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元中都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蒙元历史专题性博物馆,也是全国第一个以单一朝代为主题的博物馆。截至2022年,馆藏文物2738件/套,珍贵文物149件/套。它的建成有利于我们了解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魅力!更是了解蒙元历史的生动画面!</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外景。↓</p> <p class="ql-block"> 进入博物馆大厅,用三种语言介绍的前言。↓</p> <p class="ql-block"> 元朝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期,它的国土面积达到1372万平方公里 (若北疆延伸至北冰洋,则超过2267万平方公里 )。但是马上打天下与马下治理天下则是两回事,所向无敌的蒙古铁骑,很快的丧失了战斗力,正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被崛起的明朝赶到漠北去了。</p> <p class="ql-block"> 一、序厅。一进大厅左右侧展示的是蒙元各个时期的蒙元大汗的图像。我们熟知的铁木真(成吉思汗)、忽必烈都在这里。在忽必烈大汗建立元朝的98年里一共有五代十一位皇帝。简直比电视剧还狗血的是其中有10年换了6个皇帝。元朝灭亡后,元朝皇帝逃亡漠北,又存在了34年,称为“北元”。</p> <p class="ql-block"> 蒙元朝统治者世系表。大蒙古国包括忽必烈产生有四位大汗。元朝(1271-1368年)共11位皇帝,大多皇位更替都伴随政变、暗杀或权臣操纵,腥风血雨、刀光剑影伴随着蒙元的历史。就是元世祖忽必烈登上汗位,也是与弟弟阿里不哥进行了四年的争夺战才取得了胜利。核心原因是元朝未建立稳定的嫡长子继承制。↓</p> <p class="ql-block"> 元中都的中心大殿复原模型,采用重檐庑殿顶形式,位于宫城四门直线交点上,长约98米宽约48米。大殿建在两层汉白玉白石台基之上,顶部平面为"工"字形。↓</p> <p class="ql-block"> 镇馆之宝一——汉白玉螭首63件,是在遗址的中心大殿下发现的 。 现在摆放在序厅的两侧,一是数量之多堪称世界之最。二是这些螭首雕刻细腻,神态各异, 雄浑大气,兼具游牧民族豪放与中原工艺细腻,是为元代雕刻极品,是国家一级文物。这是这些螭首又分为两类,阶沿螭首与转角螭首。</p><p class="ql-block"> 阶沿螭首是在台阶(阶沿)的边缘位置,转角螭首专门用于建筑或台阶的拐角处,起到过渡和转角装饰的作用。出土的螭首只有一个是转角螭首,所以显得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这个角部螭首,是元代三座都城中出土的唯一一件角部螭首。其造型独特,头部微微昂起,凝眉瞠目,两耳后抿,双爪紧扣基石,将螭的雄健凶悍和气吞山河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不过这里展出的是复制品,原物被河北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 二、强大的元朝(1271-1368),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朝代,元朝疆域辽阔,势力范围一度横跨欧亚。忽必烈既是蒙古国的最后一任大汗,也是元朝的第一任皇帝。他是铁木真(成吉思汗)的孙子。</p> <p class="ql-block"> 图片上的是蒙古第一任大汗——成吉思汗(铁木真)。他把原来四分五裂的各部落统一后,建立了“大蒙古国”,被推举为“大汗”,开始大规模的向外扩张。↓</p> <p class="ql-block"> 大蒙古国建立后成吉思汗与子孙先后进行了三次西征。第一次,是成吉思汗攻灭了中亚的大国花剌子模等地。第二次西征是由长孙拔都带领各宗室长子西征,进军今波兰、匈牙利,兵峰抵亚得里亚海东岸,逼近维也纳,也称“长子西征”。第三次西征蒙哥大汗在位派遣其弟旭烈兀西征进军伊斯兰世界,蒙古军攻陷报达(今伊拉克巴格达)。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庞大帝国。</p><p class="ql-block"> 左下角为蒙军围城图。↓</p> <p class="ql-block"> 图为成吉思汗之孙拔都在“亦的勒河”,它是今伏尔加河的古称,后建立金账汗国。拔都是成吉思汗长子的术赤的儿子。↓</p> <p class="ql-block"> 左上图为窝阔台汗的庆典。窝阔台为大蒙古第二任大汗,成吉思汗的三儿子。↓</p> <p class="ql-block"> 馆中陈列马可·波罗像以及其他图片展示东西文明交流。图片上有马可波罗的游记,马可波罗像,他本人的旅行足迹图。↓</p> <p class="ql-block"> 自从13世纪初至1279年,元王朝先后征服西辽、西夏、金、吐蕃、大理、南宋,完成了统一大业。↓</p> <p class="ql-block">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开创性功绩,核心是首次实现了中国疆域的最大范围统一,并建立了影响深远的行政与交通体系。