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晋祠文化,晋冀交融;邢台晋祠庙人文荟萃,泉水喷涌

亦东

<p class="ql-block">  提起晋祠,人们多想到太原悬瓮山麓那座古典宗祠园林。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河北邢台、邯郸还散落着两座“晋祠”庙,与太原晋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三座“晋祠”,同宗同源</p><p class="ql-block"> 《史记・晋世家》记载的“剪桐封地”典故,讲述了周成王将弟弟叔虞封于“唐”地(今山西翼城一带),叔虞由此成为晋国始祖。为祭祀这位开国诸侯而设的场所,便是“晋祠”的雏形。北齐王朝的奠基人高欢将位于晋阳郊区的唐叔虞祠修葺一新,由当时著名文学家祖鸿勋作《晋祠记》,“晋祠”之名从此著称于世。</p> <p class="ql-block">  山西太原晋祠(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而在河北的土地上,却坐落着两座鲜为人知的“晋祠”庙,它们与太原晋祠同出一脉,却各带着独特的历史温度。邢台晋祠庙位于襄都区东汪镇前晋祠村村南,现存建筑为民国时期风格。关于它的起源,当地流传着两个版本。一说早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54年—452年间,赵襄子在自己做太子时的采食地——邢台(当时属晋国疆域)修建此祠,专门供奉唐叔虞,已有近2400多年历史;另一说则与明代移民相关,永乐年间,一批从山西晋祠一带迁来的百姓在此定居,为解乡愁建起这座庙宇,周边村落也因此得名“前晋祠”、“后晋祠”,成为移民文化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  邢台晋祠庙。</p> <p class="ql-block">  邯郸晋祠庙则藏于峰峰南响堂山下,地处太行八陉之一的滏口陉,自古便是冀晋往来的咽喉要道。它的建造年代虽难精确考证,但据《峰峰晋祠简介》与明代碑记记载,此地因山水格局酷似太原悬瓮山麓,且历史上曾属山西管辖,后世便在此建祠塑像,还被称为“圣母娘娘(唐叔虞之母邑姜)行宫”,与太原晋祠共享着相同的信仰内核。</p> <p class="ql-block">  邯郸晋祠庙(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三祠风姿,各不相同。</p><p class="ql-block"> 品味三座晋祠,会发现它们虽同源,却在时光里长成了截然不同的模样。太原晋祠像一部厚重的史书,摊开在悬瓮山麓。晋水从这里发源,近百座古建筑沿山势铺展,中路的圣母殿、鱼沼飞梁与南北两路的亭台楼阁交相辉映,既有北方园林的雄浑,又透着江南园林的灵秀。殿内北宋的圣母像雍容端坐,难老泉的活水千年不涸,周柏苍劲如虬,加上唐太宗御碑、傅山题字等无数名人印记,每一步都踩着历史的回声。邢台晋祠庙则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两进院落的民国建筑不算宏伟,红墙红窗在阳光下格外温暖,门前石狮守着“晋祠庙”匾额,二楼梳妆楼的飞檐翘角藏着古朴雅致。最动人的是院中的月亮井,六百多年来“冬冒热气夏沁凉”,让这口泉成了活的传说。如今经过修复,观泉平台与磨盘水池连起新景致,古泉与烟火气融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邯郸晋祠更像一位隐者,独守在南响堂山下,滏阳河从眼前静静流过。它是极简的单院一庙,三间正殿、三间拜殿伴着西偏殿,占尽山水灵气。背后青山如黛,脚下晋祠泉喷珠吐玉,这“滏阳河源第一泉”与圣母殿相依相偎,让整座庙都浸着湿润的诗意。少了喧嚣,多了几分寂静的沧桑,拜殿门柱上“晋祠胜境越千年一脉承传”的楹联,默默诉说着历史的沧桑。</p><p class="ql-block"> 千年文化,晋冀交融</p><p class="ql-block"> 剪桐封弟肇始,唐风晋韵流传。唐叔虞作为晋国开创者,其文化影响力跨越地域,成为山西晋祠和河北两座晋祠共享的精神纽带。</p> <p class="ql-block">  昨日上午走进邢台晋祠庙(在原址上改扩建),殿堂气势恢宏,高大壮丽。泉水喷涌,清亮透澈。游人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  邢台晋祠庙位于东汪镇所辖前晋祠村村南,是晋祠文化的重要分支,先有庙后有村。传说邢台晋祠始建于战国,为赵襄子颁令建造,距今已2400多年的历史。后来在明代永乐年间,“燕王扫北”造成这里人烟稀少,田园荒芜。政府从山西移民,其中山西晋祠一带村民迁居到这里建立村庄,即现在的晋祠村,并修建了晋祠庙。“晋祠”本来就是“晋国祠堂”的意思,因庙内有圣母殿,当地村民也习惯把晋祠俗称为“圣母庙”。