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漫行记:哥本哈根——童话与现实的交响诗

一天行

引言:当童话照进现实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波罗的海邮轮行终于接近尾声了。本次邮轮行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出发,沿着波罗的海依次经过了芬兰的赫尔辛基、爱沙尼亚的塔林、拉脱维亚的里加、立陶宛的维辛斯基、波兰的格丁尼亚、德国的瓦尔明内德、德国的基尔、丹麦的奥胡斯和挪威的奥斯陆,前后十一天共经停了九国十一座港口城市,其中包括七国首都,最后到达邮轮行的目的地丹麦的哥本哈根。</p><p class="ql-block"> 哥本哈根的名字,从小就和安徒生的童话、乐高积木、曲奇饼干盒上的风景一起塞在记忆中的某个角落。但当邮轮真正驶入厄勒海峡,站在邮轮甲板上,看着这座城市的天际线从海平面缓缓升起,像被孩童随意拼贴的积木玩具在晨光中显露出糖果般的色泽,才发现这座安徒生笔下的城市,竟真如童话书般在眼前展开:不远处,新港运河的桅杆森林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大教堂的尖顶刺破云层。而更远处,古老宫殿与彩色房屋构成波浪形的轮廓线,其间点缀着青铜穹顶与玻璃幕墙的反光,宛如撒落一地的琉璃彩珠。连时不时从那些老建筑缝隙间生长出来的现代设计,也像童话新编的注脚般令人惊喜。这景象简直比安徒生童话中的插图还要梦幻。整个城市就像一幅被水彩晕染的画,就这样不紧不慢地在我们眼前铺展开来。 </p><p class="ql-block"> 终于来到了这座童话中的城市,开启我们期盼已久的哥本哈根之行。说来连自己都难以相信,虽然哥本哈根是北欧邮轮航线最经典的停靠港之一,也算国际著名都市,我曾往来北欧多次却从未在此停留过,这次正好借邮轮行之机好好看看这座都城。</p> 幻象迷影的国度 <p class="ql-block">  时下北欧游成了热门。说起游北欧,不是冰岛北极,就是挪威峡湾,也有顺道去一下瑞典,而到丹麦来的相对较少。丹麦给大家的一个标签似乎就是一个童话故事的小国。事实上,丹麦也确实是北欧五国中面积最小的一个国家。它总面积仅4.3万平方公里,是一个由日德兰半岛、菲英岛、西兰岛以及406个大小不一的岛屿组成,北与挪威、瑞典隔海相望,南与德国接壤,东面是波罗的海,西面是北海,妥妥的一幅类似于岛国的版图。</p><p class="ql-block"> 不过,喜欢看地图的朋友一定也会注意到,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和著名的法罗群岛在地图上都显著标注着同属于丹麦。格陵兰岛面积达216.6平方公里,法罗群岛面积为1399平方公里。如果丹麦本土加上这两处海外领土,总面积可以达到220万平方公里。这个面积在世界上可以排到第12位,是个名副其实的领土大国。但为什么丹麦不将格陵兰岛和法罗群岛算入本土?为什么它要以大化小以弱示人?它如此扑朔迷离之下究竟是什么样国家呢?</p><p class="ql-block"> 其实丹麦历史悠久,曾经拥有啸傲天下气盖山河的过去。追根溯源,丹麦是由北欧维京海盗崛起的国家,早在公元985年就形成了统一的王国,那时也是维京海盗的鼎盛时期。他们曾于871年攻占伦敦,到1016年甚至占领了整个英国,并建立了一个囊括英格兰、苏格兰、瑞典等地的北欧大帝国,中间一度与挪威、瑞典三国共建卡尔马联盟,后又携挪威<span style="font-size:18px;">挂起了</span>丹麦帝国的大旗。毫不客气的说,16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初这段时间就是丹麦不可一世的“大国时代”。然而,好景不长。随着邻国的崛起和欧洲大国之间战争的波及,丹麦开始了与各国漫长的交战史。仗打得愈烈,领土也丢得越多,尤其是1814年战败后的基尔条约让丹麦割让了挪威以及北欧大片土地,虽然仍保留了格陵兰、冰岛、法罗群岛等海外领土,但已元气大伤,开始由曾经的大国逐渐沦为日德兰半岛上的一个二流小国。到20世纪冰岛独立,而格陵兰岛和法罗群岛也先后获得内政自治权,虽主权仍属于丹麦,但实属“特区”,人心已失还要什么面子?丹麦也就不再算它们的领土面积了。</p><p class="ql-block"> 这段历史说起来令人唏嘘,但丹麦人倒是引以为豪。虽然现在本土面积缩小了,留下来的却是北欧最富饶的一片地。丹麦本土多为平原和丘陵,地势低平,平均海拔约30米,降水充沛,气候宜人,特别是沿海分布着很多优良的港口。优良的环境助长了丹麦农业渔业航运业以及其他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现代高科技产业的崛起,使得丹麦一跃跻身世界富国圈子。现在丹麦人均GDP约为7万美元,位居世界前列。丹麦与其他北欧国家一样,拥有极其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贫富差距非常小,总人口虽不到600万,国民却都享受着极高的生活品质。前两天我们已游览了它的第二大城市奥胡斯,见证了它带给我们的奇迹与魅力,那接下来的哥本哈根之游又会带给我们怎么样的感受呢?拭目以待吧。</p> 从哥本哈根——童话扉页启程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丹麦是安徒生笔下的童话王国,那么作为丹麦首都的哥本哈根,无疑是这本童话书的扉页。这座透着魔幻现实主义的城市,确实有它炫耀的资本: 它是最老牌童话故事的故乡——安徒生在这里写过《海的女儿》,而小美人鱼至今还在港口emo;它是最会生活的城市——街上自行车比人多,咖啡馆比办公楼多,到处挂着艺术品,冬天也能看到温室里的鲜花;它有最古老的王室——丹麦王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40年,至今仍在市中心阿美琳堡宫里舒适的宅着;它有最混搭的建筑史——中世纪的克里斯蒂安堡宫和新世纪的"黑钻石"图书馆相邻对望,隔空对话,竟然毫无违和感。 </p><p class="ql-block"> 当然,它还有更多的“最”:它是丹麦王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它曾被联合国人居署选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它曾获得“最佳设计城市”的荣誉;它也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城市之一。最主要的是,它也是丹麦的最大港口。