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通家校共育“最后一公里”,精准锚定学生成长需求,9月6日,从广东中山远赴贵州盘州六小支教的数学老师邓苑平,在支教首周周末便开启家访行程。她放弃休息时间,带着对教育的热忱与对学生的关切,先后走五位学生家中,通过面对面的促膝长谈,倾听家庭故事、了解成长细节,用真诚沟通搭建起家校协同育人的桥梁,为后续定制化教学、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走访过程中,邓苑平老师发现张同学、路同学、尹同学、朱同学四位同学有着相似的家庭境遇 —— 父亲均常年在外务工,母亲们为给孩子更好的成长环境,纷纷放弃外出打工的机会,独自承担起租房照料、操持家务的重任。每到一户,整洁的出租屋里都藏着母亲们的用心:朱妈妈虽不识字,却将孩子的数学练习册摆放得整整齐齐;路同学的课本上记满密密麻麻的课堂笔记,妈妈每天都会认真监管他和姐姐的学习;张妈妈特意提前整理好作业,只为更清晰地与老师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尹妈妈开了一家奶茶店,孩子常利用晚上和周末去店里帮忙,还悄悄嘱托妈妈“别告诉别人爸爸去西藏打工,不安全”,懂事的模样让人心疼。交流中,几位母亲的话语格外一致:“孩子爸在外辛苦打拼,就盼着娃能好好读书,不辜负这份付出。” <div> 对此,邓苑平老师逐一反馈了孩子们在课堂上的闪光点 —— 张同学审题细致严谨、路同学解题思路日渐开阔、尹同学敢于举手提问、朱同学作业从不拖沓,同时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分享了 “用生活实例讲数学” 的家庭辅导小技巧,鼓励妈妈们在忙碌之余多和孩子聊聊学习困惑,让温暖的陪伴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 “定心丸”。</div> 为与老师见面交流,何同学家长特意驱车 20 多公里赴约。作为单亲家庭孩子,何爸爸因生计所迫,只能按月将他托付给托管班,日常仅靠电话沟通。当被问及数学难题时,孩子小声说:“有的题想不通,但不想麻烦爸爸 —— 知道他不懂,打工也辛苦。” 懂事的话语令人动容。邓老师不仅向托管班老师详细了解孩子的饮食起居与作业情况,还与学生约定 “每天课后留 10 分钟,一起攻克数学题”;同时建议父亲多抽时间视频,哪怕聊聊生活小事,也能让孩子感受到未缺席的父爱。<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对支教老师邓苑平而言,每一次家访都是心与心的双向温暖。家长的付出、孩子的期盼,让他们更懂支教不止传知识,更是家校间的 “温情桥”。未来,邓老师将依家访调整教学 —— 为基础薄弱学生定制辅导计划,定期与家长沟通。愿以支教初心,和学校师生、家长携手,为孩子们撑起有温度的成长天空。<br><br> 撰搞:邓苑平<div>一审:吴文娟</div><div>二审:陈钰纯</div><div>三审:洪锡湖</div><div>供稿单位:中山市古镇镇镇南小学</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