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百草园:</p><p class="ql-block">人们最先想到的通常是鲁迅先生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那个童年乐园。它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地点,更是一个承载了无数人童年想象的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三味书屋:</p><p class="ql-block">如果说“百草园”是鲁迅笔下自由与自然的童年象征,那么“三味书屋”就是其反面——规矩与教育的现实世界。两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共同构筑了鲁迅对童年最深刻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鲁迅笔下的百草园:</p><p class="ql-block">百草园是他家后面的一个普通菜园,但在童年鲁迅的眼中,却是一个充满无限趣味和生机的神奇世界。</p><p class="ql-block"> 位于浙江省绍兴市鲁迅故里(新台门)的后面。</p><p class="ql-block">景象: 文中描述园中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p><p class="ql-block">童年乐趣:</p><p class="ql-block"> ◦ 翻断砖: 会遇到蜈蚣、斑蝥(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p><p class="ql-block"> 听故事: 长妈妈给他讲过关于“美女蛇”的传说,为百草园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p><p class="ql-block"> ◦ 冬天游戏: 在雪地里用筛子捕鸟。</p><p class="ql-block">象征: 百草园象征着自由、快乐、充满探索乐趣的童年,与后面刻板、拘束的“三味书屋”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鲁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封建教育制度的含蓄批判。</p><p class="ql-block">经典原文摘录:</p><p class="ql-block">“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现实中的百草园(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如今,百草园是浙江绍兴鲁迅故里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现状: 根据鲁迅的描述和考证,景区尽可能地恢复了百草园的风貌。游客可以看到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泥墙根等文中提到的元素,亲身感受鲁迅童年玩耍的环境。</p><p class="ql-block">游览体验: 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亲临百草园是一种“朝圣”般的体验,能够将书中的文字与现实景观一一对应,感受文学与现实的交融。</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说“百草园”是鲁迅笔下自由与自然的童年象征,那么“三味书屋”就是其反面——规矩与教育的现实世界。两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共同构筑了鲁迅对童年最深刻的记忆。</p><p class="ql-block">这里也从几个层面为您解读“三味书屋”:</p><p class="ql-block">1. 文学意义:禁锢与规矩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在文章中,三味书屋是鲁迅少年时求学的地方,代表着童年欢乐的结束和封建教育的开始。</p><p class="ql-block">过渡: 文章用了一句充满无奈和童真的话完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转折:“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p><p class="ql-block">氛围: 与百草园的生机勃勃、无拘无束完全不同,三味书屋是严肃、刻板、枯燥的。</p><p class="ql-block"> 先生(寿镜吾老师)虽然方正、博学,但通常很严厉,不允许学生问课外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学习内容是从《百家姓》、《千字文》到“四书五经”的儒家经典,对于孩子来说十分乏味。</p><p class="ql-block">•孩童的反抗与乐趣:</p><p class="ql-block"> 即便在这样枯燥的环境里,孩子们依然能找到自己的乐趣。他们会趁先生不注意时偷溜到后园去折梅花、寻蝉蜕,或者在课堂上用纸糊的盔甲做游戏,用“荆川纸”蒙在小说上描绣像。</p><p class="ql-block"> 这些行为生动地表现了儿童天性对刻板教育的天然反抗,也是文章中最富生活气息的段落。</p><p class="ql-block">经典原文摘录:</p><p class="ql-block">“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现实中的三味书屋(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和百草园一样,三味书屋是绍兴鲁迅故里景区的核心景点之一,与鲁迅故居、百草园隔街相望。</p><p class="ql-block">地点: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鲁迅中路241号(寿家台门)。</p><p class="ql-block">历史: 这是清朝末年绍兴城内颇负盛名的私塾,由鲁迅的老师寿镜吾先生的家族所有。鲁迅(周树人)12岁到17岁左右在这里求学。</p><p class="ql-block">现状与游览:</p><p class="ql-block"> 书屋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复原,完全保持了当年的原貌。</p><p class="ql-block"> 游客可以亲眼看到:</p><p class="ql-block"> 正中悬挂的“三味书屋”匾额 和匾下那幅梅花鹿伏于古树下的画。</p><p class="ql-block"> 寿镜吾先生的座位:一张八仙桌和一把高背椅。</p><p class="ql-block"> 鲁迅的座位:在书屋的东北角,一张带抽屉的硬木书桌。桌面右边有一个鲁迅当年亲手刻下的 “早”字。这是因为他一次迟到被先生批评后,为了提醒自己而刻的。</p><p class="ql-block"> 亲临此地,能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学的现实依托。</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三味”的含义</p><p class="ql-block">“三味”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深意,通常有以下几种解释(最主流的是第一种):</p><p class="ql-block">1. 寿镜吾先生之子寿洙邻的解释: “三味”是指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醋和肉酱)。</p><p class="ql-block"> 读四书五经(经) 像吃米饭一样,是主食,乃立身之本。</p><p class="ql-block"> 读历史(史) 像吃美味的菜肴,营养丰富。</p><p class="ql-block"> 读诸子百家(子) 像吃调味品,使菜肴更有滋味。</p><p class="ql-block"> 这种解释将读书比作饮食,形象地说明了书籍的不同价值。</p><p class="ql-block">2. 其他解释: 另有说法认为“三味”出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药石”,或佛教中的“三昧”(梵文Samādhi,指心神平静、专注一境的状态),但私塾取名用儒家的读书之“味”来解释更为贴切。</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三味书屋不仅仅是一个地点,它更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从个人角度,它代表了鲁迅从天真孩童向求知少年转变的成长阶段。</p><p class="ql-block">从社会角度,它是中国旧式封建教育的一个缩影,既有其严谨、传承文化的一面,也有其压抑天性、脱离现实的一面。</p><p class="ql-block">从文学角度,它与百草园一起,构成了文学史上最经典的对比意象之一,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童年的怀念以及对刻板教育制度的微妙批判。</p><p class="ql-block">游览绍兴时,从百草园走到三味书屋,短短几十米的距离,仿佛就走完了鲁迅先生笔下从“自然乐园”到“学堂规训”的整个童年。</p> <p class="ql-block">江南休闲🤳</p> <p class="ql-block">请君入👀👁️</p> <p class="ql-block">杭州姑娘桥地铁站可以乘绍兴1号线到鲁迅古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