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下文提到的地方,通过高德地图即可找到哈。</p> <p class="ql-block">这次内蒙古之行,不仅观赏了内蒙古沿途的迷人秋景,而且参观了历史遗迹——嘎仙洞,揭开鲜卑族消失之谜。到了亚洲第一湿地,加深了对保护环境的认识。</p><p class="ql-block">嘎仙洞位于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境内。1980年考古学家米文平(压图),在大兴安岭鄂伦春自治旗内的嘎仙洞中发现了摩崖石刻——祝文石刻,内容与《魏书》高度符合,是北魏皇帝拓跋焘命人铭文镌刻于祖先“旧墟石室”,记录了约公元200年拓跋鲜卑根族地在大鲜卑山,这一发现证明了拓跋鲜卑的发源地。</p><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优秀基因来自于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基因进化提升的过程,起源于大兴安岭北部的游牧民族拓跋鲜卑人就是在历史融合中消失了的民族。公元200年,鲜卑人出现在黑山白水中,以狩猎为生,作为历史上一个强悍的少数民族,战胜了匈奴,不断南迁到多伦湖——大同——洛阳,统一了中国北方民族,建立北魏政权执政149年,开凿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前后存在了500年,最终消失在民族融合中,是因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推行着汉服、说汉话、通婚等汉化政策,影响了隋唐乃至宋元明清的朝代更替,使得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p><p class="ql-block">民族女英雄花木兰是鲜卑人。盛唐创始人、唐太宗李世民的奶奶、母亲及夫人都是鲜卑人。</p><p class="ql-block">鲜卑族虽然作为一个民族消失了,但却融化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存在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里。</p><p class="ql-block">参观了内蒙古博物馆主要围绕“融合之路”进行的展览,感受到呼伦贝尔作为中华民族安边固边兴边的历史变化。</p><p class="ql-block">旅行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是寻找历史遗迹,梳理民族血脉,直观地感受学生时代所学到的文化历史等知识,进一步了解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中华民族发展进程,抚今追昔,更加珍惜当下生活。</p> <p class="ql-block">亚洲第一大湿地——额尔古纳湿地,坐落在大兴安岭北段西麓,占地面积156万多公顷,相当于蒙古国面积,小于西藏大于新疆的面积。湿地由额尔古纳河及其三个森林高山流下来的根河、得尔布干河和哈乌尔河组成,湿地有野生维管束植物400多种,维管束植物由蕨类、稞子类和被子类植物组成,能吸收释放水、无机盐和有机养料。湿地有野生脊椎动物近270种,当今有国家地理标志、乳肉兼用的“三河牛”和乘挽兼用型并多次打破赛马记录的“三河马”,不愧为亚洲高纬度、低海拔木本第一湿地,形成万年前,是人类自然保护地。</p><p class="ql-block">旅行不仅仅放松心情,也增加了许多地理地貌方面的知识,这些沉睡于记忆中的知识点,一经美景的炫目,唤醒了许多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湿地的形成是气候、植被、水资源等因素共同具备的产物,需要万年才能形成,倍加珍惜哈。</p> <p class="ql-block">自驾在内蒙古大地上,不仅国道331和332上的风景如画,而且从室韦到黑山头的卡线上的风景也十分养眼骋怀。卡线是中俄边界线的卡伦线路,卡伦是清政府在中俄边界上设置的哨所,现在是村庄的名字了,沿途蓝天,白云,青草地,湖泊,湿地,森林,牛羊马,还有麦田、油菜花,大型滴灌设备,丰收景象,美轮美奂,令人目不暇接,啧啧称赞,大美“卡线”。</p><p class="ql-block">一路上,草原上一片片油菜花盛开,新收割后的麦田如钢琴键盘般纵横交错,绿色原野上洒落着一捆捆方正麦秸、瑞士卷,农人们驾驶着大型农机具收割麦子、打捆牧草,为这秋天的大自然增添了无限光彩,农业劳动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地食物,也创造了美学,激发了艺术创作,犹如读了一篇名著或者走进了名画博物馆,心灵得到极大滋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