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记忆(一)

qibin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文:qibi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收集编制:2025.9.1</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东的老建筑、老街道、老景观曾是城市历史的鲜活见证,然而岁月流转,如今留存者已为数不多。清末民初形成的老建筑风格独特,中西合璧,灰砖青瓦间尽显历史韵味。除了部分建筑、还有文史资料记载和老丹东人的回忆外,有的在上世纪七.八.九十年代都发生着变化及变迁,有的则在2000年以后不复存在,如今丹东市区内仅存了部分老建筑、老企业遗址已成为了丹东历史的珍贵名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政府大楼,建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为日伪安东市公署驻地,解放后长期作为丹东市政府办公楼,现为振兴区政府办公场所。‌‌该建筑2021年被列入辽宁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辽东省人民政府旧址位于丹东市八道沟的元宝山南麓坡地,原为日伪时期安东省公署大楼,始建于1935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收归人民使用,先后作为安东省民主政府,1949年辽东省成立后,省政府设于此。现由丹东市工商银行培训学校使用。2008年6月被列为辽宁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3月入选辽宁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元宝区政府办公始建于1935年,原为日伪时期安东省公署大楼。1945年抗战胜利后,收归人民使用,先后作为安东省民主政府、辽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地。2008年6月被列为辽宁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3月入选辽宁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总工会,地址是十经街九纬路,杜鹃广场身后。后搬迁到六纬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是安东新华广播电台于 1945年成立 。此前丹东人民广播电台位于六纬路与八经街交叉的两处(上两图),后搬迁到七经街(第三图)1983年,电台搬迁到山上街。(下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安东)日报社,前身是1945年创刊的《安东日报》,位于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十纬路23号。1988年迁入十纬路的11层新闻大厦(新址)在1965年随着行政区更名为《丹东日报》,并沿用朱德手书报头至今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安东日报》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辽东省委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1954年8月,随着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而停刊。创刊后,该报一直在枪林弹雨中发展,经受着战争的艰辛考验。该报几度停刊,后在陈云等领导同志的关心下复刊,其间曾更名为《辽东日报》《辽东大众》。该报早期记载着反映人民要求和平、保卫解放区、捍卫抗日战争胜利果实的意愿,大力宣传民主政权建设,推动减租减息、组织生产、扶贫救灾等工作落实。抗美援朝开始后,与朝鲜一江之隔的安东(丹东)成为抗美援朝战场的大后方和全国支援抗美援朝的最前线。《安东日报》记载着当时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支援前线、稳定民众社会生活的历史场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旧址(已拆除)2002年迁至于丹东振兴滨江中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成立于1948年8月1日 ,始称安东市地方法院,同年11月改名为安东市人民法院 ,院址为八经街八纬路67号。1959年,安东地区专署撤销,行政区划为市管县,安东地区法院和安东市法院合并,成立安东市中级人民法院,院址由八纬路67号迁至五经街6号 。1965 年,更名为辽宁省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2002年迁至丹东滨江中路30号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警备区司令部旧址楼。该旧址位于丹东市七经街,建于1922年,原为安东新闻社,是二层(局部三层)砖混合结构的红色砖楼,2021年被确立为丹东市历史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公安局大楼位于丹东市五经街和八纬路交汇处南。该楼建于日伪时期,原为二层砖混结构,现已被加盖一层,现为丹东市公安医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消防大队瞭望塔,建于在二十年代,在通讯极不发达的年代,瞭望塔起到消防关键作用。当时这座塔是咱们安东城区最高建筑。每天有人24小时轮流值班,观察城区每个角落,及时发现火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瞭望塔作为丹东的地标性建筑,见证了丹东消防及城市发展的历史,随社会进步,消防瞭望塔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下图这是我92年6月4日从丹东日报剪下了收藏的。记者采用了大光圈高速度抓拍了拆除瞭望塔时塔倒瞬间过程中各角度的照片。拆除采用了当时国内的先进的定向爆破技术。(塔身根据现场情况确定倾斜倒塌方向,安全、环保,节省时间和场地空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安东海关 1907 年成立,其中清宣统二年(1910年)10月,位于现元宝区菜市街南端,是安东首座海大楼。(早已拆除)安东海关在三道浪头设立分关。(下图)三道浪头海关分关的楼房为红砖拱廊结构,建于高崖之巅,可俯瞰鸭绿江、遥望城区,经过百年风雨后,于2006年,由丹东港集团斥资重新修缮,恢复原貌,现为安东商埠历史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财政局位于金汤街和官电街交叉路口东北侧,与金汤小学为邻,与市立医院隔街相对。1918年建成的三层建筑,是伪满洲国的指纹管理室旧址。后成为丹东市财政局办公楼,于2017年金汤小学扩建时被拆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边防检查站初建于1949年5月,担负着丹东陆路口岸的出入境边防检查以及出入境铁路沿线、口岸限定区域及中朝友谊桥的警戒任务 ,是我国重要的对外开放口岸。后拆除新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建委办公楼位于丹东市六纬路与四经街交汇路口西北角,是日据时期三井物产的遗址,现为公安局的110指挥中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东市建委搬迁到五经路新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房产局办公楼位于二纬路,(二纬路小学对过)该楼已拆除,新建大楼改作其它用及住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文化局办公楼旧址。