长短带来的认知变化,都蕴藏着丰富的韵味。所以写甲骨文,需要对它有深入的观察,更需要想象力——这恰恰是当下我们传承传统时很重要的一点。比如二王、苏、黄、米、蔡等历代书法大家,都是在传承中求新,在传统与自由表达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正是关键所在。怎么让传承与创新相互契合、相互作用?看似有矛盾,其实好作品是能兼容并蓄,内容丰富又不失统一。 怎么学习传统?我觉得只模仿形式没意义,颜涛兄在创作思路上的探索,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他出生在甲骨文故乡,把对甲骨文的痴迷融入对家乡的挚爱和眷恋之中,并凝聚成研习和书写甲骨文的无限动力。他的这种“以古为师、推陈出新”的甲骨文书法艺术实践,正是文艺工作者守正创新、将古老书法艺术在当代承接有序、发扬光大的生动体现。相信通过本次展览,我们一定会有所思考和借鉴。所谓借鉴,就是在没看到某种可能时,自己想不到;看到之后受了启发,再结合自身条件去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这就是进步的节点。如果艺术家能在传承与创新这两方面找到平衡,就很可贵。 承古方能启今,继往始能开来。宗法经典,守正创新,是书法艺术传承发展的坦途。这也是从本次展览中体现出来的颜涛兄的艺术追求,也是这次颜涛兄甲骨文书法展览的意义和价值所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