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非遗体验之旅

澎澎

<p class="ql-block">来到喀什,不仅沉醉于这座古城的历史底蕴,同时也游览了周边的一些区县,而英吉沙便是其中一站,它是古代陆地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亦是南疆的八大重镇之一,享有“中国小刀之乡”、“国家级非遗传承村”等诸多美誉,对于游客而言,堪称宝藏型小城。</p> <p class="ql-block">英吉沙之旅,可以说是一次非遗之旅,仅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英吉沙小刀、土陶等四项,自治区级、市级的更是多不胜数。在这些非遗中,号称“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名刀”之一的英吉沙小刀,以及被誉为“泥巴艺术”的英吉沙土陶,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旅人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来到喀什的第二天,我们来到了英吉沙南湖旅游度假区,参观了位于其中的英吉沙县小刀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首先,让我惊奇的是英吉沙引进种植的沙漠玫瑰。</p> <p class="ql-block">花开正艳,让人难以相信南疆竟也产出玫瑰。</p> <p class="ql-block">在喀什的辽阔土地上,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英吉沙小刀是一种起源于喀什英吉沙县的传统手工刀具,因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名刀”(维族英吉沙小刀、保安族保安腰刀和阿昌族户撒刀)之一。</p> <p class="ql-block">小刀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就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挖掘文化精髓,</span>再现传统手工技艺,展现传世经典,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吉沙小刀工艺。</p> <p class="ql-block">主题展陈按“刀史、刀艺、刀魂、刀藏”四大脉络划分,通过实物陈列、工艺演示和文献资料,全面呈现英吉沙小刀的制作工艺、文化内涵及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英吉沙小刀历史悠久,龟兹壁画中就有多幅人物携带小刀的场景。可以看出,在古代新疆地区已有佩带刀剑的习俗且将其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近代新疆考古工作者将出土的古代青铜刀具,对比现代英吉沙小刀外形,可以很明显地发现英吉沙小刀继承和发展了古代青铜刀具的形制。</p> <p class="ql-block">英吉沙小刀的精美之处在于其刀柄,它们由金、银、铜、玉、骨、宝石等不同材质制成,民族风纹路与镶嵌的饰品相得益彰,闪烁着迷人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焉耆陈正套刀。</p><p class="ql-block">这款陈正套刀,是陈正后代继承祖传技艺锻造的,其最大特点是刀柄采用不同颜色的金属片和兽角骨镶嵌而成。</p> <p class="ql-block">莎车买买提折刀。</p><p class="ql-block">买买提折刀新颖别致,其最大特点是刀柄中部色彩和两端截然不同,并且纹饰和镶嵌也都集中在刀柄中部。</p> <p class="ql-block">哇,英吉沙小刀厂曾获自治区先进企业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英吉沙小刀不仅是一件日常用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其刀尖上挑的设计,具有鲜明的民俗文化特色,体现了工匠们的巧妙构思。刀身和刀柄上的纹饰,多以当地常见的花草和干果为灵感,使得这把小刀充满了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李白的《侠客行》,与英吉沙小刀有何联系呢?</p><p class="ql-block">Deepseek告诉我:李白《侠客行》以“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等诗句描绘侠客的装束与兵刃,其中“吴钩”即弯刀,与英吉沙小刀的工艺特征存在呼应。英吉沙小刀的制作工艺融合了传统锻造技艺,刀身呈现霜雪般光泽,与诗中“吴钩霜雪明”的意境相契合。 ‌</p> <p class="ql-block">现代诗人李宏在《英吉沙小刀》一诗中赞道:……英吉沙小刀是力的化身;沙海、戈壁,是刀的铁砧;盐碱、冰凌,是淬火的水源……</p> <p class="ql-block">制作一把地道的英吉沙小刀,需要经过众多繁琐而精细的全手工流程。</p> <p class="ql-block">经过锻烧、捶打、接合、打磨、淬火、回火、刻花等一系列复杂的流程,每一道工序都考验着匠人的技艺与耐心。</p> <p class="ql-block">每一件英吉沙小刀的诞生,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情感。</p> <p class="ql-block">正是这种精湛的工艺,让英吉沙小刀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并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p> <p class="ql-block">馆内共展出石刀、青铜刀、古代至近代刀剑等千余把,每一件展品都精美异常,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还有中国名刀易贡藏刀,</p> <p class="ql-block">世界名刀尼泊尔·廓尔喀弯刀,</p> <p class="ql-block">以及吉尼斯世界纪录“英吉沙刀王”。</p><p class="ql-block">刀王总长503厘米,刃长292厘米,柄长211厘米,重达450千克。刀刃为不锈钢打造,刀柄用贝壳、牦牛角、彩石等材料镶嵌装饰。它是由英吉沙县刀匠师徒共10人历时近半年精心制作而成,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英吉沙手工“小刀”。</p> <p class="ql-block">英吉沙还有一个集土陶非遗特色文化、休闲度假、消费购物为一体的土陶村。</p><p class="ql-block">英吉沙县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驿站,文化交融逐渐孕育出了其独特的土陶艺术,以其复杂的造型、独特的着色和精湛的烧制工艺而闻名遐迩。</p> <p class="ql-block">关于英吉沙土陶的历史,可以远溯至新石器时代,历经汉晋,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而繁荣发展。</p> <p class="ql-block">英吉沙土陶虽有一个土字,但看上去一点也不土,色泽明亮,制作精美。</p> <p class="ql-block">据村里的老艺人介绍,他们从戈壁滩或高山上采集特殊的彩色石块,将其碾磨成粉,再与铁锈、植物油调配,手绘上釉,最终幻化出令人目眩神迷的亮色。