(七经街)文化局曾在当地文化事业发展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文化领域各项工作,为丹东的文化传承与繁荣作出过贡献。2018年12月丹东市整合原市文化体育和新闻出版广电局、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职责,组建丹东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作为市政府组成部门,加挂丹东市文物局、丹东市体育局牌子,原文化局不再保留‌。原文化局楼已拆除,原址建成商用和住宅楼。而这处旧址成为了城市文化行政历史的一个见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电业局办公楼,(五经街与三纬路交汇处,已拆除)1949年成立“安东电业局”,后为“丹东电业局”现隶属国家电网体系,称“国网丹东供电公司”。(地址靠滨江中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0年11月8日,66千伏“新六线”被炸断致全城停电,抢修七天七夜;随即抢建“义东线”(朝鲜义州—安东东坎子),11月15日开工、11月22日提前20小时完工并提前1小时10分钟送电,保障志愿军后方供电,形成“义东精神”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老安东一次变电所旧址(今丹东220千伏变电站)始建于1940年、1942年投运,为东北最早的220千伏变电站之一,入选国家电网首批“百年电力”文化遗产名录与辽宁省工业遗产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义东线”旧址、六道沟供电所旧址、东坎子66千伏变电站等被认定为抗美援朝遗址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卫生局,位于七纬路,现已拆除,新建大楼作为其它办公和商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卫生局更名为丹东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地址位于元宝区江城大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民政局,位于七纬路,已拆除改建为住宅商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现丹东市民政局办公楼位于振兴区六纬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农牧局(农委)六纬路二经街,该楼依然保留,另作它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现在为丹东市农业农村局位于丹东市振兴区中心北路2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东市邮电局百年建筑,1907年3月8日设立的安东邮局 。1915年安东邮便局因火灾烧毁,1916年8月重建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该建筑依然是邮电部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安东)电话电报管理局 ,建于上世纪30年代,位于丹东市七经街与六纬路交叉口 ,现归属中国联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丹东(安东)电报电话局职工冒着生命危险坚守机台、抢修线路,保证了重要电讯的畅通,这条通信线路是抗美援朝战争前线与后方联络的“生命线”,被称为炸不断的“中枢神经”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交通局大楼是丹东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十伟路与七经街交汇路口,对面原先是高级呢绒服装加工店,交通大楼建于五十年代。(交通局现已搬迁到靠鸭绿江大桥不远)老丹东人都称之为“交通楼”。它也曾是丹东电视台的旧址,从1961年建台之初至1978年(在四、五、六层)已搬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此外,交通大楼靠十伟路这面的一层还是原丹东市长途客运站(现已搬迁到十伟路上的新址)原长途客运车大部分车是老牌的斯柯达和凌河牌大巴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随着城市的发展,该大楼已改为多家商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化工局办公楼,位于五经街五纬路交叉口,旧伪满洲兴业银行,建于1937年。它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见证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与相关工业发展情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后为交通银行曾使用该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电子工业局,位于官电街,靠近县前街。(已拆除,从建住宅商用)原丹东市电子工业局,为计划经济时期的电子行业主管部门,存在于1970年代至1980年代。此后在机构改革中被撤销或并入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未延续为独立建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环保局位于六纬路,现迁址位于元宝区滨江中路4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水产局,位于振二街与工业街交汇路口,对面是市政工程处。(现水产局已不存在)原楼门市房作其它商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林业局,位于六纬路十经街路口,现在已被其它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林业局已整合为“丹东市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地址为丹东市振兴区中心北路2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进出口商品检验局综合办公楼。1999年11月30日,原丹东进出口商品检验局、丹东动植物检疫局和丹东卫生检疫局合并组建丹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并正式对外挂牌办公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2012年,拆除原有的6层综合用房,在原址新建一栋主体14层(局部15层)综合用房办公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八大局楼,上世纪60年代末,丹东市文化馆“丫丫葫芦楼”拆除,改建了丹东市“八大局”办公楼 。之后在2004年拆除改建为住宅及商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八大局是计划经济时期设立的八个局(处)级行政单位,虽然楼内后来局级单位多于八个,但人们仍习惯称之为“八大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铁路分局旧址始建于1910年11月,建筑面积8582多平方米,由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工务课进行设计 。1998年12月丹东铁路分局撤销。现丹东铁路部门使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48年12月1日 ,撤销辽宁铁路局,安奉铁路局改称安东铁路分局1949年3月15日,沈阳铁路军事管理局改称为沈阳铁路管理局,安东铁路分局归其管辖 。