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抗战烽火岁月中,京西十渡一带隶属房良联合县二区。那时,革命斗争正值艰苦阶段,日军进山扫荡,烧杀抢掠,百姓缺粮少钱,生活物品极其匮乏。面对严峻形势,1940年10月,房良联合县在六渡村创办了第一个农民合作社。合作社由隗福勤担任主任,隗永高担任会计,李和担任采购员,三人携手开创了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六渡村</span></p> <p class="ql-block"> 合作社一经成立,便赢得了沟沟岭岭的村民积极响应。人们自愿拿出家中仅有的鸡蛋、花椒、杏仁,甚至上山采集药材,踊跃入股。合作社共筹集股金六百多元,按每股五角计算,达一千二百多股,折合小米千余斤。经过数月筹备,合作社于1941年2月10日正式营业,成为根据地经济战线上的第一道曙光。</p><p class="ql-block"> 由于环境艰苦,合作社坚持“一切从简”的原则。社址设在六渡村社员隗秉存家的三间北屋,面积不足四十平米,设备极其简陋,一无仓库车马,二无栏柜货架,仅有两节墙柜,既作商品陈列,又兼柜台之用。屋内仅备大小秤各一杆、算盘一把、大小缸坛五口,墙上蓝色布兜中装着几十味中草药。所有器具皆由社员自发捐献,或工作人员自带,充分体现了群众的集体智慧与合作精神。</p><p class="ql-block"> 为应对日军频繁扫荡,合作社将煤油、火柴、布匹等重要物资秘密坚壁于半山炭窑与峡谷山洞之中。门市所售商品数量极少,一旦敌情突现,工作人员便迅速将商品装入背篓,随群众转移至山后。当时,背篓是唯一的运输工具,人不离篓,篓不离身。直到1942年初,合作社才有了第一头毛驴,成为物资运输的重要工具。</p> <p class="ql-block"> 合作社成立后,首要任务便是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打通内外商品流通渠道。为此,合作社选派西关上村共产党员李和担任采购员,开辟南北两条地下商品流通线。在党的地下组织掩护下,合作社在距日伪军据点仅五里之遥的下寺村设立“地下商品转运站”。该村地处解放区边缘,地理条件优越,紧邻敌封锁壕,便于内外接应;村北靠山,沿山可直抵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合作社还在敌占区南尚乐村设立“地下联络点”,与长沟以西一带商贩建立联系,抓住一切机会开展供销活动。通过地下关系与敌伪商人挂钩,买通岗卡官兵,利用其特权规避盘查与重税,可以确保商品在敌人严密封锁下仍能安全流通。合作社在敌我夹缝中顽强生存,为根据地输送了大量急需物资。</p> <p class="ql-block"> 1941年7月,日军开始对根据地实施全面经济封锁,企图切断内外联系。面对严峻局势,六渡二区合作社于同年8月初迁至地势更为有利的九渡村。合作社分两路行动:主任隗福勤与会计隗永高驻守九渡,采购员李和负责西关上村的物资坚壁工作。李和将四十余桶煤油秘密藏于“坛子沟”山洞,布匹、火柴等物资则坚壁于“天佑”山腰炭窑,并安排牧羊人日夜值守,确保物资安全。</p><p class="ql-block"> 8月15日,华北敌酋冈村宁次亲自指挥,调集十万余兵力大举进攻革命根据地。其中一路日军向张坊集结,合作社工作人员迅速背上生活必需品与药品,随群众撤入深山,继续坚持营业。8月24日,日军沿拒马河谷直扑而来,所到之处搜查严密,但合作社与群众坚壁的物资却始终未被发现。</p> <p class="ql-block"> 日军受挫后退回十渡,在西庄、王老铺设立据点,妄图长期盘踞。对此,游击队与民兵配合八路军展开游击战,不断袭扰敌人。四十天后,日军被迫狼狈撤回张坊。</p><p class="ql-block"> 合作社人员与群众迅速返回村庄,检查坚壁物资。由于连日阴雨,藏于“天佑”炭窑的布匹与火柴受潮,采购员李和心急如焚,便让妻子邵正秀带着年幼的孩子,带上粗粮,连续三天将布匹晾晒于山坡树枝与荆丛之上,火柴则摆放在向阳山石上反复翻晒,最终使这批珍贵物资得以保全。</p><p class="ql-block"> 然而,日军并未善罢甘休。1941年11月至12月,日军再次发动“强化治安”运动,加紧封锁与破坏地下流通线,并派出汉奸特务四处搜捕。李和及其外线联系商人名单落入敌手,给他的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危险。</p> <p class="ql-block"> 1942 年旧历四月十二日下午,李和为了多驮货,半路上把自己的一头毛驴也一起赶上,兴奋的直抵下寺村驮盐,子夜到达。次日拂晓前,李和背着超负荷的盐赶驴出村上路。