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以鸟为候 来鸿去燕

曲宝胜

<p class="ql-block">白露——以鸟为候 来鸿去燕</p><p class="ql-block">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新。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白露。白露于每年公历的9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交节。此时,天气渐凉生寒,水珠凝露成霜,我们进入了真正意义的秋天。俗谚“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说的是,白天少了一波一波的热浪,夜晚多了一丝一缕的清凉。晨起可以看到草木上凝结着一层晶莹剔透的白色露珠——白露。</p> <p class="ql-block">白露,一个美丽动听的词语,一个充满诗意的节气。白露一闪入脑海,你可能想到了《诗经·蒹葭》的千古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你也许还想到了杜甫怀乡思人的佳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居易的“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勾勒出一幅白露、老湖水的萧瑟秋景,也暗含人生迟暮的无奈。李白的“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描述了一位女子繁叶凋落,秋露渐浓时的独自悲伤。北宋词人仲殊的“白露收残暑,清风衬晚霞。”描绘的是秋凉驱散暑气,清风与晚霞交相辉映的恬静画面。白露如甘醴,激发撩拨着无数文人骚客的情思,他们或恋秋,或悲秋,或触景生情,或托物言志。</p> <p class="ql-block">白露含秋,诗意蹁跹。除此之外,白露还是一个以鸟为候的节气:初侯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其中,雁和燕是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古人通过观察大雁和燕子的迁徙规律来感知季节变化,掌控农事活动。白露的初侯“鸿雁来”相对于雨水的二候“鸿雁北”,鸿雁二月北飞,八月南飞。鸿雁的迁徙分批次,时间长,虽然成群结队,“拖家带口”,但很有秩序,或一字排开,或成人字形。寒露节气的一候“鸿雁来宾”,先至者为主,后至者为宾,古人知道这是最后一批南飞的大雁了。至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鸿雁也叫“征雁”,秋天也叫“雁天”。</p> <p class="ql-block">鸿雁在民间俗称大雁,是禽中之冠,热去塞北,寒去江南,守时守信,被古人誉为足具仁义礼智信的灵物。</p><p class="ql-block">公元1205年,年仅十六岁的青年诗人元好问,在赴并州应试的途中,听一位捕雁人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只大雁被捕杀后,另一只大雁从天上一头栽下来,殉情而死。元好问深受震撼,买下这对大雁,把它们合葬在汾水旁,筑一小坟叫“雁丘”,并写下《雁丘》词一阙,其中“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千年以后,这首写尽人间爱情仇恨的词依旧流传。</p><p class="ql-block">流传至今的还有“鸿雁传书”“苏武归汉”的典故。据记载,苏武被匈奴扣押后流放至北海牧羊。19年后,汉匈和亲,汉使要求单于释放苏武,单于谎称苏武已死。汉使宣称汉昭帝射猎时获大雁,雁足系帛书,写明苏武仍在北海牧羊,单于无法抵赖,只得放了苏武,苏武归汉。</p> <p class="ql-block">玄鸟就是燕子,燕子称为玄鸟是因为它的背部羽毛呈蓝黑色,喉部为栗红色,古人认为“黑而赤色者为玄”。白露二候“玄鸟归”对应春分的二候“玄鸟至”。它们春分时来,秋分时归。燕子的春来秋去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感情色彩。常用来比喻外出的人回归故里,象征着对故土的眷恋和向往。燕子是春天的使者,“泥融飞燕子,沙暖水鸳鸯”,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年年离别情,又是秋光暮。燕去鸿至抑或是鸿来燕归,从字面上看,好似燕子走了,大雁来了,有点燕雁代飞,各不相干的意思。其实,白露时节的大雁和燕子都是飞往南方。鸿雁来,玄鸟归,古人站的视角是在北方、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黄河流域。华北平原是鸿雁和燕子等候鸟迁徙的重要途径。从这儿观察,大雁从更远的北方飞来了,向南飞去;而此时这个区域的燕子飞回南方。我们的辞典里又多了一个成语“来鸿去燕”。</p><p class="ql-block">人间散落一滴露,世界凝结一个秋。每一个秋天都当作是一次初见,每一颗露珠都可洇染成最美的文案。白露这个名字充满诗意和美感,以鸟为候的物象特征又暗含古人对生命规律和顺应自然的思考。或许人生如白露,没有白走的路。</p><p class="ql-block">2025.9.7白露</p> <p class="ql-block">图片网截诚谢,文字原创首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