哥本哈根的原意就是“商人之港”,如今它不仅是丹麦国内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北欧的大门。正是它热情洋溢着的海港城市的浪漫气息才吸引着四面八方游客云集而来。</p><p class="ql-block"> 出乎意料,我们的邮轮没有停靠在预想中的正对着小美人鱼的长堤邮轮客运码头(Langelinie Cruise Terminal),而是停在了市中心外的海洋邮轮客运码头(Oceankaj Cruise Terminal)。所以,从邮轮上下来,没有看到那个传说中的充满19世纪风情的古老城市的画面,倒是看到一片正在扩建中的新兴港口景象,似乎是在诉说着不同版本的故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哥本哈根与世界同步,也处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正在演奏着一首古典乐章与现代音符相融合的交响诗。于是,我们赶紧打车,直奔7公里外市中心的老城。</p> 第一站:新港——运河的调色盘 <p class="ql-block">  到了老城直奔哥本哈根最有代表性的景点新港(Nyhavn),即运河区。它是1669年由国王克里斯蒂安五世下令开凿的一条长约500米的连接着厄勒海峡与国王新广场的人工运河。当时建造它的目的是缩短海港到市中心的距离,从而促进哥本哈根的快速发展。显然,这个目的业已达到。经过四百多年变迁,今天的新港已经焕然一新,运河边鹅石小道已改为平坦的步行街,传统海员酒吧也转型为现代餐馆和咖啡馆。夏季晚风中飘散着啤酒与海鲜的香气,冬季则化身为圣诞市集的童话小镇。这里既保留着岁月沧桑的历史景观,又充满着朝气蓬勃的现代活力,昔日水手们寻欢作乐的地方已发展成为全球游客流连忘返的旅游核心地带。</p><p class="ql-block"> 运河街区还真不愧是哥本哈根的宣传画。卜到新港,立马就看到运河两岸17世纪建造的那些彩色联排房屋,在清晨阳光下熠熠生辉,水中的倒影与停泊的长桅帆船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浓色重彩的风景画。其实,这些蜡笔似的房屋都隐藏着鲜为人知的色彩密码,不同颜色代表着不同房子:红色代表朗姆酒馆,蓝色则是鲸油贸易。上色还不能擅自做主,每栋房子的颜色都要经过皇家统一许可才能涂抹。</p><p class="ql-block"> 最重要的是,运河街区是哥本哈根的灵魂所在,这里到处遗留着安徒生的文学印记:他曾在20号房子写出了《打火匣》,在67号完成了《小美人鱼》的初稿。有趣的是,他总在写完一个童话后就搬家。不知道是不是像我们一样怕房东催租。</p> <p class="ql-block">来到运河区</p> <p class="ql-block">新港</p> <p class="ql-block">运河边的彩色联排屋</p> <p class="ql-block">联排屋中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红色房子是</span>新港20号,为安徒生遗址</p> <p class="ql-block">新港码头</p> <p class="ql-block">新港轮渡码头</p> <p class="ql-block">帆船俱乐部</p> <p class="ql-block">建于1872年用于纪念二战丹麦海军官兵的新港铁锚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新港67号(白色建筑为安徒生遗址)</p> <p class="ql-block">克里斯蒂安五世雕像与加尼森教堂</p> <p class="ql-block">路易丝皇后桥头的尼罗雕像(Nilen)</p> 第二站:阿美琳堡宫——世界上最亲民的皇宫 <p class="ql-block">  我们所订的埃德莫瑞酒店正好坐落在新港,紧挨着阿马利亚港花园(Amaliehaven),临海的花园喷泉吸引了不少游客。我们转过喷泉广场,眼前豁然开朗——四座完全相同的洛可可式宫殿围成一个八边形广场,这就是丹麦王室的冬宫阿美琳堡宫(Amalienborg)。宫殿富丽堂皇,广场更加开阔大气,广场中央矗立着1768年法国雕塑家萨利创作的弗雷德里克五世骑马铜像。整个王宫融合了建筑艺术与皇室气派,关键是没有围墙,大开四方,与八方来宾零距离接触,完全称得上世界上最亲民的王宫。</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个看起来像个开放式剧场的丹麦王宫原来是一场大火后作为"应急方案"的临时住所。此处原是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五世赠予丹麦四大贵族所建的豪门宫殿,但这四座外观完全相同的宫殿落成不久,恰好碰上1794年那场焚毁了克里斯钦堡宫的世纪大火,于是王室决定暂时移驾阿美琳堡四宫殿。可能是这里条件不错,自那以后,此处便成了王室的长期住所。</p><p class="ql-block"> 现在四座宫殿中插着丹麦国旗的那栋克里斯蒂安九世宫住着现任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而克里斯蒂安八世宫为皇室博物馆,克里斯蒂安七世宫用于外宾接待,后两座均对外开放。不过,每日中午举行的王室卫兵换岗仪式才是这里游览的重头戏,与邻近的小美人鱼雕像一样最受游客欢迎。在嘹亮的军乐声中,看着这些戴着黑色熊皮帽身着传统饰金制服的卫兵,以0.5倍速踢着正步,个个走起来活像上了发条的玩具士兵,还真有些让人忍俊不禁。其实,那是因为他们头上都顶着重达3公斤的熊皮帽,所以才不得不慢速龟行。可堪称一场“北欧慢综艺”的表演秀。</p> <p class="ql-block">哥本哈根埃德莫瑞酒店</p> <p class="ql-block">阿美琳堡宫,丹麦王室的冬宫</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的弗雷德里克五世骑马铜像</p> <p class="ql-block">腓特列八世宫</p> <p class="ql-block">克里斯蒂安九世宫(沙克宫)</p> <p class="ql-block">王室卫兵</p> <p class="ql-block">开放式的王宫门廊</p> <p class="ql-block">黄宫</p> 第三站:腓特列教堂——真假大理石的背后 <p class="ql-block">  阿美琳堡宫西面的腓特列大街连接着腓特列教堂(Frederiks Kirke),它们与东面的阿马利亚港花园喷泉连成一条中轴直线,共同构成了这座都城的核心景观。