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之不去的记忆

黑猫警长

<p class="ql-block">昵 称:黑猫警长</p><p class="ql-block">美编号:40022319</p><p class="ql-block">图 片:截图致谢</p><p class="ql-block"> 在记忆的长河中,有些记忆是不经意留下的,有些记忆是亲身经历的,也有那么一些记忆是挥之不去的。</p><p class="ql-block"> 那是1976年3月,我参加公安工作的第二个年头,在政治保卫股担任侦察员。股长肖伟民郑重地对我说:“有一项重要任务交给你,是对外'联通'工作。原国军中将张绩武,是对外联络工作的最佳人选,你先熟悉一下他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  接受任务后,我立即走进档案室,查阅《国保档案》。张绩武,原名张继武,1905年9月生于湖北罗田。幼读私塾七年,以全县第一考入县小学,后从教两年。1925年弃教从戎参加北伐,1927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七期。毕业后历任排、连、营、团长;1938年任国军13军参谋处长兼独立团长,后任苏鲁边区干训团少将教育长。1943年赴印度参加美国举办的高级作战人员培训,1944年回国任十六师副师长、师长。1945年任国防别动军十纵队少将总指挥,1948年任国防部津浦铁路护路司令部中将副司令兼宿县城防最高指挥官,同年11月在淮海战役中被俘。1967年转内蒙古呼和浩特新生塑料厂改造,1970年特赦回乡。</p><p class="ql-block"> 从档案中,我得出三点初步印象:一是民族大义上,他抗战期间参加南口、居庸关、台儿庄等十七场对日作战,是位有血性的爱国将领;二是在改造期间坚决拥护党的政策,曾言“抗日最痛快,内战最痛苦,回乡最幸福”;三是档案中一丝不苟的小楷毛笔字,可见其勤奋认真,是个精明睿智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  3月中旬的一个傍晚,肖伟民带着我来到张绩武工作生活的县文化馆。在他的宿舍里,我们初次见面。国字脸,目光炯炯,身着蓝色中山装,整洁利落,举止间仍透着军人气质。一间简朴的宿舍,木床前摆着几案,上面堆满报纸、字画和诗稿。他不仅是位抗日将领,更是一位激情澎湃的诗人、学识渊博的学者。读他的《抗日誓师》诗,能感受到誓死抗日的热血在燃烧;他的国画造诣深厚,已成为戎马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的交往越来越融洽。他唤我“小徐”,我称他“张老”,不再以“徐警官”“张将军”相称。我们经常在一起探讨,从回乡感受、文化学习,再谈到对外对台联络工作。他充分利用与境外特别是台湾各界的关系,在同乡、同事和黄埔同学中大力宣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联络感情促进交流,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  五年多的交往中,我们无话不谈。最令人难忘的是他讲述抗日战役时的情景,记忆闸门一旦打开,便滔滔不绝⋯⋯</p><p class="ql-block"> 时值抗战胜利80周年,与张将军聊过的那些抗战往事,最值得回忆与铭记。</p><p class="ql-block"> 抗战期间,张将军参加过南口、得胜口、台儿庄等十七场对日作战,获青天白日、云麾、宝鼎等多枚勋章。南口是他的抗日第一仗,时任265旅上校参谋长的他,协助旅长在大同车站冒雨召开誓师大会。官兵们纷纷宣誓:“拼死抗战,保家卫国”“宁可战死,不当俘虏”。说到这里,我问他:“您参加过北伐和围剿红军,对日作战有什么不同?”他知道我在逗他,便拿出《抗日誓师》诗给我看:“日寇烧杀我平津,此恨绵绵北海深。誓向东瀛清血债,挥刀索命向冈村。”这首诗正是誓师当天所作。我说:“这诗就像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比枪炮还厉害。”他笑了,我也笑了。</p> <p class="ql-block">  张将军说,最难忘的是1938年3月的台儿庄血战。3月25日,他麾下的3营官兵赤膊上阵,挥刀夺取敌炮十余门,炸毁坦克三辆。“积小胜为大胜,在坚守最艰难时,一次小胜更能鼓舞士气。”3月27日,日军破城而入,双方展开拉锯战,逐街逐屋争夺。针对台儿庄民居皆用青石砌成的特点,他下令死守每一座房屋,不断杀伤入城之敌。巷战惨烈时,为夺一座房屋,子弹打光用刺刀,刺刀断了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我问他是否想过生死,他答:“那是文人写的。到了战场就顾不上了,杀一个够本,多杀是赚。”</p><p class="ql-block"> 4月7日,李宗仁下令全线追击。张绩武率独立团迂回至敌后,与守军合围日濑谷旅团。日军向北突围时,他接到攻占大顾栅的命令,立即席地召开作战会议,部署三路进攻。下午6时部队隐蔽前进,8时形成包围后战斗打响。炮火轰击后,官兵分组冲锋,日军阵地的火舌将黑夜照得通明。机枪声、炮声、手榴弹声响成一片,每前进一步都付出重大代价⋯⋯激战至凌晨,日军溃败,残部北窜时遭阻击,大顾栅终被收复。战场上日军遗尸遍野,车辆弹药散落满地。矶谷师团残部败退至峄县,台儿庄战役至此胜利结束。</p><p class="ql-block"> 谈到这里,应该是以诗为证了,他拿出了他即兴的战地诗,以诗记述了当时的战斗场面:《血战台儿庄》:“白天隐蔽夜包围,入阵冲锋血肉飞。誓叫豺狼头尽断,英雄岂吝骨成灰。中华正义天犹眷,日寇凶残世所非。国恨家仇当报雪,沙场碧血洒一回!”我说张老:这是一场硬仗,你应该有很深刻的体会。他说,从这次战役来看,日军的优势是武器精良,单兵作战能力强、射击准确,而他们的弱点是不会打夜战,我便抓住敌人的弱点,又有老百姓的支持,几乎一个排出战时就有好几个老百姓作向导,尤其是在晚上的关键时刻老百姓不惜烧掉自己的房子,把日寇锁关烧死在屋内。</p> <p class="ql-block">  为了写好这篇拙文,我打开《百战经典》对台儿庄战役的评价是:“日军在进攻中国的战场上,第一次出现了会战性的,全面败退,经过当时的战果核实,日本濑谷支队死伤大概七千人,差不多占他总数的一半,丢失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台儿庄就以中国正面战场,第一次取得胜利,而告结束。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抗战以来的,一次空前的大胜利,也是日本建立现代化军队以来的第一次大惨败。” </p><p class="ql-block"> 台儿庄大捷传出去之后,举国若狂。全国各界,海外华侨以及世界各地的贺电,如雪片飞来,前来参观战绩的中外记者和慰劳团,也大批拥到。京沪沦陷后笼罩全国的的悲观气氛一扫而光,军民们看到了抗战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八年抗战,张绩武南征北战,足迹遍布了半个中国,在抗日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他不畏戎马倥偬之艰苦,经常展卷挥毫,寄情达意,不遗余力,使他情怀日益豁达,文笔不断升华,脍炙人口的战地诗篇往往信手拈来,一代儒将已是有口皆碑。他的诗既是戎马生涯的战地笔记,又是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这段忘年之交跨越时代与身份,既是个人情谊的温暖见证,更是历史和解的生动缩影。它铭记了一位爱国将领的抗战功绩与诗情丹心,也展现公安干警的使命传承。往事并不如烟,精神永续流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