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画,既要有时代性,‍又要有不朽性——陈逸飞

康康

周六的阳光正好,我和老头也赶了回 “时髦”,跟着年轻人的脚步挤去了浦东美术馆。从上午 11 点到下午 4 点,五个钟头逛下来,腿有些酸,心里却满是透亮 —— 这趟艺术之旅,虽然120元的老年票价有点贵,但因为有三个展览可以看,真是过足了瘾。 一楼的 《红月之后》 展,一进门就把我们拉进了不一样的氛围里。听说这展是围绕 “当下时代的观察与思考” 来策展的,艺术家们没用直白的语言,反倒用光影、色彩和奇巧的装置,把生活里的细碎感触、对世界的温柔打量都装了进去。有组用回收材料做的雕塑,旧布料、旧材料拼在一起,却透着股对 “时光痕迹” 的珍惜。色彩浓淡里藏着城市的晨与昏,我站在巨幅装置前,竟想起年轻时在弄堂里看日出的日子,格外亲切。 往上走到二楼、三楼,《巴黎奥赛博物馆展》更是让我们挪不动步,一下子像踏进了欧洲的艺术长廊。奥赛博物馆本就是用老火车站改的,这次来上海的展览,特意精选了 19 世纪到 20 世纪初的经典作品,把印象派、现实主义的精髓都带来了。 看到梵高的《自画像》时,我和老头都静了下来 —— 画里的他眼神清亮,笔触里带着股藏不住的劲儿,明明是简单的肖像,却像能让人摸到他对艺术的热乎心。 米勒的《拾穗者》更是熟悉,画里三位农妇弯腰拾穗的模样,衣裳的褶皱、手里的麦穗都透着朴实,老头轻声说:“这多像以前乡下亲戚在田间劳作的样子,平凡里藏着过日子的踏实。”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朱尔·巴斯蒂安·勒帕热《干草》</i></p> 还有雷诺阿的《钢琴前的女孩》,阳光落在女孩的发梢和琴键上,柔和得像一层纱,我想起女儿小时候学钢琴的模样,也是这样安安静静的,连时光都好像慢了下来。 最后上四楼,《时代逸飞 —— 陈逸飞回顾展》,更是让我们觉得 “近”。陈逸飞先生的画,总把中国的美和世界的眼光融在一起,策展时也特意选了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其中《玉堂春暖》和《浔阳遗韵》两幅,看得我都舍不得走。《玉堂春暖》里,中式厅堂雅致大气,穿旗袍的女子端坐其间,袖口的花纹、桌上的茶具都透着细腻,像把老上海的优雅劲儿全锁进了画里,满是风情。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玉堂春暖》1993年</i></p> <p class="ql-block">  《浔阳遗韵》则带着股江南的柔,画中女子或抚琴、或凝思,背景里的纱幔轻轻垂着,连空气都像慢了下来,老头忍不住念叨:“这就是咱们江南女子的温婉,看了心里都静。” 我曾经因为喜欢这幅画,特意请画师临摹了这幅油画,放在虹口家里客厅的沙发背景墙上,今天我竟然零距离欣赏到了这幅真迹。</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浔阳遗韵》1991年</i></p> 还有那些描写江南水乡,青石板、乌篷船,一看就想起我们去周庄旅游的光景;几幅描绘市井生活的画也很动人,有卖早点的小摊,有下棋的老人,都是我们熟悉的日常,原来平凡的日子,经他一画,竟这么有味道。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夜宴》1991年</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海上旧梦》1998年</i></p> 逛到最后,我们还特意上了五楼屋顶花园,没想到角落里藏着个大惊喜 —— 那里竟按梵高《阿尔勒的卧室》原景布置了场景。熟悉的蓝绿色墙壁、木床与桌椅,连物件摆放的模样都和画里一模一样,站在跟前,仿佛真的走进了梵高曾居住的小房间,刚才在展里看《自画像》时感受到的那份热情,此刻又多了几分触手可及的真切。<br> 走出美术馆时,夕阳正好落在江面上,金灿灿的。我们手牵手往家走,嘴里还聊着展里的画、屋顶的卧室场景。有人说艺术是 “高大上” 的,可我们觉得,好的艺术就是能让人想起自己的日子,能让人心里暖暖的。这个周六,没去公园遛弯,没在家看电视,却过得比往常都充实 —— 和年轻人一起看展,和艺术一起 “对话”,这大概就是老日子里的新乐趣吧。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保罗·高更《塔希提的女人》,又名《沙滩上》1891年</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亚历山大·卡巴内尔《维纳斯的诞生》1863年</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保罗·博得里《马德莱娜·布罗昂》1860年</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埃内斯特·迪埃《于利斯·比坦》1880年。1841年,美国画家约翰·戈兰·兰德发明了可以拧上盖子的金属颜料管。从此,艺术家们可以外出写生了。</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莫里斯·德尼《十月的傍晚》</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保罗·高更《布列塔尼的农妇》1894年</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