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创散文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欧阳贞冰 I 有一种武器叫音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一种武器叫音乐</p><p class="ql-block"> ---- 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题记: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中国人民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不仅以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侮的长城,更以音乐为号角、为战鼓,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游击队之歌》《团结就是力量》等抗战歌曲约2万首,其中广泛流传的约500首。这些中华民族“有声的记忆”记录了民族的苦难与抗争,凝聚了全国人民的信念与力量,其历史影响跨越时空,其现实意义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p><p class="ql-block"> 风裹着沙,在长城的砖缝里打旋,像无数未说出口的呐喊。有人把喉咙张成了裂土的芽:“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 这声音不是钢铁碰撞的脆响,而是冻土里拱出的绿,是断线的风筝也要往家飘的劲;这声音顺着垛口漫过去,它漫过了扛枪人的肩,它漫过了孩子们冻红的脸,它漫过了一望无垠的旷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支笔曾在香烟盒上颤抖,墨痕洇着被捕前的心跳,每一笔都是“不甘心”;那双手在菜油灯下速写,音符像子弹压进枪膛,末了把“前进”两个字挑成了升调,就如同刺刀出鞘时的寒光一样。</p><p class="ql-block"> 当歌声第一次撞在烽火台上,那些沉睡的砖石忽然醒了,它们和着战士的脚步声,成了最沉的鼓点。有东北兵把歌缝在衣襟里,弹片划破布衣时,血浸着歌词,却让“冒着敌人的炮火”唱得更响!</p><p class="ql-block"> 这哪里是歌?它分明是穿了旋律的骨头呀!它能挑开麻木的壳!它能把散沙聚成山!它能让每个听见的人都活成一道不可拆的防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风还在吹,沙还在落,但长城不再是孤独的墙。</p><p class="ql-block"> 它的每道垛口都站着一首怒吼的歌!</p><p class="ql-block"> 它的每一块砖石都记着一段抗争的旋律!</p><p class="ql-block"> 从1935年上海阁楼的油菜灯,到今天广场上空高高飘扬的国旗,原来好的音乐从不会消失,它只是钻进了民族的血脉里,成了永远醒着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p><p class="ql-block"> 延安的冬天,窑洞里的寒气能咬透单衣。有人裹着旧棉絮,咳着血,把黄河的浪头装进搪瓷缸。</p><p class="ql-block"> 这个人没见过黄河的全貌,却从诗人的字句里摸到了河的骨头----</p><p class="ql-block"> 那是惊涛澎湃的怒啊!</p><p class="ql-block"> 那是浊流婉转的韧!</p><p class="ql-block"> 那是千万人攥紧的拳头啊!</p><p class="ql-block"> 那是千万滴没擦干的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谱纸是草做的,铅笔头短得捏不住,这个人就用手指在膝头画旋律。当他咳得弯下腰时,旋律也跟着颤!这一颤便颤成了《黄河怨》里女人的哭腔,每一个转音都牵着家破人亡的疼;当他想起前线的消息时,旋律和身躯一起突然挺起来!这一挺便挺成了《保卫黄河》里的马蹄声,哒哒地踩在每个人的心尖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首演那天,窑洞里挤得没缝啦!</p><p class="ql-block"> 没有钢琴,没有乐队,只有一把二胡拉着浪,只有几把口琴吹着风,只有几百人的喉咙在凑成黄河的奔涌!</p><p class="ql-block"> 当“风在吼,马在叫”响起来时,窑洞的土屑往下掉,砸得每个人的眼眶发烫!</p><p class="ql-block"> 它砸出了“保卫家乡”的誓愿!</p><p class="ql-block"> 它砸出了“中国人不会亡”的硬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来,这歌声顺着延河漂下去,飘过了黄河的急弯,飘过了长江的渡口,飘到了每个抗日的角落。</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它哪里是歌呀?它分明是黄河的另一条支流!它流的哪是水呀?分明是中国人的魂!哪怕河、水分开,魂也永远连在一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p><p class="ql-block"> 上海的弄堂口,断墙还留着炮弹的疤痕;北平的胡同里,风卷着落叶,像一声声无处可去的叹息。总有几个穿蓝布衫的人,站在灰扑扑的光影里张开嘴,没有舞台,没有话筒,只有一块写着歌词的木板,被风吹得哗啦响,像在替沉默的人说话。