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博物馆及东风韵—乙巳春游记32

金国钧

<b>4月25日一早从泸西县奥罗拉酒店出发行46公里,途经:G357、弥勒大道,用时1小时10分钟到达弥勒市博物馆。</b><br> <b>余秋雨亲笔所题的“弥勒市博物馆”几个字镌刻在巨石上,门厅内的月牙赫然醒目;檐牙高啄、飞檐翘角的博物馆傲然耸立,弥勒的历史文化呼之欲出。</b><br> <b>弥勒市博物馆是一组气势磅礴的仿古建筑,白色栏杆,褐色屋瓦,走入其中,仿佛走进了一幅诗意素雅的古风画作。</b><br> <b>弥勒市博物馆建筑面积约13240㎡,博物馆陈列了各类历史文物,展示了弥勒丰富、深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b><br> <b>首先进到的是博物馆序厅,墙壁上是“火”与“阿细跳月”的浮雕,为我们展开了弥勒彝族文化生活的画卷,拉开了弥勒历史文化之旅。</b> <b>馆内文物不多,以文字和图片介绍为主,设有两个常设展览,家园和乡情;分别展示了弥勒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b> <b>  家园—弥勒历史文化展厅。</b> <b>弥勒市早在西汉元鼎六年即有历史记载,后因唐宋时期云南东爨(cuàn)三十七部之一的“弥勒部”迁居于此而得名。</b><br> <b>有过青铜时代的辉煌。</b><br> <b> 西汉铜斧。</b><br> <b>弥勒曾经是滇东南地区重要的交通要塞,宋元时期境内开辟有上连滇池地区,下通交趾(今越南)的“市马古道”。</b><br> <b>在弥勒境内至今仍遗存着多条古驿道。</b> <b>藏于卫生所墙壁夹缝里的明代石雕。</b><br> <b> 千年书法石刻艺术品,终于从见天日。</b> <b>弥勒历史上曾走出过许多志士先贤,文武双全的明朝儒将杨绳武,清代名士、千古布衣孙髯翁,历史上唯一一个一品红顶商人王炽……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先生,弥勒市也因此有了“庆来故里”的美誉。</b><br> <b>钱币、饰物、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众多古物静静陈列在展柜中,虽说不多,但每一件都是时间留下的痕迹,都包含着一个朝代的历史和故事。</b><br> <b>乡情—弥勒民族文化展厅。展示了语言文化、艺术文化、习俗文化、节庆文化、手工艺文化、建筑文化六个部分的内容,展示弥勒的多元民族格局以及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乡土性、和容性。</b><br> <b>中国彝族支系阿细人的创世史诗。流传在云南省弥勒市西山一带。用固定的先基调传唱。光未然曾于1943~1944年间,进行过整理,并出版,书名《阿细的先鸡(基)》</b><br> <b>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发源于弥勒西山一带,流传于弥勒、石林、泸西等地区。曾代表云南省赴上海参加“2010年上海旅游节”。</b> <b>这种起源于阿细人日常生活、劳作的集体性舞蹈,以男女对跳的方式进行,主要动作有踹脚、拍掌、跳转等,伴奏乐器以三弦、笛子、哨子、唢呐等。</b><br> <b>代表云南省赴上海参加“2010年上海旅游节”。 阿细跳月已成为阿细人谈情说爱、社交娱乐不可或缺的形式,成为传承阿细文化的重要载体。正如民间所说:“不会唱跳的姑娘嫁不出去,不会吹弹的伙子找不着媳妇”。</b><br> <b>节奏明快,气氛热烈,气势磅礴,舞姿豪放粗犷,热烈奔放。阿细人生活中的歌舞艺术了得!</b> <b>经过长期演变发展,2008年6月,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br> <b>建筑文化。弥勒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依托独特的生态环境,就地取材,建造起各具风格的传统民居,构建适于栖居的村落。</b> <b>这与我们昨天看到的城子古城中的传统建筑相仿,用土筑墙,墙上横搭木料,密铺木棍、茅草,再铺一层土,土皮头洒水,然后用石头一层层夯结实。在青山绿水间,各族人民用心经营着这片共同的家园,和睦而居,和谐共处。</b><br> <p class="ql-block"><b>弥勒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生活着汉族、彝族、苗族、回族等民族。