</p><p class="ql-block"> 腓特列教堂是丹麦国家教会的新教教堂,也是丹麦规模最大的圆顶教堂,因其巨大的穹顶表面覆盖的铜板氧化形成的独特铜绿色而闻名遐迩,又因其教堂建筑内外使用了大量的大理石而被人们叫做“大理石教堂”。 ‌其实这个绰号有些名不副实。教堂始建于1749年,当初是由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五世下令建造,原本计划全部用挪威大理石,结果预算超标,工程中断了近百年。1877年重启建设后内部改用石灰岩仿制的部分大理石,用丹麦人话说:"反正远看效果一样",于是乎教堂终于1894年竣工。 ‌</p><p class="ql-block"> “大理石教堂”有假,然而“建筑奇迹”是真。这个奇迹就是它那硕大无比的罗马巴洛克风格的穹顶。穹顶直径31米,虽未达到原设计的45米方案,但其跨度仍仅次于罗马万神殿。建筑师 Nicolai Eigtved没有使用一根立柱,而是用12根拱肋似的大理石圆柱像伞骨一样来分散压力支撑。穹顶内部装饰以耶稣十二使徒画像和动物浮雕来吸引眼球。穹顶上还设有环形观景廊道,登上回廊,整座城市就在你的面前铺开,脚下新港那些彩色房子像被打翻的乐高桶,闪光夺目。</p> <p class="ql-block">腓特列大街</p> <p class="ql-block">腓特列教堂</p> <p class="ql-block">教堂穹顶</p> <p class="ql-block">阿马利亚港花园喷泉</p> <p class="ql-block">旁边坐落着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教堂</p> 第四站:吉菲昂喷泉——神话故事的背后 <p class="ql-block">  绕着以王宫为中心的中轴线景观转了一圈后,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去看哥本哈根标志性的小美人鱼,它坐落在另一个核心景区长堤公园内。从阿美琳大街走到北头的丘吉尔公园路,再往前百米就到了长堤公园。还未走进公园很远已听到里面传来的阵阵轰鸣水声。一入公园,一座大型的铜雕喷泉赫然在目。这就是传说中的吉菲昂喷泉(Gefion Fountain)。这座由雕塑家昂拉斯·蓬高设计的大型铜雕喷泉,1908年完工时,曾是北欧最大的喷泉。本计划建于市政厅广场,后因广场已有铜龙雕塑而改迁至现址。</p><p class="ql-block"> 这个喷泉与北欧创世传说有关,还暗藏着哥本哈根的地理密码:根据北欧神话,瑞典国王答应吉菲昂女神可将一昼夜内犁出的土地拿走。于是女神便把她的四个儿子变为耕牛,连夜犁走瑞典大片土地,形成了丹麦哥本哈根所在的西兰岛,而犁土后留下的大坑则成为现在瑞典的维纳恩湖。‌‌巧合的是,如今从地图上看,西兰岛的海岸线和维纳恩湖的形状确实十分相似。</p><p class="ql-block"> 喷泉由青铜雕塑主体与花岗岩基座组成。整个雕塑群呈现出精致的新古典主义风格‌,雕像细节刻画尤其突出。青铜牛肌肉线条的清晰程度,连现代3D建模都难以复刻。抬眼看去,站立喷泉顶端的北欧神话中的大地女神吉菲昂,正奋力扬鞭驱使着她的四头“打工牛”。水流从牛蹄下喷涌而出,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而背景正好是圣阿尔班教堂的穹顶——喷泉的背后是不是还另外有段与上帝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皇家凉亭(Royal Pavilions)</p> <p class="ql-block">哥本哈根港务大楼</p> <p class="ql-block">吉菲昂喷泉</p> <p class="ql-block">驱牛的吉菲昂女神</p> <p class="ql-block">圣阿尔班教堂</p> 第五站:小美人鱼——百年孤独的魅力 <p class="ql-block">  趁着时间尚早,我们转身去找小美人鱼(The Little Mermaid)。上午的长堤公园人流越聚越多,热闹得像周末的集市。我们随着人流顺着长堤踟蹰而行,海风送来阵阵咸腥的气息。长堤公园名副其实,狭窄的公园步道在细长的防浪长堤上一直向前伸展,转过一个弯,那位“北欧顶流”突然映入眼帘——小美人鱼铜像正静静地坐在海边。这座1.25米高的铜像比想象中还要小很多,堪称全球最"卑微"的地标,不过正是这份娇小让人易生怜爱之心。仔细看过去,小美人鱼侧坐在花岗岩上,眼神忧郁地望着海面。雕像表面布满了斑驳的铜绿,这应该是她在波罗的海边守望百年留下的岁月痕迹。她的身体明显已经被游客们抚摸得泛出金属光泽,不知道那些动手的人是否得到了什么好运。</p><p class="ql-block"> "不要笑!表情要忧郁!对,托腮!"身后忽然传来了乡音,一位操着浓重京腔的大妈正在指挥同伴摆姿势。周围传来阵阵笑声。环顾四周,至少有二十多位游客在以各种姿势模仿小美人鱼的神态,这场景简直比雕塑本身还要精彩。只是与带着忧郁表情的小美人鱼反差太大。</p><p class="ql-block"> 据说这座1913年落成的青铜雕像,是著名的雕塑家爱德华·艾瑞克森以安徒生童话为灵感,给他老婆做的等身像。但它至今身世成谜。有传闻说,当年艾瑞克森其实更想塑造的是芭蕾舞者,但因模特拒绝裸体而只好雕成了鱼尾,这样艺术家才变成了美人鱼的。至于她为什么脸带忧郁就有很多的解读,至今并无标准答案。但有点很肯定,她有足够的郁闷理由:这位"明星"自面世以来可谓经历坎坷,命运多舛。过去百年来她曾经被砍头两次,断臂一次,泼漆无数次,甚至还被炸进海里。</p><p class="ql-block"> 但丹麦人并没有抛弃过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对她进行修复和重塑。毕竟这是他们最著名的"文化IP"。正因如此,她也曾作为国家形象代表出现在各种重要场面,2010年还一度被运往上海专程出席了世博会。但无论是喜是悲,无论经历多少风浪,她始终保持着那个永恒的姿势——静静侧坐在海边,忧郁地凝视着远方的海平线,尽管传说中的王子从未出现过,但她依旧保持着那份与海天交融的孤寂美。</p> <p class="ql-block">孤独的小美人鱼</p> <p class="ql-block">还孤独吗?</p> <p class="ql-block">海洋纪念碑</p> 第六站:卡斯特雷特城堡——军事要塞的几何诗篇 <p class="ql-block">  小美人鱼身后就是卡斯特雷特城堡(Kastellet),实际上,包括小美人鱼在内的整个长堤公园都是这座城堡环形护城河的组成部分。作为到小美人鱼景点的必经之地,游客一般都会顺路来这个免费开放的城堡一游。</p><p class="ql-block"> 卡斯特雷特城堡是北欧保存最完好的军事堡垒,它拥有完整的城墙、护城河、军营、防御工事及教堂等建筑。