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堡古桥西面不远处有一座顶为灰黑墙为白色的建筑在沙坪草原上十分显著。走近一看是挂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清平堡遗址考古队。主楼是二层,院内有两箱侧房。院内处停了几辆车,在白色扎栏围墙上贴着几块展板。有长城保护条例、清平堡遗址简介、显应宫及挖掘出的文物图片等考古成就。通过这几张图板,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清平堡的布局和结构,及出土的文物。很快的就能感受其作为历史见证者的独特魅力。          此时院内出来一个老人,说前面那个路口进去就是清平堡遗址,现在是考古现场,要请示领导后才能容许我们进不进。老人是本地人,攀谈起来,介绍了发现清平堡遗址的过程。那是2020年的春天,应该是4月份,那天这个天气特别好,我们这条路坏了,几个村民就在前面那个地方取土。突然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发生了。几铲子下去噻,就铲碎一个彩色的硬泥块,不规则的泥块表层还有鲜艳的颜色。          这是什么?村民们疑惑又好奇。用手拨开泥土,更多的彩色一块出现了。村民们继续往深处挖,不由一尊泥塑探出了半个身子。红色很鲜艳。这应该是一尊泥塑造像。可奇怪的是,这尊造像没有头,黄沙之下怎么会埋着一尊无头泥塑造像?村民们立即将情况报告给了上级主管部门。           上级主管部门很重视,随即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员闻讯赶到现场,勘查开始。2022年5月起,陕西考古队在取土地点进行抢救型挖掘。很快,在泥塑造像的周围,考古队员发现了一些瓦片和了大量排布有序的石块。初步判断是古建筑。难道这尊无头泥塑造像是安放在一座古建筑中的吗?细致的清理开始了,流沙之下,出现了更多彩色的雕塑残块及一面石墙。黄沙不断被运走后,墙体之下露出了地面,以砖石铺建,周边使用了一种紫红色砖,且施以细致的纹理。<br>慢慢的一座巨大的建筑群慢慢浮出了沙海。整个建筑群呈长方形,正一南正北,结构对称。最初发现的无头泥塑造像就在最北侧的一座房间内。          沙漠上六月的天孩儿的脸,说变就变。为确保文物安全,考古队决定搭建一座保护大棚。在搭建保护大棚期间,考古队现场负责人李坤开始查阅资料,在史料中发现这一带曾辖属明长城,向南15千米左右还有一道土墙,又被称作大边。是为防御游牧铁骑抢掠而修建,在大边与二边之间的空白地带,明廷设置了可以驻军的营堡,对外防御,对内管理守卫。这样的营盘共有36座,他们与大边、二边共同构成一条完整的防线,而无头泥塑造像和它所在建筑群正位于明长城三十六营堡之一的清平堡。这只是从文献上判断,要证实还得要确凿的文字证明才成。          随后,考古队员在清平堡城隍庙遗址发现铁质砍刀、铠甲铁片、球形瓷器(疑为瓷雷)、塔形香炉等,前三样都是军事器材,而这个香炉通体由铁铸成,底座为六边形,施以精美雕花。香炉的炉身为圆筒状,有铭文。其上文字中有“清平堡”三字,此刻文字证实这遗址就是清平堡,这个隍庙建于明代清平堡中。香炉记载了该香炉为嘉靖年间堡内军官捐赠,内容为祈求“保佑本堡人马平安,胡虏远遁”。这个城隍庙名为显应宫,里面发现有保存完好的彩绘泥塑造像30余尊,同时还出土有鎏金铜像等遗物。          相谈间,又有一男子出来喊老者进城。老者说你们等领导出来请示后看能不能进考古现场,说完着急而去。我进楼一看,里面没人,可能领导在现场,便驾车向古堡驶去。在进入古堡的路口,可隐约的看到半截土夯城墙头,其余均被埋没于沙漠绿植中,在古城西边有一风化成三角形的烽火台。          进古堡不远处,一在巨大的,蓝色的瓦棚建筑屹立在沙漠之中。门为白色,关闭着,在棚正面门上二行白色字体: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清平堡显应宫遗址保护棚。在棚的右侧小路旁,有两个农民工推着两轮车在转运沙土。上前搭话,他们摆摆手指着挖掘池里里一个小伙子。          那小伙子像是考古队的工作人员,似乎无聊的在监督这里的工作。看到我拿着相机,便阻止我拍照。我说只需要个场景,这些需要保密吗?在说,那门口展板上你们公布了那么多考古现场和文物的照片,这里为什么不叫拍呢?小伙子说,那些是我们公布的成果,这里我们工作还在进行,成果没公布,外人是不能拍照的。我问显应宫进不去,这里又不叫拍照,怎么能了解考古的成果?他说有个办法。你从手机上看吧,搜一下《探索·发现》 20220321 黄沙下的清平堡上、下两集,视频里详细介绍了显应宫如何被修路的农民意外挖出无头造像,考古队员怎么展开挖掘出更多的彩色泥塑,也介绍了建筑里的建构和显应宫里砖砌的照壁、大门、院墙、戏台、东西两庑、正殿、寝宫等多个部分的作用等。视频里的介绍比你进去参观更能完整的了解清平堡。          通过《探索·发现》的观看,得知显应宫是清平堡里的城煌庙。显应宫由院墙、照壁、门厅、戏台、东西侧殿、大殿及寝宫等组成,虽房屋顶部坍塌,但墙壁保存较好,能清晰看出当年的建筑布局。遗址周边出土了较多的琉璃瓦、鸱吻等建筑构件,表明显应宫当时建筑较为华丽,具有较高规格。          目前共发现30余尊保存完好的彩绘泥塑造像,且接近真人大小。造像颜色鲜艳,造型栩栩如生,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平,有城隍、判官、夜叉小鬼等形象,与城隍庙的功能和碑文记载相符。其中的小鬼造像肌肉丰满,孔武有力,与传统城隍庙常见的瘦骨嶙峋形态不同,是长城地区特有的文化表现。          出土遗物除了前面介绍过的铁质香炉、铁质砍刀、铠甲铁片、球形瓷器(疑为瓷雷)外,还有鎏金铜像及一块万历年间的石碑,为明末著名将领杜松担任延绥地区副总兵时集资重修该庙所立,碑文记载显应宫曾于嘉靖年间重修,扩建寝宫等设施。          一个无头佛像的发现,挖掘出了埋在沙漠里的古城,发现了真实的长城,主要原因是清平堡遺址由于废弃后很快被沙漠所掩埋,没有像其它长城城堡受到后期人类活动的损害,它是目前“延绥36堡”中遗迹保存最好、最完整的一座。其内涵能很好的反应出明长城营堡的格局风貌及时代特征。这对为研究明代军事防御体系设施的分布、构筑、布局及城堡建设、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文化角度上来讲,清平堡考古是对中国长城遗址进行的首次大规模科学考古发掘。作为长城体系中的一座营堡,其存在与废弃的近二百年间,正是民族交融、文化碰撞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尽管时光荏苒,但那些掩埋在黄沙之下的断壁残垣,依然在诉说着中华民族融合与发展的历史故事。          2024年10月22日于清平堡<br>  何继荣,中国长城学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吴忠市作家协会理事,自驾万里长城(嘉峪关至山海关),撰写长城游记二百余篇、一百多万字,拍摄长城题材照片一万余张。被誉为“行走记录长城宁夏第一人”。著有《宁夏长城访古》、《山西长城访古》等系列专著,被业界誉为“长城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