民族文化展区主要展示了这里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从语言到艺术,从习俗到建筑,打卡弥勒市博物馆,了解这里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感觉她是一个较有魅力的城市。</b></p> <b>弥勒市博物馆往南12公里到弥勒市东风韵景区,用时23分钟,途经:秀河线、东风大道。</b> <b>这是一座集葡萄文化、自然风光、人文旅游为一体,以文化艺术为主线打造的特色小镇,曾经两度蝉联“云南省特色小镇”名录,被称为滇中的“普罗旺斯”。</b><br> <b>  特色造型建筑一下子吸引游客。回望白色的景区入口处,好像来到一处欧式的城堡。</b><br> <b>景区暂不收取门票,但外面车子不能直接开到园中,而门口到红砖建筑景区还有接近两公里距离,所以建议进园坐景区的电瓶车,单程15元,双程20元。</b><br> <b>这是一个之前我完全不知道的景点。不要怪咱孤陋寡闻,她是2014年弥勒人罗旭回到老家,在东风韵原址东风农场的长塘子,以大地为床,在桉树林打地铺,灵感瞬间发芽疯长。他没用一根钢筋、一颗钉子,单用本地生产的30万块红砖,建起了以砖为筒、以窗为镜,将声学、美学与力学集合于一体的万花筒艺术庄园。</b><br> <b>“这是在红土地上意外长出的一组网红建筑艺术群,伸展着艺术家丰富想象和天才创意。置身小镇,你能领悟到东风应与游人便,草木春深锁神韵。”这是2019年云南省政府命名特色小镇时,赋予“东风韵”小镇的评语。</b><br> <b>国内外知名建筑师在这里建设了不同主题的博物馆、艺术馆、艺术酒店等。其中,地标性建筑万花筒艺术馆以当地特产的红砖为建筑材料,外观像酒瓶又像熊熊燃烧的火焰,内部则结合了西方的穹顶与中式瓦窑,成为网红打卡地。</b> <b>万花筒艺术馆室内面积826平方米,由31根柱子支撑,拱肩以下是钢混结构,拱肩以上靠砖与砖之间的摩擦力形成浑然天成的拱形结构,最大跨度36米。</b><br> <b> 一个宏大场景是千人大合唱—由艺术家罗旭创作的陶俑艺术品千人合唱团,人物表情千姿百态,配上音乐灯光,艺术魅力十足。</b> <b>穹顶透明的玻璃窗好比万花筒的透光镜,四季四时,不同的阳光照射角度会在馆内投射出变幻无穷的光影效果。</b><br> <b> 这样拍看上去,很像一对双眼,当中是笔直的鼻子。</b><br> <b>印章坊。艺术家用常见的红色,简单的几何体来表达建筑的丰富内涵,像是印章,像是丰碑,又仿佛一个个秋日田野中的草垛子。</b> <b>“高原红土地上的印记”— 在高原的红土地上钤记出生命的虔诚!这边也是景区内商业街之一。</b><br> <b>农垦博物馆。“沉淀农垦文化的时代记忆”,农垦博物馆毗邻“半朵云”,占地方正,馆内立面用稻草泥浆粉刷,用灰色作为主色调。</b><br> <b>东风韵的前身是弥勒东风农场,艺术家们用一座农垦博物馆沉淀农垦文化的时代记忆。让游客见证东风农垦人的开拓与奋斗,相信其还将继续见证新东风人在文化艺术的海洋里留下色彩斑斓的梦想。</b><br> <b>1958年1月28日。云南省国营弥勒东风农场始建,以1958四个数字做成的年代座椅,是艺术的体现,更是历史的象征。葡萄桩搭建而成的农垦纪念碑,横十竖十的搭建方式寓意为踏踏实实的农垦精神。</b><br> <b>东风乍起。在农垦的建设者中,有这样一批特殊的年轻人一一知青。这是一个特殊年代的特有名词,怀揣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以满腔的青春热血,把农垦农场建设成为了他们的"第二故乡",青春奉献在这里,感情奉献在这里,勤劳与智慧奉献在这里。</b><br> <b>原来这里早先是东风农场。小镇博物馆是东风韵历史沉淀的地方。东风韵之东风来自东风农场!</b><br> <b> 馆内陈列看农垦时代的展品,农垦人的生活在一张张纯真年代的照片中静静绽放着,与曾经使用的农垦用具一起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印记。</b><br> <b>半个多世纪前的他们,不但没有被艰苦的农垦条件磨灭卓绝挺拔的意志,反而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奋斗在这片红土擦出全新的艺术火花。艺术在这里诞生,如今也在这里得到全新延续。我们—曾经的知青为你们点赞!</b><br> <b>这是一个从红土地上生长出来的童话世界,在花海中诗意生长,在艺术中恣意翱翔;它是云南省正式授牌的21个特色小镇之一。</b><br> <b>名副其实“古老又前卫的红砖艺术小镇”,堪称老少皆宜的网红“打卡”地!</b><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