</p><p class="ql-block"> 他们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唱到“爹娘啊,爹娘啊”时,总有老太太抹着泪,把刚蒸好的馒头塞进他们手里,热乎气裹着“多唱两句,让更多人记着家”的嘱咐;总有小伙子攥紧拳头,问“哪里能参军,我要回家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个歌队从上海走到延安,走了半年,鞋底磨成了布片,歌谱却被油纸包得平平整整。</p><p class="ql-block"> 他们在破庙里唱!</p><p class="ql-block"> 他们在被轰炸过的废墟上唱!</p><p class="ql-block"> 他们在日军飞机掠过的田埂上唱!</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飞机的轰鸣声盖过了歌声,他们反而把脖子伸得更长,直到飞机远去,才发现身边多了十几个背着包袱的青年。这些小伙子说:“我们一定要跟着你们,去唱歌,去抗日!”</p><p class="ql-block"> 这些歌队不是军队,却比军队更会“唤醒”,这些歌队的武器不是枪,却让更多人拿起了枪。他们把歌声种在街头的泥土里,种在百姓的心坎里,等春天一到,就长出“抗争”的苗,长出“必胜”的树,长得漫山遍野,让敌人再也挡不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p><p class="ql-block"> 战壕里很暗,泥水漫过靴底,冷得像冰,枪栓上结着白霜,远处的炮声闷闷的,一声声都砸在每个人的心上。班长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歌谱,开口唱起“枪口对外,齐步前进”的旋律。很快,几十个人的声音在战壕里响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这声音有的哑得像砂纸,有的带着伤后的颤音,却格外整齐,格外有力。有个战士嗓子肿得说不出话,就用嘴型跟着动,眼里的光却比枪上的刺刀还亮;有个战士腿受了伤,靠在土墙上,用手拍着膝盖打拍子,每一下都拍得很沉,像在跟命运较劲。</p><p class="ql-block"> 战壕里的合唱,从不是为了好听,而是为了壮胆,为了记住:自己不是在孤军奋战,身边的人,都是兄弟;远方的家,都在等着。这歌声像一根绳,把分散的勇气拧在一起,一头拴着家乡的炊烟,一头拴着胜利的曙光,怎么扯也扯不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p><p class="ql-block"> 卢沟桥的夜,霜凝在刀背上,像一层没擦干的泪。有人从北平逃来上海,裤脚沾着永定河的泥,说“29军的战士,每人揣着半块干粮,大刀劈下去时喊的不是‘冲’,是‘俺们的家,不能丢’!” 这话撞进麦新的耳朵里,他攥着笔的手,突然就稳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没有钢琴,他就用指节敲打桌沿。他的节奏不是乱撞的雷,而是战士挥刀时的呼吸:抬刀时轻,像藏着隐忍;劈下时重,像砸开苦难。“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十个字落在纸上,墨痕里裹着太多东西:是东北难民的哭腔,是北平城墙的裂痕,是每个中国人压在胸口的雷霆!他写得慢,像在给每个字缝上铠甲,怕风一吹就散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天预演,搭了个简易舞台,演员们握着木刀,歌声起时,刀光在灯下晃,像把黑暗里的光都聚在了刀刃上。台下有个穿粗布衫的汉子突然站起来,扯开衣襟----他胸口有一道刀疤,是去年在东北跟鬼子拼杀时留的,“这歌,俺们前线的人天天在战壕里哼,刀再冷,唱起它,心就暖,握刀的时候就更有劲了”!后来,南洋的华侨给前线送大刀,每一把刀的柄上都刻着这句歌词;后方的老匠人打铁,火星溅在刀坯上,嘴里哼的也是这旋律。</p><p class="ql-block"> 原来,刀是冷的,能劈开敌人的骨头,却劈不开恐惧;歌是热的,不能杀敌,却能把千万人的胆气拧成一股绳!原来,刀会锈,会断,会埋进土里,但歌里的那股劲,会跟着风走,跟着人走,走到每一个需要撑下去的时刻!就像当年的霜会化,当年的血会干,可只要有人唱起“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就有人记起:中国人的骨头,从来都是硬的;中国人的魂,从来都不会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6</p><p class="ql-block"> 太行山清晨的雾啊,像纱一样裹着梯田。</p><p class="ql-block"> 太行山崖边的酸枣树啊,颗颗红果都像人举着拳头!</p><p class="ql-block"> 有人站在崖边高唱:“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旋律里裹着山西民歌的暖,像山风拂过糜子地,又带着战士的钢,像枪托敲着石头的节奏,一飘就漫过了山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路军战士在崖下练兵,枪刺映着晨光,唱到“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时,回声从对面的山壁撞回来,像千万人在应和;山脚下的农民挑着粮,扁担晃着晨光,跟着哼“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粮袋上的补丁,也跟着节奏轻轻晃。有个穿碎花布衫的媳妇,把布鞋塞进战士手里,说“俺们也会唱,晚上纳鞋底时就唱给娃听,让娃记着,这山是咱的,歌也是咱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歌声不是飘在天上的调子,而是扎在山里的根----</p><p class="ql-block"> 它扎在战士的枪上!