一年有两个庙会,届时在庙前搭台唱戏,各村及邢台南关、城里的社火也开始表演,有舞狮、跑驴、划旱船、推太平车、打花棍、扭秧歌等。</p><p class="ql-block"> 邢台晋祠庙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丰富的人文底蕴,在晋祠庙周边村庄流传着《月亮井的故事》、《水母娘娘的传说》、《七里河的故事》等民间传说,形成了邢台东南地域特色民风民俗和祠庙文化。“月亮井”在晋祠庙内,又叫“月牙池”,因为井口北边直,南边圆,像个弯弯的月牙。井筒北壁有个玉石雕刻的龙头,龙嘴里流出一股清水,流到井里,这水是从梳妆楼下的泉眼涌出来的,不紧不慢,常年不断。月亮井水质甘甜,十冬腊月冒热气,村里的百姓都到这里挑水吃,说能祛病免灾。</p> <p class="ql-block">  唐叔虞殿。</p> <p class="ql-block">  殿内的唐叔虞传奇故事板画。</p> <p class="ql-block">  月亮泉。</p> <p class="ql-block">  石龙头喷珠吐玉。</p> <p class="ql-block">  晋祠庙主殿。</p> <p class="ql-block">  供奉显灵昭济圣母邑姜夫人之神位。</p> <p class="ql-block">  供奉南海大士慈航道人之神位。</p> <p class="ql-block">  供奉先国第一夫人王母娘娘之神位。</p> <p class="ql-block">  供奉高楼姑姑之神位。</p> <p class="ql-block">  供奉龙母三娘之神位。</p> <p class="ql-block">  供奉火神之神位。</p> <p class="ql-block">  晋祠庙大鼓。</p> <p class="ql-block">  晋祠庙铜钟。</p> <p class="ql-block">  晋祠庙西侧殿。</p> <p class="ql-block">  药王孙思邈、文昌帝君、龙五爷财神。</p> <p class="ql-block">  晋祠庙东侧殿。</p> <p class="ql-block">  古晋祠庙的石券门。</p> <p class="ql-block">  历代碑刻石件。</p> <p class="ql-block">  赵襄子殿。</p> <p class="ql-block">  殿内赵襄子传奇板画。</p> <p class="ql-block">  庙中画廊赵襄子生平介绍图板。</p> <p class="ql-block">  时至中午,天气正好。丽日蓝天,白云缭绕。</p> <p class="ql-block">  凌霄花开。</p> <p class="ql-block">  晋祠道村落。</p> <p class="ql-block">  村中有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  关帝及弟子塑像。</p> <p class="ql-block">  庙内壁画。</p> <p class="ql-block">  村中的小型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  村里居住的多是回民,院落门楣有回族标记。</p> <p class="ql-block">  村中张贴的宣传画。</p> <p class="ql-block">  红枣硕果累累。</p> <p class="ql-block">  石榴也缀满枝头。</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庙晋风,千年回响</span></p><p class="ql-block"> 踏入邢台晋祠庙,喧嚣仿佛被一道无形的门槛隔绝在外。朱红庙门、宏伟殿堂、古老石碑、叮咚泉水,重新守护着沉淀了千年的静谧。</p><p class="ql-block"> 虽为旧庙重建,却能窥见历史传承的精巧工艺,梁柱上的木雕纹理清晰,或祥云缭绕,或瑞兽奔腾,每刀每刻都凝聚着匠人的精心。庭院中青石板路被脚步叩出清脆的回响,仿佛与千年前的脚步声重叠,让人恍惚间生出时空交错之感。</p><p class="ql-block"> 最让人驻足的,是庙中供奉的历史印记与人文精神。晋祠庙所承载的,不仅是一方百姓的信仰,更藏着邢台这片土地的过往。从碑文字迹里,能读到人们对安宁生活的祈愿;从殿内肃穆的氛围中,能感受到传统文化中“敬天爱人”的初心。在这里,没有浮夸的商业喧嚣,只有历史静静流淌的从容。</p><p class="ql-block"> 晋祠庙古刹新生,不但是单纯的宗教场所,它更像一座活着的博物馆,用砖瓦、木雕、碑刻讲述着历史故事,与既往岁月智慧对话,传承中华民族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