</p><p class="ql-block"> 首次将西藏、云南、台湾(当时称琉球)等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设立行省制度(如岭北行省、云南行省),这一制度被后世沿用,成为现代中国省级行政区划的雏形。</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元代管理西藏的核心机构——宣政院,不仅是管理西藏的专门机构,还负责全国佛教事务,它的设立标志着西藏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行政管辖,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对西藏实施全面治理。在元代以前有文成公主和亲,但是吐蕃并不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吐蕃与唐朝是并立的政权,而在元代后西藏正式成为元代的一个省。我们说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p> <p class="ql-block"> 元朝建立了澎湖巡检司:主要管辖澎湖和琉球地区,负责当地的军事防卫与行政事务,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及周边地区设立的官方管理机构,确立了对该区域的主权管辖。</p> <p class="ql-block"> 元代建立了重要的行省制度。全国划分为中书省、直辖区、11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以及总制院(1288年更名为宣政院 )管辖吐蕃(今西藏 )地区。加强了中央(中书省)对地方的掌控与管理。中书省管六部,而且把军事、行政、监察分权管理。↓</p> <p class="ql-block"> 元代的行政区域图。↓</p> <p class="ql-block"> 由于元代版图辽阔,依托庞大的蒙古帝国版图,构建了横跨欧亚的驿站(当时称“站赤”),极大促进了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商队频繁往来等均发生于此时,是古代中国对外交流的高峰之一。</p> <p class="ql-block"> 镇馆之宝之二——六六幻方。这块看着不起眼的方块砖,竟是全国唯一的青石材质的六六幻方。出土于元中都中心大殿遗址,被压在殿基下作为避邪防灾之物。上面刻有36个阿拉伯数字,其排列组合使得横行、竖列以及对角线上的数字之和都是111,去掉最外一层数字后,其横行、数列以及对角线上的4个数字之和都是74,因蕴含精妙的数字原理,又被称为完美幻方。另一个在西安出土的为铁材质。↓</p> <p class="ql-block"> 这个六六幻方是怎么来的呢?认为是蒙古时期三次西征带回来的,六六幻方被认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的重要物证。↓</p> <p class="ql-block"> 这个就是青石材质的六六幻方,上面的字迹有点看不清了。↓</p> <p class="ql-block"> 元朝作为首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它打破了此前长期的民族隔阂,推动了汉族与蒙古、维吾尔、藏族等多个民族在经济、文化、生活上的深度融合。同时元代又实行民族压迫,把民族分为四等,蒙族为国族,藏传佛教为国教,兼容多宗教,造成各民族之间极度不平等,矛盾越来越深,也是造成元朝短命的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三、大蒙古国到元代的四都。四都分别是哈拉和林、元上都、元大都、元中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铁木真(成吉思汗)完成了对蒙古各部落的统一后,是蒙古第二任大汗窝阔台在哈拉和林建立了第一个都城,是现在的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西南300多公里额尔浑河上游右岸。因为忽必烈在开平定元上都,哈拉和林逐渐失去政治中心,自然荒废,后来明朝北伐军攻战并焚毁城池,逐渐成为废墟与遗址。</p><p class="ql-block"> 哈拉和林遗址发掘现场。↓</p> <p class="ql-block"> 哈拉和林的遗址上的龟趺。↓</p> <p class="ql-block"> 远眺哈拉和林遗址。↓</p> <p class="ql-block"> 元上都遗址。距北京380公里,可以说没有忽必烈就没有元上都。它是由当时还是四王爷的忽必烈所造,最初名为开平府,其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金莲川草原,水草丰美,自然环境优越,属于草原与中原汉地的过渡地带,是兼顾草原传统与汉地统治的“咽喉之地”。这里也是忽必烈幕府所在,他在这里招募了大量的人才,为日后争夺汗位、推行汉法奠定了基础。元代建立了大都后,政治中心转移,后又被红巾军焚毁,元朝无力也无意重建,再加上建材被拆用、风沙侵蚀沦为遗址。↓</p> <p class="ql-block"> 元大都旧址。