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景生情之论

李满

<p class="ql-block">触景生情之论</p><p class="ql-block"> 触景生情本来属于人人自然具足的天性功能:人是自然的产物,与自然万物天然同体,因此自然环境中的一切现象及其变化,在人的生理心理上都会有天然感应。(这也就是天人感应)。</p><p class="ql-block"> 然而,人的语言机制是这样的:一切被感官接触到的东西,未经语言捕捉并标定,皆不能现形为被脑子把握的现象。如此一来,“触景生情”就被理论家理性概括成为艺术创作方法。于是,孩子们就在课堂讲解和作品分析中去理解和把握“触景生情”这个词语,并且在写作文时去有意识地学习和使用这种写作方法。而因为语言的抽象性和理论的解析性,孩子们本来天然就有的感性的自然鲜活的“触景生情”的天然本性就被理性意识遮蔽和压抑了。而丧失了“触景生情”的天性本能,是极大的损失,因此就会丧失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直觉和敏感。比如,对古诗中的“景语即情语”现象也就失去了直觉和敏感。</p><p class="ql-block">以 张继《枫桥夜泊》为例:</p><p class="ql-block">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p><p class="ql-block">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p><p class="ql-block"> 四句诗全是写景,然而句句抒情。请看李满改写的《枫桥夜泊》:</p><p class="ql-block"> 月亮西沉,落在高高的古枫梢头,不料惊醒了露宿的乌鸦。误以为天将破晓,它便放声长鸣。荒郊野外余音回荡,在万籁俱寂的半夜显得格外荒凉。</p><p class="ql-block"> 月光透过江上氤氲的水汽,恍如漫天飞霜。正值深秋,江上气温尤低,寒气侵肤透骨,感觉分外凄冷。</p><p class="ql-block"> 江边一株古枫兀然独立,江上一星渔火忽明忽暗。二者隔江相对无语,仿佛沉眠于无边的愁绪。</p><p class="ql-block"> 时值午夜,姑苏城区沉入深睡。城外寒山寺子夜钟声应时而至,声声悠远,传到停泊于枫桥的客船。</p><p class="ql-block"> 船上诗人一夜无眠,闻钟不禁黯然神伤:孤独一人,背井离乡,蜗居小舟,江湖漂泊,雾笼寒江家何在,身似漂萍归无计……夜半钟声余音袅袅,羁旅愁绪绵绵无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改写散文中的“荒凉” “凄冷” “无边愁绪” 和 “孤独伤感”等情语,没有一个 出现在原诗中,都是李满在欣赏诗歌时凭着触景生情的天然本性,自然而然地体会到的。可是,如今我们的大、中、小学生包括文学教师,绝大多数已经失去了这种“触景生情”的本能,只能凭借专家的分析文章或理性讲解来理解隐藏在景语之下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呜呼哀哉,真是误人子弟,遗害无穷呀!</p><p class="ql-block"> 语文教学必须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彻底改变把诗歌和艺术作品当作理智认知对象而进行理性解析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自然具足的“触景生情”的天性本能得以恢复,让孩子们对自然美和艺术美天然的直觉和敏感得以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