但这些都不足为奇,它最出彩的地方或者说它最大的特点是它那罕见的五角星图形的布局轮廓。顺着长堤往北从海洋纪念碑(Maritime Monument)转过来,就看到了这座神奇城堡那造型独特的几何外形。当然,从平面角度很难看出它的整体星形轮廓,只有登高俯瞰才能欣赏到它完整的五角星样子。城堡内有它的整体模式和空中俯拍的图片,其五角星形布局非常完美,包含了国王堡垒、皇后堡垒、伯爵堡垒、公主堡垒和王子堡垒共五座棱角分明的堡垒。</p><p class="ql-block"> 从护城河上的木吊桥走过城堡石门,你会发现五星城堡的每个角都是一座棱堡,每个尖角都能形成交叉火力,通过锯齿状的城墙连接一起,形成一组完整的防御体系。原来五角星造型并不只是为了好看,而是暗藏杀机呀。无怪乎连拿破仑都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星形堡垒。事实上,它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存最完整的五角星形军事要塞。</p><p class="ql-block"> 这座建于1663年北欧战争期间的城堡,是由丹麦国王腓特烈三世下令建的,曾多次抵御住了瑞典进攻。1807年它同样成功抵御住了英国海军30磅炮弹轰击。但到1940年德军入侵时,它已无法挡住更猛烈的武器攻击了。失去防御作用的城堡从此一蹶不振,自此它也再没有发生过激烈战火。一直到1999年重新修复,恢复其历史原貌。2006年起改为城市公园,但仍保留了部分军事设施。堡内现设有哥本哈根要塞博物馆,展示着17-19世纪防御工事模型。</p><p class="ql-block"> 城堡内还有一座别具一格的卡斯特雷特教堂,即要塞教堂。这座巴洛克风格的亮黄色<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筑外观非常醒目</span>,完美地融合了军事历史、建筑之美和宁静的自然环境,是卡斯特雷特要塞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西北角上那座最初用来磨军粮的风车磨坊建于1718年,望着仍在缓缓转动的大风车,再看看护城河中游弋的天鹅和野鸭,很难想象这就是当年战火纷飞的军事要塞。</p> <p class="ql-block">卡斯特雷特城堡</p> <p class="ql-block">五角星城堡布局</p> <p class="ql-block">城堡环形护城河</p> 第七站:设计博物馆——坐拥百城 <p class="ql-block">  紧挨着星形城堡旁边有一大片醒目的低矮的黄褐色古建筑群,一栋栋长长的带天窗屋顶的房屋瞧起来普普通通,但整整齐齐排列开来,占据着好几条街道,也颇有一番气势。这些房子都是建于17到18世纪的海军军营,现在专门设立了一个尼伯德斯博物馆(Nyboder),供游人参观。</p><p class="ql-block"> 军营附近坐落着当地有名的丹麦艺术与设计博物馆(Designmuseum Danmark),它是哥本哈根最值得去的其中一个博物馆。博物馆18世纪洛可可风格的建筑原为腓特烈医院,1890年改作成展馆。馆内以展示北欧设计历史为主,分现代设计与文化历史两大主题展区。最有特色的算收藏着欧洲宫廷椅和清代太师椅的椅子设计展厅,里面什么样的椅子都有。馆内还有一个北欧最大的藏有16万册专业书的设计类图书馆,真是“坐拥百城”。</p> <p class="ql-block">城堡出来路过瑞典古斯塔夫教堂(Svenska Gustafskyrkan)</p> <p class="ql-block">17世纪的海军军营</p> <p class="ql-block">尼伯德斯博物馆(Nyboder)</p> <p class="ql-block">卡尔·尼尔森雕像</p> <p class="ql-block">哥本哈根泰米尔文学院(Copenhagen Tamil Sangam)</p> <p class="ql-block">哥本哈根大学的丹麦社会学协会、丹麦理论统计学会等教学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狮子与母狮》奥古斯特·尼古拉·凯恩(Lion and Lioness by Auguste-Nicolas Cain)</p> <p class="ql-block">圣保罗教堂</p> <p class="ql-block">丹麦艺术与设计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椅子厅</p> <p class="ql-block">相邻的医学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圣安斯加尔主教座堂</p> 第八站:丹麦国家美术馆——新旧风格共荣 <p class="ql-block">  接着我们转去奥斯特沃尔加德街,即东城墙路(Øster Voldgade),这是哥本哈根市中心一条历史悠久的道路,是沿袭17世纪古城墙遗址修建起来的。道路两旁集中着罗森堡宫、国王花园、国立美术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等景点。我们先来到坐落在东植物园的丹麦国家美术馆(Statens Museum for Kunst),它是丹麦规模最大的艺术博物馆。它的建筑很有意思,主体建筑群由新旧两个风格完全不同的建筑组成:旧馆是1896年建造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而新馆是1998年竣工的玻璃幕墙建筑,相隔百年的两馆之间通过钢架结构的空中走廊连接,形成古典与现代交融的共生格局。</p><p class="ql-block"> 美术馆收藏着从14世纪至今的超过七个世纪的30万件艺术品,涵盖丹麦黄金时代绘画、欧洲古典艺术及现当代先锋作品。难得的是,馆藏不仅注意珍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许多国际大师的真迹,也系统性收藏了包括威尔汉姆·哈默修伊在内的一批丹麦国宝级画家的代表作。既有欧洲古典艺术代表伦勃朗《耶稣受难》系列,也有现当代艺术大师毕加索《三个音乐家》系列。</p> <p class="ql-block">丹麦国家铁路(Danske Statsbaner)</p> <p class="ql-block">丹麦国家美术馆</p> 第九站:罗森堡城堡——夏宫与宝库 <p class="ql-block">  东城墙路上最打眼的无疑是罗森堡城堡(Rosenborg Slot),可以说是哥本哈根最具风釆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历史性建筑。