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的发迹,自有其社会历史背景和家庭背景,更有个人的材具、识见、野心和长袖善舞的因素。<br> 他的叔祖袁甲三是淮军名将、漕运总督,对他的教育和成长至关重要的堂叔袁保恒是刑部、户部侍郎,袁保龄是内阁中书;生父袁保中捐纳同知(州府佐官,六品),嗣父袁保庆(二叔)则为江南盐法道。少年的袁世凯,追随袁宝恒和袁保庆,出入于官场,熟谙了官场的游戏和潜规则;经历了地方和专业实务的历练,懂得了为官之道和游刃有余地运用权术。这样,就和一些出身衙门和军门的官二代一样,对于官场之道和驭人之术,早就谙熟于胸。<br> 袁保恒的严厉管教和袁保庆的约束,养成了这个官宦子弟的双 重性格,一方面,他志向高远,不乏野心,御人有术,多谋善断;一方面,他也会花天酒地,顽劣异常;虽然不能说是不学无术,起码不是一个读书的料子,却是一个混世的魔王。<br> 由于屡试不第,从科举谋官阶的美梦难以实现,袁世凯遂改而求其次,效法叔祖,从军旅中以枪杆子谋得出身。1881年4月,22岁的他前往山东投奔嗣父袁保庆的密友、淮军名将吴长庆。因长袖善舞,很快取得吴长庆等人的好感,被破格提拔为庆军营务处帮办,从此踏上了仕途。<br> 适逢东亚多事之秋,1882年6月,朝鲜发生兵变。驻日公使电告署理直隶总督张树声,日本欲派兵侵台。朝鲜官员金允植也呼吁中国派兵干涉。张树声遂奏派丁汝昌、吴长庆率海陆军赴朝,以阻止日本借机生事。 吴长庆仓促出发,军务繁杂,一切筹划都依赖张謇(清末最后一位状元,民营实业家)及其助手袁世凯。袁世凯由是得到充分表演的机会,也获得了带兵的实权。逮捕大院君(朝鲜王朝入继其他国王大统,而即位的国王给自己生父的封爵。近代国际历史中的大院君,指兴宣大院君李罡应 :1820年-1898年2月,政治家),控制朝鲜后党,扶植朝鲜国王(李熙),抵御日寇而左右朝鲜事务,使他初露头角,获得了李鸿章的赏识。他便抛弃了吴长庆,投靠了李鸿章。但随着中日在朝鲜冲突的加剧,为了缓和日益紧张的气氛,李鸿章在对日和议中,以袁世凯为牺牲,迫使他离职归国。可是,历史要成就一个枭雄,总会给他机缘。清廷释放被囚于天津的朝鲜大院君李昰应归国,同时要控制后党闵氏集团,需要熟谙朝鲜事务的干吏。于是李鸿章又保举袁世凯为通商大臣,以朝鲜总督身份驻扎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并控制税务。 小站练兵 朝鲜东学党起事,不谙国际事务和列强野心的袁世凯,却愚蠢地请求朝廷出兵干涉,正中了日本的下怀,中日在朝鲜军事冲突,统率清军的袁世凯屡战屡败,直至马关条约签署。感觉李鸿章要失势的袁世凯又转而投靠帝师翁同龢(咸丰六年即1856年状元,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李鸿藻(晚清主战派重臣之一,资深内阁大学士),提供不利于李鸿章的证据,并亲自撰文,弹劾李鸿章。得到顽固派的赏识,被任命训练新军。 1895年10月22日,接管“定武军”十营,驻扎天津附近的小站,改练新军。从此在新军操练中,渐渐坐大,成为北洋新军的统帅。从山东巡抚做到直隶总督,继而升任北洋大臣、政务大臣,成为李鸿章之后,位高震主的新贵。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辞世后,摄政王(载沣:1883~1951,光绪弟,宣统皇帝溥仪生父)及满洲权贵们忌惮袁世凯的权势,将其免职放归河南项城。但是,1911年辛亥事变,在风雨飘摇中,清廷也不得不饮鸩止渴,重新启用袁世凯,以替代对民军作战不力的陆军大臣荫昌。袁世凯得以重新执掌军政大权,能够兵不血刃地逼迫宣统退位,清廷交出政权。同时与南方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谈判,挟武力以自重,迫使孙中山让出民国总统职位,又将宋教仁为首的国会迁至北京,将其刺杀,从而轻松地攫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我们不能指望袁世凯成为华盛顿,功成名就之后,归隐林泉,以高风亮节,开一代新风,不恋栈,重民生,顺应世界潮流,恪守民主共和之道,为古老的东方帝国带来新生和希望。出身豪门、权利欲和占有欲膨胀、机缘来临又梦想皇帝宝座的袁世凯,只要稍稍聪明一点,睁开眼睛看世界,看中华舆情,看清末的国际国内局势和自己真实的处境和地位,也许他会做出明智的选择。坐实大总统的宝座,廓清吏治,整肃朝纲、逐步地以怀柔、羁縻、笼络、明升暗降、分而治之的方式理顺官吏的权限、职责,进退顺序等,甚而逐次荡平拥兵自重的军阀、山头割据的诸侯,真正统一中国,然后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也许他会坐牢这个大总统的位置,甚至变相地谋取终身连任,有皇帝之实而无皇帝虚名。空有声望而无权柄和军队后盾的孙中山不是他的对手,还可能成为他的左膀右臂。