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困日军据点

席中胜

<p class="ql-block">1943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艰难的相持阶段。日军为巩固占领区,推行所谓“强化治安”运动,在赵城的杨堡九龙山、永乐、侯村、耿峪、金沟子、二十里铺、苑川、柴村堡、韩家庄、明姜、磨头、连城镇等二十多个村庄大规模修筑碉堡、设立据点,一步步挤压抗日根据地的生存空间。</p><p class="ql-block">秋后,敌人发动了第三次“强化治安运动”,直接扑向赵城抗日领导机关所在地的石门峪、兴旺峪、井子峪一带。日军尤其选中了石门峪——这个位于霍山脚下、连接太岳区沁源根据地的咽喉要地,企图通过修筑据点,切断抗日军民之间的联系,扼杀抵抗力量。</p><p class="ql-block">围困石门峪日军据点的战斗发生在1943年10月。日军于10月3日进驻石门峪,频繁展开扫荡。该据点如同一颗钉子,直接插入游击根据地“三道峪”(即石门峪、兴旺峪、井子峪)核心区域,严重威胁我抗日武装的立足点。石门峪地处抗日根据地边缘,日军每次进出扫荡均必经此地,因此成为敌我双方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冲。</p><p class="ql-block">形势危急,赵城抗日政府暂迁安泽县红泥坯。但退缩不是办法,地委下达指示:趁敌人立足未稳,集中武装、发动群众,围困石门峪,粉碎日军阴谋!</p><p class="ql-block">县委迅速响应。县委书记吴辰、县长杨泽生等领导决定成立围困总指挥部,由晋量子任总指挥,二区副书记卫继瑞任副总指挥。以区分队为骨干,抽调各村民兵一百二十人,组成基干连,民兵英雄“老套筒”韩金虎担任连长。他们还组建了侦查、爆破、通讯三个特殊班,全部直属指挥部指挥。</p> <p class="ql-block">总指挥部设在石门峪以东三四里的一处山坳里。在第一次会议上,他们根据毛主席“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游击战术原则,定下几条铁令:</p><p class="ql-block">一是动员附近村庄群众转移,实行“空室清野”,让敌人进村找不到人、搜不到粮; 二是破坏水源,把井绳辘轳全部拆藏,让日军没水喝、修工事没水用; 三是炸毁道路,切断鬼子运输线; 四是广泛开展地雷战、爆破战,叫敌人日夜胆战; 五是利用“两面村长”,摸清敌情,配合武装打击。</p><p class="ql-block">在围困石门峪日军据点的斗争中,最艰难、也最关键的一仗,就是切断敌人的水源。石门峪村东边山谷中,藏着一口天然山泉。这泉眼口宽水涌,清澈见底,不用井绳、不费力气,弯下腰就能打上水来。日军占住这里,就如鱼得水,而我们想要困死他们,就必须先拿下这眼泉。</p><p class="ql-block">起初,我们决定往泉里灌粪。挑选了二十个年轻力壮的民兵小伙子,每人挑一对粪桶,深夜从五里外的鞍儿峪出发,摸黑赶到兴旺峪挑粪,再悄无声息地潜回石门峪泉边。卫继瑞和卫锦武亲自带队,区分队持枪在四面山头警戒。一桶桶污物泼进泉水,臭气四溢。谁想到,天一亮,日军就逼着抓来的群众淘泉洗池。不过半天,泉水再度清澈见底。一连几回,都是如此。</p><p class="ql-block">后来,村里老人说出秘密:泉底有几个暗涌的泉眼,光倒粪不行,得先用棉絮塞住眼,再灌污物,才能彻底毁掉水源。我们恍然大悟。指挥部当机立断:开展“杀狗运动”。一来,清除村中野狗,便于夜间行动不被发觉;二来,将狗血、内脏混入大粪,灌进泉眼,还泼洒在附近道路上。数九寒天,一夜北风,这些血粪混合物冻成铁板似的冰痂,日军就算刺刀逼着民夫来清,也铲不动、掏不净。</p><p class="ql-block">而我们民兵,正好借机吃上狗肉,补充体力。这一招,终于奏效。日军再也喝不到一滴干净水,最后只能从几十里外的赵城强拉民夫往这边送水。每一桶水,都是他们用巨大代价换来的。</p> <p class="ql-block">老套筒韩金虎</p> <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民兵的袭扰战术也越来越密、越来越狠。大白天,日军刚要开工修碉堡,山头上就冷不防飞来了子弹——只听枪响不见人,一枪响完,又一个鬼子应声倒地。他们惊慌四窜,根本无法施工。到了夜晚,我们的榆木炮开始“发言”,“轰——轰——”几声闷响,炸得心惊肉跳。爆破组借机潜入,在村口、路口、道旁埋下地雷石雷。敌人昼夜不宁,寸步难行。</p><p class="ql-block">民兵连长韩金虎,绰号“老套筒”,是个神枪手。他平时话语不多,但枪法极准,从不轻易开枪,一开枪就必有敌倒。县委书记吴辰曾亲眼见他冷枪杀敌:只听“啪”一声脆响,老套筒收枪低语:“打住了。”不过片刻,石门峪那头就传来日军的嚎叫和抬尸的动静。后来吴辰感慨:“他打鬼子,就像打天上的鸽子,稳、准、狠。”并编写了《歌唱老套筒》的歌曲,在抗日根据地一带传唱。</p><p class="ql-block">在两个月的围困中,军民还先后在圣王、邱家窑、董家庄等地截击日军运输队,彻底切断了敌人的物资补给。最终,日军熬不住没水没粮、日夜不停的打击,只得狼狈撤离石门峪。</p><p class="ql-block">这场胜利,靠的是群众的智慧、民兵的勇敢、以及八路军的坚定指挥。它不仅保住了赵城抗日根据地,更极大地鼓舞了军民信心,为接下来的反攻埋下了希望的种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