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王朝</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4728980</p> <p class="ql-block">7月14日,我走进军垦第一连,仿佛穿越回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曾是军垦战士屯垦戍边的第一站,黄土筑成的房屋、斑驳的标语,诉说着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我坐在门前的长椅上,望着眼前的建筑与绿树相映成趣,心中不禁涌起敬意。当年的军垦人,用双手在荒漠中开辟绿洲,用汗水书写了兵团精神的壮丽篇章。</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我来到了“军垦第一连”的介绍牌下。红色五角星标志熠熠生辉,电子屏与展板详细讲述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我驻足细读,了解了当年军垦战士如何在这片荒芜之地开垦耕耘,将青春与热血融入这片土地。</p> <p class="ql-block">军垦第一连,位于边陲之地,是当年军垦战士们开垦边疆、建设家园的起点。这里曾是荒原,是他们用双手一锄一锹地开垦出良田,用肩膀一砖一瓦地筑起家园。“一朝躬耕一座碑,千军万马建边陲”,这句铭刻在木制牌匾上的话语,正是那段艰苦卓绝岁月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走进军垦第一连,不远处,一块刻有“军垦第一连欢迎您”的木牌匾静静伫立,上面还有一首诗:</p><p class="ql-block">一棵胡杨一座碑,</p><p class="ql-block">千军万马建边陲;</p><p class="ql-block">以身许国兵团人,</p><p class="ql-block">奉献精神万万岁。</p><p class="ql-block"> 旁边还有一个形似齿轮的石雕,象征着那段以劳动为荣、以奉献为乐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我走在林荫小道上,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木质指示牌上写着“野大葱 清水汤”,“三餐窝头都一样”,“实难下咽还得吃”,“不然干活饿的慌”。这些朴实的文字仿佛在讲述着当年战士们的生活日常。不远处,一块刻有“军垦第一连欢迎您”的木牌匾静静伫立,旁边还有一个形似齿轮的石雕,象征着那段以劳动为荣、以奉献为乐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前走,在一处竹栏围起的区域旁,我看到几行有趣的文字:“洋芋疙瘩包谷榛”,“干打垒里烧牛粪”,“脚上裹块破羊皮”,“背上步枪巡边境”。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词句,勾起了我对当年军垦生活的好奇。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却也是创造力与坚韧并存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走进军垦第一连,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保存完好的军垦建筑,它们静静伫立在阳光下,墙面斑驳却依旧挺立。庭院开阔,绿意盎然,几棵高大的树木为这片宁静增添了几分生机。我缓步走过,坐在建筑前的长椅上,感受着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墙上的中文标语依旧清晰可见,字里行间透露出当年战士们坚定的信念与不屈的意志。</p> <p class="ql-block">这些建筑中,有一处屋顶呈多边形设计的房屋格外引人注目,浅黄色的外观在阳光下显得温暖而亲切。门前的红色星星标志,仿佛在提醒我,这里曾是理想与信仰交织的地方。每一处细节都像是在讲述一个关于坚持与奉献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最后,来到了大食堂,旁边“炊事班故事”五个大字特别醒目。在那满含艰辛与奉献的岁月里。炊事班的战士们每天天未亮,他们就摸黑进厨房生火。物资匮乏,他们挖野菜、垦荒地、走远路采购。灶台上,饭菜飘香,慰藉着战友。有次柴火不够,开饭在即,他们迅速分工,有人找柴火,有人控火势,最终按时做好饭。这份坚守与担当,令人动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