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臂膀》——追忆我的父亲

轩翁

<p class="ql-block">照片里的他,身穿中山装,神情严肃认真,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时代的记忆。那是我的父亲,一个用臂膀撑起家庭和事业的坚强男人。</p> <p class="ql-block">追忆我的父亲,心中满是感慨。父亲王奎荣生于1918年,卒于2008年,祖籍山东省海阳县。祖父王洪春是清北洋水师定远舰修理技工,甲午战争后,家族命运多舛,祖母满族“旗人”后裔,将六岁的父亲送入戏班习武生兼学京剧艺技。九一八事变后,十五岁的父亲学铆工,在日伪统治下,随日本株制事会社游走于辽吉境内,成长为一名高级青年铆工。他参与了抚顺永安桥、东制油、西制油等大型工程项目。1948年抚顺解放,父亲以甲级铆工技术考入抚顺重机厂,成为早期中国工人阶级的一员。文革时期,父亲被打成“三开份子”,停职车间主任工作。然而,国家生产任务艰巨,父亲恢复工作后,带领金属结构车间五六百人加班加点完成了国务院下达的任务。不幸的是,父亲在工作现场被一天车吊件撞到左臂,埋下了成为独臂老人的伏笔。几年后,旧创复发确诊为恶性肿瘤,经过多次治疗,最终在北京人民医院第七次手术中永远失去了左臂。面对这样的打击,父亲没有颓废,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和生命力,不仅生活全部自理,还坚持工作,退休后在社区作公益书记工作近二十年,被人们誉为为人民服务的独臂老人。</p> <p class="ql-block">那是一张摄于1941年的合影,三个人站在室内场景里,身穿不同的服装,左边的人穿的是军装风格的衣服,中间的人则是一件中山装,右边的人则是西装领带的样子。他们或许在讨论着什么重要的事情,或许只是普通的家庭聚会,但那份时代的印记却深深烙印在照片之中。</p> <p class="ql-block">我为父母做的电子版结婚照,是对他们爱情的纪念。照片中的他们穿着传统服饰,面带微笑,仿佛在诉说着那段不平凡的爱情故事。</p> 我为父母做的电子版结婚照 <p class="ql-block">父亲王奎荣在二十二岁时已是一个出色的青年铆工。他身穿中山装,表情严肃地站立着,那是一种对工作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担当。</p> <p class="ql-block">当年万人大厂的党员代表大会盛景,展现了父亲所在时代的工人阶级风貌。父亲在其中,不仅是技术的代表,更是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风华正茂的父亲是挖掘机制造厂检查科科长。他身穿中山装,目光坚定地看向镜头,那是一种对未来的信心和对责任的担当。</p> 父亲和他的攻关团队 父亲带病作生产动员 <p class="ql-block">田埂上的休息,是父亲生活中难得的宁静时刻。他坐在田埂上,穿着朴素简单,戴着帽子遮阳,眼镜架在他的鼻梁之上,背景中的玉米杆高耸入云,天空被涂上了淡淡的蓝色调,那是一种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生活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老夫妇坐在田埂上,面带微笑地看着镜头,那是对生活的满足和对爱情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父亲王奎荣的侄子王殿丰正好小三叔12岁1946年高小毕业参加东北民族联军入新组建的装甲部队学校任教员,七十年代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吉林省军区特种兵处处长。</p> <p class="ql-block">父亲以九十岁高龄永远离开了我们,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国工人阶级的一员、中国共产党员,一生朴实勤奋的父亲走完他坎坷艰辛的人生道路。父亲的一生平凡中闪烁着伟大,英俊多才勤俭持家善良可亲责任担当的形象展现父亲身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含着泪水写下了这篇文章,以缅怀我的父亲,纪念中国工人阶级永恒的精神风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