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着车,把时光载向高桥

大方无隅

<p class="ql-block">从世纪公园附近的住处出发,这次早上骑行的目的地我选择了高桥古镇和宝山古城,那里靠近吴淞口,是黄浦江汇入长江连通东海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我沿着大路一路向北,来到地处长江、黄浦江、东海三水交汇处的高桥镇,临近古镇的时候,可以看到路边有整修一新的标识,这里素有“万里长江口,千年高桥镇”的美誉,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p> <p class="ql-block">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河网密布,这些河道当中,有天然的,也有人工的。所以说上海有很多以什么什么港命名的地名,我骑行经过的高桥港就是一个这样的地方,它本身是一条连接黄浦江与周边村落的重要水道,早年也承担着高桥地区的粮食、海盐等物资的运输功能,之后围绕这条“港”逐渐形成的聚居区,“高桥港”也从河道名延伸为区域的名字了。</p> <p class="ql-block">在高桥港,我见到了一座特别熟悉的雕塑,那就是最早建设在青岛东海路雕塑园童趣园当中的《童眼看世界》,如今,他就矗立在高桥的水道边上。</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碰到自己熟悉的风景也自然有一份他乡遇故知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高桥自古便是军事要地和滨海重镇,唐宋时期为渔盐之乡,元明时期发展为沙船航运枢纽,明清时期又因“三刀一针”(泥刀、菜刀、剪刀、绣花针)而闻名。上海外滩许多著名的建筑都是由来自高桥的工匠营造的。</p> <p class="ql-block">说到高桥的航运历史,就不能不提到张瑄。张瑄(1245—1303)出生的时候,高桥还属于江苏嘉定县。他从小熟识水性,据说还当过海盗,后被招安。元初的大运河十分拥堵,南粮北运能力紧张,张瑄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海上漕运的建议,并得到支持。他参与设计监造了平底海船(即“沙船”),从江苏刘家港出发,首次将4万石漕粮成功海运至大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海运先河。张瑄的贡献不仅在于创办了海运,还促进了上海海运港口地位及政治地位的提升,他的家乡高桥也逐步成为“沙船之乡”。</p> <p class="ql-block">高桥古镇的新城建的不错,我在水畔看到了“三水并流”的介绍,在明代永乐十年(1412年),在高桥离海三里的地方筑起土山,建起峰堠,“宝山烽堠”成为我国最早的灯塔之一,郑河下西洋的时候,也最抵离的重要航标。</p> <p class="ql-block">望着眼前宁静的河面,我的思绪如江河千古,这里至今仍是通江达海的重要枢纽。</p> <p class="ql-block">临近古镇,整修一新的民国老房子成了肯德基的店家。</p> <p class="ql-block">绕过整齐的门脸,我更喜欢市井的烟火。高桥第一食品商店这样的字号也有些年代的印记了,橱窗上是“高桥松饼”的广告,这店也是高桥食品厂的门市部,也是亲切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高桥松饼看着就很讨喜,外皮是淡淡的金黄色,看上去软软的,每个饼上都盖着“高桥松饼”的红印,匆匆而过的我无暇品尝,只能想象下那淡淡甜味的麦香。</p> <p class="ql-block">日头刚爬高就透着灼意,风裹着热气流掠过高桥老街。车轮滚过晒得微烫的路面。早点铺飘出的热气与暖微的风缠在一起,偶尔有早起的行人擦肩而过,脚步声与车铃轻响,都成了晨光里最软的注脚。这里的早餐摊上,既有饭团麻球,也有包子煎饼,只不过这里的煎饼已经改良了,名字叫做“上海软蛋饼”,这名字好像容易引起歧义哟。</p> <p class="ql-block">摊煎饼的大哥手腕一扬,翠绿的葱花便簌簌落在金黄的蛋面上,油香混着面香瞬间漫开。一旁的食客捧着热乎的煎饼,咬下时脆边咯吱作响,眉眼间满是早起的满足,连风都裹着这股烟火气,暖得人心头发甜。</p> <p class="ql-block">青石板路拐过老树,我撞见了一间小裁缝铺。红色的招牌在阳光下泛出暖光,上面“换拉链,撬裤边,改裤腰”的服务内容写的朴朴实实,就像熟稔的招呼,一眼就勾出小镇的亲切。</p> <p class="ql-block">车轮轻碾过青石板,高桥西街的粉墙黛瓦收进眼底。墙面上爬着几缕绿藤,黛色瓦檐翘角挑着暖烘烘的日光,风过时,瓦缝里的小草轻轻晃着,连影子都染着几分江南式的软。心里的躁意像被这粉白与墨黑滤过,只剩慢慢漾开的平静。</p> <p class="ql-block">我把自行车停在西街老街的中央,车撑轻轻磕在青石板上,发出一声轻响。收废品的小伙子靠在路边荫凉里,额角的汗顺着下颌线往下滴,风里飘来烧饼的焦香与豆浆的醇甜,街边的小竹椅空着,椅面还留着晨光的温度,时光在这样的烟火气里,也会悄悄慢下半拍。