</p><p class="ql-block"> 它扎在农民的扁担上!</p><p class="ql-block"> 它扎在娃的梦里!</p><p class="ql-block"> 它让“军民”不再是两个字,而是一起扛枪、一起种地、一起唱歌的暖!而是哪怕敌人把山围起来,也拆不散的“一家人”!</p><p class="ql-block"> 后来,每当风过太行,山谷里总像还飘着这旋律,像大山在记着:那年的人,那年的情,永远都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7</p><p class="ql-block"> 麦浪滚过华北平原,青纱帐像绿色的海,风一吹,就翻起细碎的浪。</p><p class="ql-block"> 游击队的战士们,白天藏在青纱帐里,用麦秆吹着“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的旋律,给同伴传递消息;晚上摸着黑行军,歌声压得低低的,像夜虫的鸣唱,却能让走散的人,顺着调子找到队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他们要端掉日军的炮楼,出发前围着篝火唱这首《游击队之歌》,有人把歌词改成“我们都是飞行军,每一次突袭吓破敌人的胆”,唱完就揣着歌谱,像揣着信念,钻进了夜色里。炮楼被拿下时,天刚亮。他们坐在炮楼顶上,又唱起了这首歌,阳光洒在身上,歌声飘得很远,连田里的稻草人都像在跟着点头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歌当然不是震天的冲锋号,但它却是藏在绿色里的智慧,是小人物们的勇气。它告诉世界:正义从来都不只是一种模样,哪怕没有厚重的铠甲,没有整齐的队伍,只要心里有光,旋律里有劲,就能在暗处开出花来,就能把侵略者从自己的土地上赶出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8</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5日,广播里的声音刚落,重庆的街头就炸了锅。有人先喊的一声“胜利了”,接着,《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就像潮水一样漫过了几条街。</p><p class="ql-block"> 商人从店里跑出来,忘了关抽屉。</p><p class="ql-block"> 学生举着用床单做的旗,旗上“抗战胜利”四个字被风吹得猎猎响。</p><p class="ql-block"> 士兵抱着枪,把帽子扔向天空,歌声里混着笑,也混着没忍住的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延安,《黄河大合唱》演了一遍又一遍,台下的观众哭了又笑,笑了又哭,直到深夜,歌声还在山谷里回荡,和延河的水声叠在一起,成了最动人的夜曲。</p><p class="ql-block"> 有个老大娘拉着演员的手说:“这歌好啊,唱着唱着,鬼子就跑了”。老人家虽不懂音乐,却分明懂得这歌声里有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欢歌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它把“团结”这颗种子种进了和平的土壤里。它在告诉每个人:苦难会过去,但一起扛过苦难的情谊,一起唱过的歌,永远不会过去!它们会变成养分,让新的希望在和平的日子里,长得更高,长得更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p><p class="ql-block"> 晨光落在广场的旗杆上,红领巾飘成跳动的火苗,孩子们在唱《义勇军进行曲》,声音撞在国旗的褶皱里,像当年撞在长城垛口上的风一样!没有变的,是每个字里裹着的“不肯低头”;变了的是他们眼里的光。那光不再是战火里的焦灼,而是朝阳下的笃定!有围观的人群在用手机录像,镜头里的旋律顺着网络飘向远方,像当年歌队走过的山路,把勇气送到了每一个需要的角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抗疫的寒夜里,阳台连成了一片星海。</p><p class="ql-block"> 社区人把改编的《团结就是力量》唱响,歌声裹着口罩的温度,从18楼飘到1楼,从城东荡到城西----没有钢枪,没有炮火,却把“隔离”的墙,唱成了“守望”的桥。</p><p class="ql-block"> 科研实验室里,试管中的荧光与《在太行山上》的旋律共振,年轻的研究员哼着歌调试仪器,他们的“战场”在微观世界,“武器”是智慧与坚持,而歌声里的“韧”,和当年冼星海窑洞里的执着,其实是同一脉跳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总说“记住过去”,其实不是要把苦难刻成碑,而是要让音乐里的魂,在今天长出新的根!它可以是孩子们课本里的歌词,它也可以是科学日志旁的简谱,从黄河浪尖的号子到青纱帐里的暗号,从太行山谷的回声到今天街头的快闪。音乐从来不是过去的标本,而是永远活着的火种。风会记得它的方向!河会记得它的节奏!因为每个开口歌唱的我们,都是民族精神的“传声筒”!因为每个开口歌唱的我们,都是希望的“播种人”!</p><p class="ql-block"> 或许有一天,我们都会老去,但只要还有人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只要还有人哼“团结就是力量”,那些埋在旋律里的勇气与团结、自由与热爱,就会永远年轻!因为,这武器从来不是音符,而是一代中国人,刻在血脉里的“活下去、好起来、强起来”的信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9.武汉</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