它始建于1606年,典型的荷兰文艺复兴样式建造,主体建筑包括三座塔楼和四面尖顶,那青铜色屋顶与红褐色砖墙的外观非常引人注目,高高的碉塔与环绕的护城河构成了坚固的防御体系,给人以一种坚不可摧的印象。城堡基本保留着历史原貌,里面宴会厅高达9米,张挂着描绘历史战争场面的巨幅壁毯,各个金碧辉煌的大厅和豪华典雅的房间也摆满古董和壁画,但它们的吸引力都不及它的地宫。城堡幽暗的石梯下才是整个宫殿的精华所在。</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最初建堡时是把它作为夏季行宫使用的。18世纪前曾有三代丹麦国王居住于此。后转型为皇家珍宝馆,并于1838年对外开放。馆内收藏了很多历代王室的稀世珍宝,包括国王与王后王冠,王室用品,珠宝首饰,名画和艺术品,陶瓷等出土文物以及百年陈酿酒窖,甚至还有中国瓷器与漆器。既具历史厚重感又兼艺术观赏性,被誉为展示丹麦千年王权历史的现场版,很受游客欢迎。</p> <p class="ql-block">罗森堡城堡</p> <p class="ql-block">罗森堡城堡也是王室夏宫</p> 第十站:国王花园与植物园——享受北欧慢时光 <p class="ql-block">  环绕着护城河的城堡坐拥着巨大的花园,其实罗森堡宫就位于哥本哈根的国王花园(Kongens Have)内,这个城中园的规模相当大,除了林荫大道还有文艺复兴风格的玫瑰园,园内种植的各种玫瑰超过2000株,花香鸟语,环境优美。</p><p class="ql-block"> 花园西面隔着马路是个更大的公园。公园分两部分:北面是毗邻丹麦国立美术馆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南面是哥本哈根大学植物园。两者都是植物聚集地,构成了丹麦最大的植物园,占地面积超过10公顷。这里花木植物茂盛,绿草青茵连片,小桥流水环绕,楼榭亭台踊现,算是城内最好的一处休闲场所。我们漫步其间,看到当地人在公园草地上纵情欢乐,酣嬉淋漓,肆无忌惮的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天地,不免心生感概:正是这些北欧人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才叫做真正的享受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罗森堡城堡坐落在国王花园</p> <p class="ql-block">哥本哈根大学植物园</p> <p class="ql-block">室内植物园</p> <p class="ql-block">丹麦自然历史博物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span>及阿帕利利克(Agpalilik)展馆 ,阿帕利利克为巨大铁陨石。</p> <p class="ql-block">圣安德烈亚斯教堂(Sct. Andreas Kirke)</p> 第十一站:圆塔——螺旋坡道上的宇宙 <p class="ql-block">  国王花园往南是一大片古老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建筑群,其中包括哥本哈根大学(University of Copenhagen)和圣母教堂(Vor Frue Kirke)以及著名的圆塔。圆塔,准确的说应该叫圆塔教堂(Rundetårn Kirke)。它是当年致力于把哥本哈根打造成北欧最大都市的克里斯蒂安四世国王的一个杰作。本来只是为附近大学建造配套的教堂设施,但国王认为仅建造一个简单的钟楼远远不够,于是便亲自设计了这座拔地倚天俯视全城的圆塔。圆塔于1637年动工,1642年完工。而先动手的教堂直到1656年才告竣工。由此可见领导过问与否大不一样。有意思的是,这座高高的塔楼居然没有台阶,只有209米长的螺旋坡道——因为克里斯蒂安四世认为"马匹和学者都需要平缓的道路"。这个“马匹”是指承载书籍和国王的马车,而“学者”则是指天文科学家们。原来这座圆塔本身是个混合体建筑:下面是教堂大门,中间是大学图书馆,上面则是欧洲最古老的天文观测台。如今天文台与图书馆早已迁往他处,唯有教堂依旧,钟声长鸣。而视野开阔的顶楼已开放成为观景台。登上塔顶,俯瞰着哥本哈根老城那片古老的红顶建筑与远处苍茫的海峡,大有一种仿佛置身中世纪科学家视角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圆塔(Rundetaarn)</p> <p class="ql-block">圣母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哥本哈根大学</p> 第十二站:市政厅广场——童话城的心脏 <p class="ql-block">  圆塔下来,顺便路过了哥本哈根著名的斯楚格步行街(Strøget),这条商业街号称世界上最长的购物街,集中了众多商店、餐馆、咖啡馆及丹麦最著名的品牌乐高(LEGO)玩具店。</p><p class="ql-block"> 从人山人海的街巷中一来到宽广的市政厅广场(City Hall Square),马上就有一种天高地阔豁然开朗的感觉。显然,市政厅是哥本哈根这座城市的中心。开放式的广场恢宏壮观,四通八达,几条大道在这里纵横交错又铺向远方。实际上这里就是哥本哈根乃至整个国家的交通网络中心,广场上有0公里的起点标志,表明所有与哥本哈根的距离都是从这里开始计算的。</p><p class="ql-block"> 市政厅大楼建于1905年,盖得像个中世纪城堡,那古典传统的造型带着浓厚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市政厅的正门上方装饰着哥本哈根奠基人阿布萨隆大主教的镀金塑像。里面大厅宽敞明亮,面积达1500平方米,布置得富丽堂皇。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高达110米的市政厅钟楼。钟楼顶部显著地挂着远近闻名的“世界钟”。它不仅能准确报时,还能同时显示出全球各地时间以及各种天文时间。登上顶楼,一样可以俯瞰整个市区全景。</p><p class="ql-block"> 市政厅正门西南角草坪上坐落着丹麦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青铜坐像。雕像的右膝被到访的游客摸得锃亮发光,据说这样便能获得些灵感。雕像基座上刻着《丑小鸭》中的名句:"只要你是天鹅蛋,就算生在养鸭场也没关系。"</p><p class="ql-block"> 与此雕像对称,在市政厅东北边则耸立着“天气女孩”雕塑(Vejrpigerne)。