</p> <p class="ql-block">小巷子的粉墙上画着有爱的壁画,上面写着“我和你邂逅在高桥的老街”,看上去很亲切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很多的店家都做成了旧时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除了那些翻新的房子,街上的老房子也是有的。踏入高桥西街的窄巷,循着静谧小弄堂的指引,叶辛高桥书房就在那里。这座老宅院,与钱慧安纪念馆南北相依,背靠悠悠的高桥西街 ,虽说是大门紧闭,我也可以看得到那里承载着小镇的历史与文化。高桥镇还是名噪一时的杜月笙的老家。</p> <p class="ql-block">沿着长长的河道,我可以看到一座造型漂亮的石拱桥,桥很高,虽然我知道那不是高桥的来历,但是在高桥镇见到一座高高的桥,也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这座石拱桥也是有名字的,它叫做万寿桥。</p> <p class="ql-block">万寿桥的石拱两侧各自刻有对联,两边的内容分别是:</p><p class="ql-block">‌“接北通南一桥连血脉,</p><p class="ql-block">开来继往千载续人文‌。”</p><p class="ql-block">‌以及</p><p class="ql-block">“物阜民丰界浜流金水,</p><p class="ql-block"> 风和日丽清浦载诗船‌” ‌</p><p class="ql-block">小镇的文化气息就浸润在这样的日常里。</p> <p class="ql-block">长寿桥北边高桥西街的长兴菜馆是一幢仿古民国建筑。悬挂着“長興菜舘”招牌。整体建筑一面临街,一面临河,从二楼推窗望去,应会把把小桥流水、人家枕河的风景尽收眼底。据说这个菜馆也有百年的历史了,菜馆在高桥及周边地区影响深远,是本帮菜的发源地之一 。它的原址因年代久远已不存在 ,2012年,为传承本帮菜特色,在西街河畔重新选址重建,恢复了“长兴菜馆”之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远远的,我也望见了高桥食品厂的招牌。</p> <p class="ql-block">高桥食品厂的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前后的高桥食品公司,由商人张锦章在高桥西街开设,让高桥松饼这一美味逐渐走出高桥,名扬上海。如今它生产的高桥松饼,仍然承载着岁月的醇厚与古镇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和江南许多古镇比,高桥这里翻新的成分挺多,但仍嗅得到江南小镇的况味。</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小商店还没有开门,微型消防站的屋顶上,晾满了洗好的衣服,隔着街道,我还看到了老式的混凝土水塔。河边上有人悠闲地垂钓,有人聚在小巷的旁边闲聊。</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菜市场是高桥小镇烟火气最浓的地方,我路过一家菜市场,名字很有意思,叫做“好好买菜”。清晨的露水还沾在青菜叶上,带着吴侬软语的吆喝裹着新鲜鱼虾的咸腥飘过来。阿婆们捏着塑料袋在摊前挑拣,讨价还价的声音软软糯糯的,混着粢饭团的香气,小镇的晨光呈现出一副含情脉脉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鲜活的梭子蟹和海虾正在时令,我抵不过这份新鲜的诱惑,买了一份鲜虾又从摊主那里要了冰块一起放在塑料袋里,我就这样把这份来自高桥小镇的新鲜带回了家。</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目的地是宝山古城,都说这宝山古城是时光褶皱里的江海风骨。当黄浦江与长江的潮声漫过岁月,宝山古城便在这两江交汇的滩涂上,沉淀出独有的厚重与温柔。我来的太早,这里还没有开放,我隔着铁栅栏仔细观察残留的城墙,里面的石板路或许还留着明清商贾的足迹,让我遥望那个帆影点点、号子声与市井声交织的年代。这里的城垣曾枕着江涛,旧日的烽燧痕迹虽已淡去,却仍能想见当年“宝山”之名的由来它是为护佑过往船只而筑的堡垒,也曾是江面上最坚实的坐标。它不是那般张扬的古城,却像一册被江风翻旧的线装书,每一块青砖、每一段残垣,都藏着与水、与城、与烟火相关的故事。宝山古城更像一位沉静的老者,守着两江的潮起潮落,将过往的喧嚣酿成如今的平和。在这里驻足,听江声、抚旧墙,便能读懂它藏在时光里的风骨——既有江海的开阔,也有老城的温情。</p> <p class="ql-block">如今,这里已经成了现代化的码头,青砖砌成的女儿墙后面,便可以看见高高堆起的集装箱。我也从桅樯林立到鲸吞龙吐当中,感受到了世事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这个普普通通的早上,我造访了向往已久的高桥小镇,并且享受了一段美好的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