1950年安东分局划属吉林铁路管理局,同年11月因抗美援朝军运任务,改为东北铁路特派员办事处直接领导,后又改为哈尔滨铁路管理局安东分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6年1月,成立沈阳铁路局,安东(丹东)铁路分局为其下辖分局之一 。1965年1月20日,安东市改名为丹东市,安东铁路分局也随之改称丹东铁路分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丹东铁路分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50年11月13日至12月18日的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期间,紧急抢修凤上铁路灌水站至上河口站区段,恢复通车,使之成为战争期间一条比较靠山、隐蔽的铁路主通道 。东北军区工兵部队还联合安东(丹东)铁路分局,于1950年12月动工筑建鸭绿江沙河口铁路便桥,1951年5月11日建成,保障了战时运输 。当时,丹东铁路分局职工奔赴前线参与铁路抢修工作,为保障物资运输和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抗美援朝纪念馆始建于1958年,郭沫若题写馆名 ,馆址在江边邻着十三中、原二职高。1993搬迁到新址(上图)新址是1993年7月27日在山上街英华山原志愿军指挥所旧址落成开馆,胡锦涛参加开馆仪式并剪彩 。2014年6月开始进行了新一轮改扩建(下图)2020年9月19日重新向社会开放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五龙背荣军疗养院现名为辽宁省第二荣军优抚医院。1947年12月,医院以“辽东省荣校”的身份成立,此后历经多次迁址。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医院最终落户于丹东五龙背镇。多年来,医院始终坚持“平时通用、战时支前、战后善后”的建设目标,成为全省唯一一所供养残疾军人的优抚福利事业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3年12月,医院由省卫生健康委管理调整为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管理,并正式更名为辽宁省第二荣军优抚医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文化馆,位吗七经街与二伟路的交汇处的丫丫葫芦楼,(是原丹东市的标志性老建筑)因顶端设计成“丫丫葫芦”状而得名,寓意“祥和聚宝” 。此建筑始建于30年代,当时是日伪时期的“兴农证券交易所”。1949年为安东市文化馆。已拆除后盖八大局办公楼。(八大局办公楼后也被拆除,新建住宅及商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图书馆,建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前身为安东县立图书馆。1955馆址由中富街(无线电七厂)迁至振兴区六纬路(左图)现址位于振兴区春三路。(右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东市新华书店成立于1963年7月,地址七经街六纬路交汇口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少年宫现为丹东市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中国工商银行元宝支行老建筑始建于1932年。1932满洲中央银行总行,在安东成立满洲中央银行安东支行。1935年安东支行建筑完成。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中央军委和中财委共同决定成立中国人民志愿军随军银行。1953年1月,在随军银行各分支机构没有全面建立以前,在辽东省分行营业部内设五一中心支行,也就是现在的元宝支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据《东北银行史》记载,从1953年4月至1954年9月,辽东省分行营业部和志愿军随军银行驻安东办事处共帮助办理军汇115万多笔。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结束,随军银行也随之撤销。1996年,这里被正式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丹东元宝支行。历经90多年的风雨,该座建筑静静地伫立着,见证了时代变迁。如今,元宝支行依托随军银行红色资源,讲好红色历史故事,精心打造丹东地区红色金融名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东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火车站站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代原丹东火车站(上图)它始建于1904年,由小日本修建叫“铁一浦驿”1912年名为“安东驿”1947年安东站回到人民手中,经过50年代的抗美援朝一直沿用到80年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代丹东火车站(中图)于1987年开始改造,1989年建成。设计由铁路部门,施工由二建公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三代丹东火车站(下图)2009年1月16日由中铁九局施工建成。站房由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设计,设计秉持了多个理念,突出国门特色,体现国门第一站的现代、庄重、大气。注重多元融合,遵循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相融合。构建多空间结构,融入绿色元素,节能减排,营造生态友好环境,达成资源可持续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客运站(丹东客运总站)位于交通大楼楼侧面一层。1993年新客运站大楼建成迁入,并使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公交公司的前身是安东市公共汽车公司,1952年成立,其办公地址位于振兴区四纬路,后迁人民广场。最终迁到胜利街(广场公汽拆除后建振兴区政府办公楼,城市的发展振兴区政府搬迁到站前,新建商用及住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浪头机场,其前身为军用机场,始建于日满时期1942年投入使用,1950年跑道重修。在旧跑道的东侧重修一条适用于喷气式飞机起落的跑道和滑行道。 空军建筑部队和辽东省调集安东县的大量战勤民工参与机场抢建,基建处还组成了抗美援朝工程队,8月1日开工,9月14日竣工交付空军使用。1985年军民合用改扩建。1985年12月21日,丹东浪头机场正式开通民航业务 。1993 - 1994年一期改扩建。2008年12月开始进行通航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扩建,2014年1月20日全部扩建工程完工,4月17日,丹东机场2万平方米新航站楼正式启用 ,进出港旅客接待能力等大幅提升,成为一座可以同时起降国内、国际航班的国门口岸机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留存下来的建筑从不是孤立的风景,它们是沉默的见证者,看着“安东”变成“丹东”。于我而言,总有些地名,一提及就自带画面。老的街道、老的建筑、老的景观、老的单位那些散落在时光里的碎片,拼凑成了我关于“丹东记忆”的全部念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朋友们,你对你的城市有记忆吗?!</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