然而最打眼的是已成为哥本哈根城市景观和文化遗产一部分的坐落在广场中央的“龙喷泉”(Dragespringvandet)雕塑。它是为纪念市政厅大楼落成时建的,建成以来便一直是广场上的标志性景观。雕塑表现的是一头公牛正在与一条猛龙相搏的场景,似乎公牛还占了上风。其具体的象征意义可能源于北欧或丹麦的文化传统及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不过在西方文化中,龙常常代表着恶势力,而公牛则往往是勇士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广场</p> <p class="ql-block">龙喷泉雕塑</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大厅</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钟楼</p> <p class="ql-block">安徒生雕像</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旁边大厦顶上的天气女孩(Vejrpigerne)雕塑</p> <p class="ql-block">西布罗街</p> <p class="ql-block">阿克塞尔塔大厦</p> <p class="ql-block">阿克塞尔塔边的马戏团</p> <p class="ql-block">宫殿电影院</p> 第十三站:趣伏里公园——活剧版的童话 <p class="ql-block">  市政厅广场南面仅一街之隔的是哥本哈根趣伏里主题公园(Tivoli),也译作蒂沃利公园。公园的名字有点意思,倒过来念便是“I Lov(e) It”(我爱它),很富浪漫情调。这个像迪士尼一般存在的公园是丹麦最著名的游乐休闲公园,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游乐园之一。公园规模很大,占地达八万平方米。场内水清林秀,环境优美。园内建有各类游艺机、过山车及许多娱乐设施,还有专门的仪仗队、露天舞台、剧场、电影院、哑剧院、音乐厅、中国塔等,甚至还有一段中国长城。自1843年开业一百五十多年以来,参观人数近3亿,已成为欧洲最受欢迎的主题公园之一,可以说是游客必到之处。本计划好孬进去看看,但一瞧公园入口处暑假客排成的长龙,立马打了退堂鼓,只能留个念想给下次,毕竟丹麦人说了:“快乐不在于玩遍所有景点,而在于坐在阳光下发呆。”</p> <p class="ql-block">哥本哈根游客信息中心</p> <p class="ql-block">趣伏里主题公园(Tivoli)</p> <p class="ql-block">公园入口之一</p> <p class="ql-block">趣伏里美食街</p> <p class="ql-block">过山车</p> <p class="ql-block">正在欢庆夏季节日巡游的学生们</p> 第十四站:博物馆与美术馆——闹市中的文化宝藏 <p class="ql-block">  略过了大排长龙人潮涌动的主题公园,公园东角路口正好坐落着两个闹中取静游人稀少的景点:北面的是哥本哈根博物馆(Københavns Museum),这座成立于1891年属于哥本哈根市官方的历史博物馆,通过大量文物、图片及多媒体,系统陈列和全面展示着哥本哈根早期历史尤其是自12世纪以来整个城市发展变迁的过程及现状,入口处摆放着大型的中世纪哥本哈根古城的模型。</p><p class="ql-block"> 路口南则是新嘉士伯美术馆(Ny Carlsberg Glyptotek),它是由嘉士伯啤酒创始人J.C.雅各布森之子卡尔·雅可布森于1897年创立的。地处繁忙的路口,又是如此鲜艳亮丽的红色外墙和典雅大方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让人无法漠视它。实际上整个美术馆比外表看上去的还要大,共有四座主建筑群,由建筑师分阶段设计建造,其中入口罗马式前厅与相连的冬季花园玻璃穹顶和棕榈树庭院为标志性空间。馆内艺术藏品超过万件,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文物及法国印象派大师作品,其中以罗丹的雕塑和高更的画作最吸引人。</p> <p class="ql-block">哥本哈根中央车站</p> <p class="ql-block">西部电站(Western Power Station)</p> <p class="ql-block">哥本哈根中央邮政大楼(Copenhagen Central Post Building)</p> <p class="ql-block">哥本哈根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新嘉士伯美术馆(Ny Carlsberg Glyptotek)</p> 第十五站:国家博物馆——从维京到乐高的千年穿越 <p class="ql-block">  毗邻着两座馆居然有个但丁广场(Dantes Plads),广场上还有一组由当地艺术家创作的与《神曲》有关的雕塑作品,市中心地段专门设立纪念意大利文学巨匠的广场,不知是受欧洲文化复兴影响之深,还是与周边聚集着众多重要文化机构有关?不过此处确实有不少博物馆。广场边即是丹麦最有名的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Denmark)。 </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房子前身为建于1744年的洛可可式宫殿,原为丹麦王储寝宫,1807年改为国家博物馆。该馆是丹麦最大的文化历史博物馆,除了主馆,还有里伯露天博物馆和丹麦1940-1945年抵抗运动博物馆两个分馆,并兼管全国文化遗产。主馆藏品丰富,重点展示丹麦史前至现代文物,也涵盖有民族传统文化及世界文明史。对历史迷来说,这里简直是北欧版“鉴宝”:地下室里摆着维京海盗标配的长船和斧头;乐高展区中丹麦人用积木搭出了整个国家简史,你会发现著名品牌原来是发源于老木匠克里斯蒂安森失业后制作的木玩具。而最震撼的是青铜时代展厅的"太阳战车",公元前1400年的战车轮子至今还能转动。尽管丹麦从来没有被罗马帝国征服过,却也照样出土了铁器时代的罗马铜器,而这些珍品对整个欧洲和世界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p> <p class="ql-block">但丁广场(Dantes Plads)</p> <p class="ql-block">丹麦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Denmark)</p> 第十六站:克里斯蒂安堡宫——越烧越旺的权力 <p class="ql-block">  从国家博物馆跨过大理石桥(Marmorbroen)登上对面的城堡岛(Slotsholmen),马上看到了哥本哈根的标志性建筑克里斯蒂安堡宫(Christiansborg Palace),这是今天参观的重头戏,同时也是一场穿越时空的体验。