此时,李和哪知日军已在村外设下埋伏,陷于包围之中,当他行至村西三岔路口进入伏击圈,日军突然向他喊话,李和方知情况不好,侧身向北坡外冲,已来不及了,当即身中三弹,倒于血泊之中,当时尚存一息,日军急于追问口供,给李和进行了包扎,进村抓来群众,用门板把他抬到村东马房河沿时,李和因流血过多,早已停止了呼吸,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时年仅三十五岁。</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夜,西关上的地下党员在下寺村地下党组织的协助下,将李和烈士遗体连夜送回西关上村。恶噩传开,全村皆悲,一致痛斥日寇、汉奸、特务,随之“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的口号响彻拒马河谷,抗日锄奸的烈火更加炽盛。——1979年,经西关上村和六渡公社逐级请示,县民政局于 1983年6月15日,正式追认李合同志为“革命烈土,”并补发“革命烈士”证明书,京烈字第110044号。——李和牺牲后,两名外线联系商人亦被捕入狱。面对敌人软硬兼施、严刑拷打,他们宁死不屈,最终一名同志被绑于木桩上当作活靶,惨遭日军刺杀,并被狼狗撕扯,英勇就义。他们的牺牲,换来了地下组织的安全,也彰显了民族气节与革命信仰的坚不可摧。</p> <p class="ql-block"> 1942年春,二区合作社由九渡迁至八渡,设于社员刘庆荣家中。为解决群众缺医少药问题,县政府调派医生杜彦田增设医药部,人员增至六人,商品种类由十种增至百余种。合作社在扩大零售业务的同时,加强收购工作,组织群众开展副业生产,收购药材经泡制后除供医药部使用外,还出口换取成药,极大缓解了根据地的医疗困境。</p><p class="ql-block"> 同年冬,合作社迁至十渡,改建为房涞涿“县合作社”。县社主任由贾荫轩担任,下设业务部、组训股与会计股,分别由隗福勤、张淑兰、隗永高负责。合作社积极组织群众上山刨药材、烧木炭、割荆条,开展副业生产。在“大生产”运动中,隗福勤亲自前往涞水多地收购粮食六万余斤,并组织驮运,增加群众收入。合作社还发放羊毛供八路军战士打毛衣,再以毛织品换回粮食,有效缓解了根据地的经济压力。</p><p class="ql-block"> 1943年4月,合作社被日军洗劫。入冬后,“大生产”运动取得显著成效,根据地基本摆脱困境。县合作社完成历史使命后宣告撤销,恢复原二区合作社建制,由十渡迁回六渡原址。隗永高接任主任,继承并发扬合作社优良传统,扩大供销业务,附设医药部,开展信用业务,发放贷粮与籽种,支持农业生产。1944 年9 月,房涞涿联合县分开,房山单独成立县政府,二区合作社再次迁往十渡,为根据地经济恢复与建设<span style="font-size:18px;">继续履行它的职责。</span></p> <p class="ql-block"> 房良二区农民合作社,由于党政的支持,主任隗福勤、会计隗永高、采购员李和三人同心协力,担风走险,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得到广大群众的爱护与有力的支持,终于冲破敌人视若铜墻铁壁的经济封锁,打通南北两条地下商品流通渠道,使山区土产有处可销,急需商品有源可进,缓解了二区经济紧迫状况。</p><p class="ql-block"> 据当时合作社几位健在的有关当事人和当地老社员回忆,在建社后一年多的时间里,输入煤油一百六十余桶(白铁桶每桶三十市斤),火柴八十余箱(每木箱二百包),食盐三万三千余斤,布一千多匹(土布每匹五十二尺),还有不少中西药品、纸张、油墨等办公用品以及小百货达百余种商品,并陆续输出大量花椒、杏仁、药材、木炭、荆条、檀木等山货以及成群羊只。当时煤油大部供应军政机关办公用,食盐按数量分配到村由村到户。</p><p class="ql-block"> 六渡二区农民合作社,可谓历尽艰辛,不负众望。遗憾的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于战争无情,合作社几经转移,有关图章、帐本等历史资料,藏于六渡腊谷港(今孤山寨)山洞,后来寻找无果,不知下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六渡村二区合作社,从建立与发展,到迁移与恢复,肩负起打破敌人封锁、保障军需民需的重任。它在战火中诞生,在艰难中成长,在牺牲中坚守,成为平西抗战史上熠熠生辉的一页。</span></p><p class="ql-block"> (本篇素材来源:原区公销合作社史办主任王绍清调研记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