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江苏靖江惊现超级大秤:靖江秤王清代《点春堂洋货公秤》该秤制作年代为辛酉年. 即1861年,距今已有164年历史,说它超级大秤是有原因的,因为它的长度高达2.85米,初启称重300斤,最重可称1200斤,最粗的地方直径为5.6厘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细的地方直径为3.9厘米;</span></p><p class="ql-block">秤王名称:《点春堂洋货公秤》;</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制作年份:辛酉年. 咸丰十一年.即1861年;</span></p><p class="ql-block">制秤工匠:(唐)或.曹鼎盛;</p><p class="ql-block">制秤商号:源顺号;</p><p class="ql-block">整根木料:老红木.鸡翅木.铁梨木等(说法不一);</p><p class="ql-block">整体长度:2.85米;</p><p class="ql-block">最低称重:300斤;</p><p class="ql-block">最高称重:1200斤;</p><p class="ql-block">大秤来源:靖江千年古镇,季市老街;</p><p class="ql-block">分析了一下:此大秤为什么在靖江季市出现?</p><p class="ql-block">根据《上海福建人》第五章 同乡社团与驻沪机构 文章内所写:点春堂,俗称花糖洋货公所、花糖公所、花糖公墅。1825年由福建汀州、泉州、漳州三府花糖洋货商人集资公立。其址在今豫园内东北隅的点春堂。“点春”之名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诗:“丝飘弱柳平桥晚,雪点寒梅小院春。”因福建人把会馆公所称作“公馆”,故又被称作“点春堂公馆”;可以看得出来,点春堂洋货行是一家很有实力的堂口,然后呢、可能在那个年代,1861年左右,靖江季市经济也是很发达的地方,点春堂在靖江季市开了一家分店,所以定制了一杆大秤置于店内使用,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解放后,靖江季市人在上海点春堂工作,发现这杆大秤闲置了,就带回靖江季市老家了,两种可能目前只能猜测了,具体还需要花时间与精力去研究与考证了。</p> <p class="ql-block">站在龙宝斋红色展览馆𣗳窗前拍照,可以看出来,2.85米长的靖江大秤王确实显得很高;</p> <p class="ql-block">靖江秤王竖照</p> <p class="ql-block">靖江秤王横照</p> <p class="ql-block">靖江秤王搁在独轮车上照片</p> <p class="ql-block">秤星刻度内容《点春堂洋货公秤》</p> <p class="ql-block">《点春堂》秤星放大</p> <p class="ql-block">秤王秤星刻度内容:《辛酉年》. 即1861年;</p> <p class="ql-block">秤王秤星刻度内容:《源顺号》</p> <p class="ql-block">秤王制作工匠姓名:《唐.曹鼎盛 制》</p> <p class="ql-block">最小称重量《三百》既300斤</p> <p class="ql-block">中间《当千》秤星刻花</p> <p class="ql-block">最大称重量《千二》即1200斤</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纯银秤星刻花之一</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纯银秤星刻花之二</p> <p class="ql-block">秤头位置</p> <p class="ql-block">秤王最粗尺寸5.6厘米</p> <p class="ql-block">秤王最细尺寸3.9厘米</p> <p class="ql-block">《上海福建人》第五章 同乡社团与驻沪机构 :文章介绍 《点春堂行货行》的历史;截图之一</p> <p class="ql-block">《上海福建人》第五章 同乡社团与驻沪机构 :文章介绍 《点春堂行货行》的历史;截图之二</p> <p class="ql-block">《上海福建人》第五章 同乡社团与驻沪机构 :文章介绍 《点春堂行货行》的历史;截图之三</p> <p class="ql-block">《上海福建人》第五章 同乡社团与驻沪机构 :文章介绍 《点春堂行货行》的历史;截图之四</p> <p class="ql-block">《上海福建人》第五章 同乡社团与驻沪机构 :文章介绍 《点春堂行货行》的历史;截图之五</p> <p class="ql-block">《上海福建人》第五章 同乡社团与驻沪机构 :文章介绍 《点春堂行货行》的历史;截图之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