凭实力奉献和平竞争的制度和体系会杜绝各封疆大吏和实权官僚们觊觎天下和权势的野心;稳固地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会保留并更加强大。十六年的军阀混战就不会产生;新起的国民党没有发动武装讨伐的土壤和时机,只能通过议会和自身对民族的奉献和执政理念的优势竞争上位。中国本身的统一和渐次强大也会消弭日本的野心和侵略企图。那中国社会将是另外一个局面,一个后于日本而强于日本的新中华会崛起于世界东方,稳定东亚的局势,赢得持久的和平。中国人民就不会遭受半个世纪的苦难和随后一波一波的阶级斗争的血雨腥风。 袁世凯登基 但两千年的专制统治,暴力轮替、权利角逐的为官之道和江山兴废的固有法则左右着袁世凯、他的龙(北洋军统冯国璋)虎(北洋军统段祺瑞)狗(步兵统领王士珍)们和大大小小的督军、政客们的思想和行为。他们在权力欲和野心的唆使下已不能睁开眼睛看民主共和的世界潮流。看全体国人在专制统治压榨下渴望自由和新生的心声。他们自私的、唯利是图的本性、他们生来就高人一等,善于权力游戏及嗜血阴暗的心理都决定了他们,一旦权力在握,能颐指气使,为所欲为时,真个就是“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四海之内,莫非王臣”,因而帝王将相瘾发,只能导引一场黄袍加身的闹剧,把自己送上历史的反面而贻笑天下、遗臭万年。同时给这个对灾多难的民族和国家带来无尽的灾难和不幸,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发展格局和未来。使哀鸿遍野,怨声载道、民不聊生。一场民族和国家新生,走向光明未来的好牌被一个官二代的短视武夫打成了一手烂牌。更重要的是断送了这个国家的前途和未来,留给她深重的创伤和每况愈下的糜烂的社会风气,以致古老文明的中华被世界所不齿,沦为一穷二白,积贫积弱,而不能凤凰涅槃。 水中捞月 历史是一面镜子,很多历史的匆匆过客忘记了时时照这面镜子,决定自己的进退和立身法则。在权力在握,目空一切时,总是利令智昏,深陷泥淖而不返。一往无前地信心满满地走向悬崖峭壁,走向深堑跳板,最后永坠地狱。袁世凯们只知道司马懿家族篡位而立晋、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而不知道世易势移。此一时非彼一时。袁世凯不是司马懿、更不是赵匡胤,虽然他军权在握,不可一世,但他既不是元老重臣,也并非声威遮天。他所凭借的是淮军背景和个人机缘,而不是天下归心的功德和奉献。因而他的权利堡垒实际是脆弱的不堪一击的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他的北洋诸将们屈从的是他的权力,而不是他的声望、人品、领袖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因而形势变,民心变,祸起萧墙时,他们会首鼠两端,左右逢源,最终分崩离析,各奔东西,使他成为孤家寡人。从另一角度讲,司马懿却是曹魏后期的半壁江山,国之重器,声望权利无可替代的元老重臣,又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赵匡胤则是大周的殿前都点检,久孚声望的御林军主帅,追随周世宗柴荣杀伐天下、屡立战功而使大众畏服,位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准皇弟。以众将拥戴、天下归心而得登大位,又能杯酒释兵权,整肃朝纲,加之柴荣奠定的强盛基础,得登大位后又顺理成章地统一天下。自然巩固了自己的地位。<br> 从时代背景讲,司马懿和赵匡胤处于专制时代的中期,民众尊王攘夷的观念,只求明君治世的理念根深蒂固,不在乎谁当皇帝,只在乎安居乐业,更没有民主共和的诉求。但是,二十世纪初叶的时代背景变了,久在腐朽没落的专制统治下做顺民的大众们早就厌烦了这个国家和这个国家的统治者,只在等待一个时机,送他们去该去的地方。 <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提供了这样的时机,几乎是一呼万诺,清政府的统治,一夕之间在南方土崩瓦界。经历了太平天国的灾难,较多接受西方民主共和观念的民众们已不再能够接受专制的持续统治。所以,袁世凯是把自己送上了火炉,在烈焰下只会灰飞烟灭,绝无其他!他只能在内外交困,内心煎熬中旧病复发,而一命呜呼。</p><p class="ql-block"> 人君们,不要被眼前的利益和手中的权利蒙蔽头脑,不要被左右象筹安会六君子一样的利欲熏心的屑小所蛊惑,也不要被家人所绑架;更不要迷信所谓天下臣民的拥戴和欢声。历史潮流浩浩汤汤,请不要逆他而动,步袁世凯后尘。83天的皇帝梦终究使他万劫不复,成为历史的罪人。早知如今,何必当初?</p><p class="ql-block"> 做大总统,健全国家制度,建立国家军队、收拾割据军阀,改革图强,给民众希望和未来,也许袁世凯能够流芳百世。但他选择了复辟和倒退,他也就选择了式微……</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