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碑记

清清白水

郴州苏仙岭,原名牛脾山。相传西汉文帝时,桂阳郡人苏耽于此结庐修道,终得飞升。后人感念其德,遂易山名曰“苏仙岭”。苏耽登仙之际,曾嘱其母以井水、桔叶熬药,此法日后解郴地瘟疫,活人无数,其仙踪逸事,遂成千古佳话,山间灵气氤氲千年。若逢细雨薄雾,踏访南岭山脉,苏仙岭的轮廓于远山云霭间隐现,宛若一幅濡湿未干的墨卷,无声诉说着仙俗交融的亘古意蕴。 唐宋以降,此山声名愈显,至宋理宗时被敕封为“天下第十八福地”,于道家“洞天福地”谱系中亦位列前茅。 然则,真正令苏仙岭之名在千年沉寂后骤然震动寰宇的,却是一场发生在1963年3月的垂询。彼时,毛主席视察南方返京途中,驻跸郴州。专列之上,他召见了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郴州地委书记陈洪新等地方大员。言谈间,主席目光深邃,忽问陈洪新:“你们郴州有个‘三绝碑’,现在还在不在呀?”语罢,复问可知“三绝”所指为何。这寥寥二问,看似平淡,却浸透着对一方古碑深切的牵念。 此碑何在?正矗立郴州苏仙岭巅。其碑文乃北宋婉约词宗秦观贬谪郴州时所作的泣血名篇《踏莎行·郴州旅舍》【注①】。其后,更附有苏轼读罢词作,悲慨万端所题的跋语。而将这词文双璧挥毫泼墨,凝于纸上的,竟是书法巨擘米芾。词、跋、书三者俱臻绝诣,故史称“三绝碑”。主席对此碑了然于胸,竟以浓重的湘潭乡音,声情并茂地将秦观《踏莎行》全词吟诵出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语气中满溢着对历史的敬畏与文化遗产的珍重。他更详述了秦观因党争流落郴州创作此词的背景,以及苏东坡对秦词“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的锥心痛惜,乃至米芾书迹传世之传奇。 时任地委书记陈洪新履新未久,对此掌故竟一时茫然不知,不免赧然语塞。主席见状,进一步点明其价值:“这‘三绝碑’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历史、艺术的结合!”并谆谆嘱托:“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我们要保护好,古为今用,批判地继承嘛!” 一言重逾千钧。主席的垂询令陈洪新深感责任如山。返郴后,他立即向地委通报,更专程请教郴州师专古汉语教授单泽周先生,详考“三绝碑”的沧桑流变。在单教授指引下,陈洪新亲率地委一行,披荆斩棘,登临苏仙岭。终在荒僻石壁间,拨开丛生苔藓与枯藤蔓草,寻得了湮没已久的碑刻。虽经风雨剥蚀,字迹漫漶,然词文筋骨犹存,依稀可辨。陈洪新抚壁慨叹:“此乃郴州瑰宝,岂容再没蒿莱?须即刻整理开发!”一声令下,草木尽除,一座新的碑亭在原址巍然矗立,秦观铜像亦庄严落成。自此,尘封七百余载的“三绝碑”,得以重见天光,并获精心护持。 何谓“三绝”?一绝秦观词凄艳婉绝,《踏莎行·郴州旅舍》以孤馆春寒、杜鹃斜阳之景,抒谪客无重数之恨,尤其“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之诘天问地,堪称千古绝唱,此乃“词绝”;二绝苏轼跋语情深意挚,寥寥数语,痛彻肺腑,尽显师友相知相惜之厚谊,字字泣血,此乃“情绝”;三绝米芾书法笔走龙蛇,神采飞扬,将词文精髓凝于笔端,飘逸洒脱,此乃“书绝”。南宋郴州知军邹恭慧眼识珍,将此词、跋、书三者精妙摹刻于苏仙岭石壁之上,令秦观那江绕郴山的千年悬问,从此镌入岭岩,融三绝于一体,成就后世盛名。 历史的回响并未止歇。1965年3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陶铸视察郴州,登临苏仙岭,瞻仰“三绝碑”,感怀秦观身世。他慨然提笔,依秦词原韵唱和一首《踏莎行》【注②】。词中“英雄便是活神仙,高歌唱出花千树”,“郴江北向莫辞劳,风光载得京华去”,一扫原词孤寂幽怨,高奏社会主义建设之豪迈强音,立意卓然:“感其遭遇之不幸,因益知生于社会主义时之有幸”。 是年夏,张平化赴京开会,携陶铸新词请时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毛主席秘书的胡乔木【注③】阅览。胡乔木学养深厚,捧读再三,击节赞赏之余,更对词句精雕细琢。他将“渠飘练素”之“练”字,改为“束”字,化“渠飘束素”,以求与下句“桥跃飞虹”的“飞”字对仗更为工稳精准。一字之易,如画龙点睛,顿使词句增辉添色。 <p class="ql-block">碑石有灵,亦待知音。千载默然伫立后,今人立于碑前,领袖们珍视文化的风范宛在眼前:专列上那一声关切的垂询,如春雷惊蛰,令濒于湮灭的古迹重焕生机;陶铸步韵赋就的雄浑新篇,又为古碑注入了不竭的时代活力。他们投向石碑的深邃目光,穿越历史烟尘,宛若明灯,守护着整个民族幽深曲折的文脉来路。护碑之举,所护者何?乃是民族魂魄中永不凋零的文化灵性与集体记忆:那碑石所承载的,是秦观孤馆寒窗下泣血的心声,是东坡扇页上未干的惋惜墨泪,亦是后世学子晨风中随泉声起伏的琅琅书诵——它们汇聚成中华文化血脉中,似永恒搏动的心跳。</p> <h5>  注①: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br><b>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知何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br>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b><br><br> 注②:陶铸唱和《踏莎行》<br><b>翠滴田畴,绿漫溪渡,桃源今在寻常处。英雄便是活神仙,高歌唱出花千树。<br>桥跃飞虹,渠飘束素,山川新意无重数。郴江北向莫辞劳,风光载得京华去!</b><br>(末句原为“渠飘练素”,经胡乔木建议改为“渠飘束素”)<br><br> 注③:<b>胡乔木(1912-1992)</b>,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941年2月起至1966年6月长期担任毛泽东秘书、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历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新华社社长、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职,是我党思想理论文化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br><br><div><b>(本文部分图片取自网络)</b></div></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