</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每一户人家都是土陶艺术的工坊,而且坚守着最古老的制陶技法。</p> <p class="ql-block">它不仅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更融入了现代审美,成为集观赏与实用于一体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我们饶有兴致地在村里漫步。</p> <p class="ql-block">随机走进一家土陶作坊,每一户人家都是一个小型的陶艺工作室。</p> <p class="ql-block">院子里摆放着刚烧制成功的各式土陶,墙上贴满了奖状。由此看来,这家主人既是土陶的制作者,也是土陶的传承者和传播者。</p> <p class="ql-block">游客也能亲身参与,体验制作土陶的乐趣,让这份古老的技艺在指尖流淌,成为旅途中难忘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更是乐此不疲,沉浸在“泥巴艺术的天堂”中,久久不愿离去。</p> <p class="ql-block">土陶村的环境,也整治的不错。</p><p class="ql-block">房屋外墙糊满黄泥巴,镶嵌着土陶罐、瓦片,爬满绿油油的藤蔓,仿佛穿越回新石器时代。</p> <p class="ql-block">彩色的窗户,盛开的沙漠玫瑰,给土黄色的村庄抹上了一层靓丽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特别是2米高的“天壶”悬空流水,惊呆了游客。</p> <p class="ql-block">如今,英吉沙土陶村成立了合作社,不仅带动了当地村民的增收致富,更让这一非遗文化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中国有四大名陶,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紫陶、广西钦州坭兴陶、重庆荣昌安富陶,相比之下,英吉沙土陶虽然也贵为国家级非遗,但名气无疑要小得多。但在我看来,无论是传承历史,还是文化内涵及工艺水平上,英吉沙土陶都丝毫不逊色于四大名陶,只是因地域偏远而鲜为人知。</p> <p class="ql-block">综合而言,英吉沙土陶村是一个景美人少、充满体验感的好去处。若你有计划前往喀什旅游,不妨将其纳入行程,相信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而且这里并不只有土陶、英吉沙小刀,模戳印花布、达瓦孜等皆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同样值得探访与了解。</p> <p class="ql-block">离开英吉沙,我们还去了另一座被严重低估的宝藏小城——莎车。</p><p class="ql-block">南疆莎车县城,距今有3000多年历史,是中亚与西域文化融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曾是西域闻名遐迩的叶尔羌汗国之都城,玄奘东归曾在此讲经,丝绸之路上驼铃的回响,仿佛还镶嵌在每块老砖的纹路里。</p> <p class="ql-block">莎车的魂,藏在两座建筑里。</p><p class="ql-block">一是叶尔羌汗王宫,即叶尔羌汗国王陵建筑群,始建于1533年。原王宫已毁,现王宫为非遗博览园复建工程,于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宝蓝色穹顶在阳光下如宝石般闪耀,马赛克花墙拼出繁复的几何图腾,白鸽绕着雕花拱门盘旋。登上城墙俯瞰,整座宫殿宛如《一千零一夜》的插页,体现伊斯兰建筑的艺术巅峰。</p><p class="ql-block">可惜王宫闭馆维修已一年多,我们无缘入内,非常遗憾(本图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而另一座建筑就是王宫对面的阿曼尼莎汗纪念陵,是为纪念十六世纪维吾尔族女诗人、《十二木卡姆》整理者阿曼尼莎汗而建。</p> <p class="ql-block">阿曼尼莎汗纪念陵由王墓、王宫及清真寺组成。陵高22米,陵墓修建在一座10米长的正方形基座上,陵顶为园塔状,陵宫内壁镶嵌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十二套曲名浮雕。</p> <p class="ql-block">阿曼尼莎汗是维族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其主要功绩体现在她用一生收集、整理出集维吾尔古典音之大成的《十二木卡姆》。《十二木卡姆》于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核心内容至今仍是维族文化传承的核心部分。</p> <p class="ql-block">作为叶尔羌汗国王妃,她与国王拉失德合作推动了维族音乐发展,为丰富和繁荣维族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据说,陵墓墙上刻着她写的诗句:“你是我心上的月光……”五百年前的浪漫,至今仍在风中低吟。</p> <p class="ql-block">值得赞赏的是市场经济的东风也吹到了这里,阿曼尼莎汗纪念陵的边上就有一家“十二音乐旋律音乐餐厅”,典型的“靠山吃山”,“靠音乐”圆“发财梦”。</p> <p class="ql-block">阿曼尼莎汗纪念陵边上还有条喀赞其老街。</p> <p class="ql-block">喀赞其老街是新疆莎车县的一条历史悠久的特色街区,形成于1870年,维吾尔语意为“铸锅为业的人”,因历史上聚集了众多铁锅、铜锅制作工匠而得名。 ‌</p> <p class="ql-block">老街全长700多米,周边分布着227处历史文化古建筑和民居,保存着8处古城遗址。2024年被评为自治区级旅游休闲街区,成为集美食、手工艺品、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商业街巷。 ‌</p> <p class="ql-block">莎车的喀赞其老街与喀什古城类似,只不过规模较小,游客也少,因而这里的西域风情更显得原汁原味。</p> <p class="ql-block">不过,我最关注的是这里的地毯商铺,以及商铺门前和店里摆放着的各种色彩艳丽、美观大方的地毯,弥补在喀什、和田并没有好好欣赏新疆地毯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新疆地毯是新疆地区传统羊毛栽绒手工艺品,素以历史悠久、织造工艺高超而驰名于世,2008年其织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我最喜欢这幅“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地毯,让我想起了那件稀世文物——汉代织锦护臂“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那可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哟。没见到珍品,看看民间的工艺品,感觉也不错。</span></p> <p class="ql-block">金色驼影,大漠风情。</p> <p class="ql-block">南疆秋景,醉人心脾。</p> <p class="ql-block">地毯也能织出如此浓郁西域风情的画面,令人叹为观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