这座哥本哈根的标志性建筑,是昔日的王宫,今日的国会,同时也是最高法院、首相府和丹麦政府各部大臣办公室,甚至包括丹麦皇家迎宾室,堪称丹麦政治权力的顶峰。但就这么一座集王权、法权、行政权于一身的最高殿堂,历史上却屡遭劫难,饱尽沧桑。它有过六次烈火焚身,又六度浴火重生的不堪经历。</p><p class="ql-block"> 早在1773~1775年间,正睿图高大上的克里斯蒂安六世国王推倒了旧王宫,重新建造起这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宫。不料1794年的一场无情大火,将这座显赫华丽的新宫连同许多价值连城的珍宝都付之一炬。不久后登基的腓特烈六世于1803年开始重建它,但1884年的第二次大火又将它毁于一旦。以后的一百多年间又是几次屡建屡毁,重蹈覆辙。现在游客到地下宫殿遗址博物馆里,还可以看到一段生动再现1794年那场著名大火的视频。令人惊掉下巴的是,视频里面当时惊慌失措的消防侍从们居然是用一桶桶嘉士伯啤酒来灭火的,不知道是事实还是广告,总之那画面既滑稽又震撼。</p> <p class="ql-block">城堡岛</p> <p class="ql-block">C.F. 蒂特根斯大楼</p> <p class="ql-block">腓特烈七世雕像(Frederik VII)</p> <p class="ql-block">克里斯蒂安堡宫</p> <p class="ql-block">国会大厦</p> <p class="ql-block">最高法院</p> <p class="ql-block">女王之翼图书馆(H.M. Dronningens Håndbibliotek)</p> <p class="ql-block">皇家马厮</p> <p class="ql-block">老剧院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丹麦财政部</p> 第十七站:丹麦皇家图书馆——知识发光体 <p class="ql-block">  除了克里斯蒂安堡宫,城堡岛的运河边还围绕着不少老建筑。东边的司法部前有旧股票交易中心,西侧的运输部旁有克里斯蒂安四世的酿酒厂,走到南面运河边,突然被一座黑色玻璃大厦闪到眼睛。这栋采用黑色抛光花岗岩和不规则角度设计的建筑,像块棱角分明的炭晶斜插在运河岸上。原来这是丹麦皇家图书馆(Det Kongelige Bibliotek)的新馆,因其外墙的黑色花岗岩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所以人送雅号"黑钻石"(The Black Diamond)。走进中庭,又见一道玻璃天桥将阳光折射成七彩光谱,像"启蒙之光"洒进阅览室。登上顶楼走到落地窗前,视觉一开,好一个就将知识和大海尽收眼底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这座新馆是1999年在老图书馆基础上新建的。老馆是由热衷于学问的君主腓特烈三世创立于1648年,当年他不惜重金从欧洲各国购进大批图书,许多书籍收藏家都受其所动纷纷向这位好学的国王赠送书籍,为图书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在馆内各类藏书超3400万册,其中包括安徒生手稿及冰岛抄本等珍贵文献。其实,丹麦皇家图书馆除了这个以技术类图书为主的全称为斯劳兹赫尔姆黑钻石的国家馆总部,还有收藏社会科学与法律文献为主的菲奥尔斯塔德馆和以收藏人文科学资料为主的阿迈厄馆,这三座馆的总面积达52,843平方米。此外在阿马厄还建有一座新的大学图书馆,因此丹麦皇家图书馆也号称是北欧最大的图书馆。无论大小,它都是知识的发光体。</p> <p class="ql-block">旧股票交易中心</p> <p class="ql-block">克里斯蒂安四世的酿酒厂(Christian IV's Brewhouse)</p> <p class="ql-block">丹麦图书馆新馆</p> <p class="ql-block">丹麦建筑中心和丹麦设计中心</p> <p class="ql-block">17世纪为克里斯蒂安四世盖的小岛教堂</p> <p class="ql-block">克里斯蒂安教堂</p> 第十八站:管风琴教堂——来自误会的丰碑 <p class="ql-block">  来前朋友都说哥本哈根的管风琴教堂值得一看,它也确实是一座的很有建筑特点的教堂。所以尽管行程很赶,还是值得抽个时间专程跑来看看。远远望去,它的外型就像一座钢筋水泥浇注起来的巨大管风琴,所以大家俗称它为管风琴教堂。正是由于像它这种大胆夸张的表现主义建筑风格的教堂极为稀少,也遂使它成为这座城市著名的地标之一。当然,管风琴教堂内也的确竖立着一架号称北欧最大的管风琴,整个管风琴共有4052个管子,最长的达10米,重425公斤,而最小的是仅5公分长的高音管。教堂内所能看到的只是极少数的管子,而绝大部分管子都藏在墙内或人们看不见的隐蔽地方。</p><p class="ql-block"> 其实管风琴教堂它真正的名字叫格伦特维教堂(Grundtvigs Kirke),是为纪念丹麦著名的神学家和教育家尼古莱·格伦特维而建的。格伦特维并不是什么大人物,为何会为他专门建这么大一座教堂呢?这实际上来自于一个“美丽的误会”。最初当局只是决定为格伦特维单纯建座纪念碑并由此面向全社会征集设计方案。不料,在所有备选方案中没有理想的预案,而唯有琰森·克林特(Jensen Klint)设计的方案让人眼前一亮,但也无法采纳。因为它设计的不是一座简单的纪念碑,也不是一尊雕像,而是一座耗资庞大的大教堂。可又弃之可惜,经过反复争论与努力最终还是决定盖这个教堂。于是市政府出地出钱,加上民间赞助,历时19年终于建成了这座教堂式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管风琴教堂(Grundtvigs Kirke)</p> <p class="ql-block">教堂周边房子也像管风琴</p> 第十九站:国王新广场——精华汇萃的明信片 <p class="ql-block">  在市中心主要景点游览大半天后,又绕回到了新港。顺便又围着新港边的国王新广场(Kongens Nytorv)转了一圈。这里简直像个城市精英聚集的文化中心。