元大都在北京建都后,元朝皇帝形成了两都巡幸,春夏去上都避暑,秋冬住大都,大都与上都互为政治中心。</p><p class="ql-block"> 元大都(今北京) 原址被改造利用,局部遗留。 明朝1368年攻克元大都后,新建宫城往南收缩5里地,后来明朝、清朝建皇宫基本上都是在元代的基础上,现存“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为北城墙残存部分。↓</p> <p class="ql-block"> 元中都的建立。忽必烈的曾孙——海山既后来的武宗皇帝,他是元代的第三任皇帝,武宗下令进行了一些列改革包括修建元中都,中都经过13个月的建设竣工,而武宗仅在皇位四年便去世了。它下令建的中都从建成到元末红巾军农民起义两次大火烧毁了共存在了50年,这样元中都逐渐成为了废墟。但是作为大都、上都、草原与西亚等地的联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研究元代的历史、建筑也有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元武宗。↓</p> <p class="ql-block"> 元中都距大都265多公里,距元上都190公里,具有完整的宫城、皇城、郭城三重城垣,呈“回”字形相套,呈中轴线分布,有建筑27座,是元朝中后期皇帝两都巡幸的必经之路。从发掘出土的文物看,有大量珍贵的汉白玉螭首,有脊兽行什等高等级皇家专用材料,证明了其具有皇家宫殿的性质与规模。</p> <p class="ql-block"> 复原的元中都宫城南宫门效果图。↓</p> <p class="ql-block"> 复原的中心大殿效果图。↓</p> <p class="ql-block"> 西南角台,与故宫的角楼有点相似。↓</p> <p class="ql-block"> 元中都微缩模型。↓</p> <p class="ql-block"> 元武宗(海山)坐镇中都。↓</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镇馆之宝三—— 行什。出土于元中都遗址的角楼发掘中,是中国古建筑岔脊上装饰的小兽之一,排行第十,故名行什。其形象为带翅膀的猴,手持金刚宝杵,传说具有降魔功效和防雷的象征意义,其保留着元代官式琉璃的典型特征,造型较明清行什更显浑厚,翅翼线条带有明显的草原艺术风格。管中窥豹,小角兽行什的出现表明了元中都建筑的高规格和皇家气派。↓</p> <p class="ql-block"> 元中都出土的脊兽骑凤仙人。↓</p> <p class="ql-block"> 元中都出土的大量的精美的建筑构件。</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琉璃瓦当。↓</p> <p class="ql-block"> 征集的汉白玉石猴,张北县馒头营乡。↓</p> <p class="ql-block"> 元中都出土柱础。↓</p> <p class="ql-block"> 元中都宫廷。↓</p> <p class="ql-block"> 有上都,大都,为什么武宗上台要再建一个中都呢?看过展览后与相关资料后发现,核心是为了巩固个人权力与彰显统治正统性。武宗的皇位是通过宫廷政变登基,其权力基础并非绝对稳固,武宗原来一直在漠北领兵,中都选址在草原与中原交界的张北,既靠近他熟悉的草原势力范围,又能辐射中原,以此摆脱大都(今北京)旧势力牵制,强化个人统治。第二、效仿先祖与正统象征:元代先祖常有“巡幸”,既通过移动办公巩固疆域。武宗建造中都,也想通过修建宏伟都城,证明自己的统治符合蒙古大汗的正统身份,消解朝野对其登基合法性的质疑。</p> <p class="ql-block"> 四、元中都的发现及考古。</p><p class="ql-block"> 元中都的发现竟然是一位热考古工作的语文老师——尹自先。 1980年夏天,他在张北县馒头营乡的“白城子”又叫“白羊城”废墟寻古时,发现了残存的柱基石、汉白玉残体、金丝楠木残片等,由此产生了“白城子可能是元中都”的猜想 。他先后前往元上都遗址丈量、取证,推断白城子是元中都,发表多篇文章引发了业界专家学者对元中都的挖掘论证热潮,最终证明白城子就是元中都 。因此,尹自先被誉为“发现元中都第一者”。</p> <p class="ql-block"> 尹自先老师1976年首次发现元中都遗址线索后,到确认再到考古工作逐步展开,整个过程历经了17年。经考古界和史学界综合论证,众里寻他千百度,销声匿迹700年的元中都得到确认!</p> <p class="ql-block"> 元中都遗址的发现,震惊了我国的考古界,成为当时的一大新闻。填补了元代都城考古的关键空白,让“元有三都”(大都、上都、中都)的历史格局从文献记载变为实物证据。元中都遗址的发现因此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它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p class="ql-block"> 我去过了元上都,元中都,多次走访了元大都遗址,这次又系统参观了中都博物馆,至此元代的几座都城清楚了是怎么回事,对元朝历史整体性与层次性认识提高了许多,丰富了许多!感觉收获满满。</p><p class="ql-block"> 谢谢观看。</p><p class="ql-block"> 拍摄时间:2025.8.3-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