广场中央立着克里斯蒂安五世的骑马雕像,四周环绕着一群巴洛克风格的老建筑,有建于1870年前后的由丹麦皇家芭蕾舞团主场驻演的皇家剧院(Det Kongelige Teater),建于17世纪的夏洛滕堡艺术馆(Kunsthal Charlottenborg),已有100多年历史的玛格森大商场等。商场南边的街道就是“酒窖街”。这条街上6号的是中世纪建成的“汉斯国王的酒窖”,安徒生年轻时曾经在此住过,后来他又在这条街上的“北方旅馆”和17号分别住过。所以,这个广场与他有着太多的密切联系。可以想象他有多少脍炙人口的童话故事就是在这里创作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广场的西面连着斯楚格步行街,而东面则是我们早上逛过的新港运河以及那排出现在所有旅游宣传册上的像童话布景似的彩色联排屋。而其中就包括我们住的酒店。</p> <p class="ql-block">国王新广场</p> <p class="ql-block">皇家剧院</p> <p class="ql-block">皇家剧院正门</p> <p class="ql-block">剧院旁边坐落着音乐厅</p> <p class="ql-block">夏洛滕堡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斯楚格步行街</p> <p class="ql-block">酒窖衔</p> <p class="ql-block">英格兰酒店(Hotel D'Angleterre)</p> <p class="ql-block">法国大使馆</p> <p class="ql-block">玛格森商场(Magasin)</p> <p class="ql-block">由尼古拉教堂改建的艺术博物馆(Nikolaj Art Gallery)</p> <p class="ql-block">十二世纪的丹麦国王尼尔斯·朱尔(Niels Juel)雕像,背后大楼为丹麦国防部</p> <p class="ql-block">丹麦国家银行(National Bank of Denmark)是丹麦央行</p> <p class="ql-block">丹麦银行(Danske Bank)</p> <p class="ql-block">金顶教堂,即救主堂,以环绕尘塔的台阶闻名</p> <p class="ql-block">丹麦外交部(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Denmark)</p> <p class="ql-block">会展中心</p> <p class="ql-block">路易丝女王桥</p> <p class="ql-block">运河湖</p> <p class="ql-block">格伦尼加德剧院(Grønnegårds Teatret)</p> <p class="ql-block">克里斯蒂安自由城</p> <p class="ql-block">女王大街</p> <p class="ql-block">哥本哈根赌场酒店</p> <p class="ql-block">丹麦工会大楼,里面包括有市政工会等分支机构</p> 第二十站:哥本哈根歌剧院与丹麦皇家剧场——海洋文化的乐章 <p class="ql-block">  酒店正好处于运河入海口边,侧面奥菲莉娅广场边的水边建筑是丹麦皇家剧场的戏剧厅(Det Kongelige Teater -</p><p class="ql-block">Skuespilhuset) ,它是皇家剧院旗下专门用于话剧及其他戏剧演出的现代化剧场,所以盖的也是一栋现代化风格十足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而正面望去的哈曼岛上,是一座造型更加前卫的玻璃幕墙建筑,它倒映在水中,静影沉壁,风姿绰约。这正是新建的哥本哈根歌剧院(Operaen Copenhagen)。作为世界上最现代化的歌剧院之一,它装备了最先进的声学设备并拥有最好的声乐效果。歌剧院与阿美琳堡皇宫隔河相望,共有14层,建筑面积达41000平方米,引人注目的主厅屋顶上装有超10万块金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其32米长的悬浮穹顶,覆盖四层大厅。顶层的露台餐厅,可俯瞰海港风光。古典与现代在这海边的天际线上达成了奇妙的和解,活像一位既懂得古典芭蕾又精通现代舞的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哥本哈根歌剧院</p> <p class="ql-block">水文化之家(Water Culture House)</p> <p class="ql-block">丹麦皇家剧场的戏剧厅</p> 尾声:暮色渲染的童话 <p class="ql-block">  待我们回到酒店房间时,哥本哈根正在暮色中慢慢变成一幅莫奈式的印象派画作。从酒店窗口望去,新港的彩色房子渐渐模糊成一片温柔的色块,只有教堂的尖顶依然倔强地刺破暮霭。暮色中的哥本哈根就像一本翻开的立体童话书,每个街角都藏着一个故事,每扇窗户后都有一段人生。或许正如安徒生所说:“旅行就是活进故事里。”而今天,我们确实活进了他的故事。如此丰富的景点,如此斑斓的色彩,如此光彩耀目,又如此真真切切。忽然觉得,哥本哈根的魔力不在于某个景点,而在于它能让童话照进现实,能把千年历史都活成了日常。 它已将中世纪的童话基因注入到了现代生活的血脉之中。在这里,卫兵换岗仪式和街头艺术表演同样精彩,议会辩论和咖啡馆闲谈同样声调,女王设计的邮票和小学生画的涂鸦同样被郑重展出。就像市政厅那个既能显示恒星时又能查询地铁班次的奇妙钟表,哥本哈根永远能在梦幻与现实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这座城市告诉了我们:童话的另一个名字,是生活。轻轻松松的生活。认认真真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至此,这次丹麦及哥本哈根之行完美结束,而本次十二天的波罗的海邮轮行也圆满收官。但这里并不是我们旅行的终点,而是我们另一次行程的起点。我们紧接着将启程前往下一站,继续我们在欧洲的暑期游。</p><p class="ql-block"> 下一站,28天北极行。</p> 附诗一首 <p class="ql-block">五律·游哥本哈根</p><p class="ql-block">人鱼海上迎,烟霭浸洋城。</p><p class="ql-block">画栋连湾静,塔尖分浪明。</p><p class="ql-block">海风侵衣冷,童话入梦清。</p><p class="ql-block">今夜沧波动,犹闻万里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