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31<div>接下来的四天,我们要走道顿公路。从下图中间红点的Fairbanks一路向北,经Coldfoot、Wiseman到Deadhorse(Prudhoe Bay)往返。</div><div>道顿公路(The Dalton Highway)是一条为石油而建的公路。2011年,BBC介绍世界上十大死亡公路的纪录片,道顿公路是第一集,从此这条公路便是自驾爱好者们心里的牵挂,我也来凑个热闹。<br>道顿公路南起Livengood与Elliot Highway交汇处,北至普拉德霍湾(Prudhoe Bay)的石油重镇死马镇(Deadhorse),穿越北极圈,全长414英里。<br>称为死亡公路,其危险在于:路况差、往来重型卡车多、基本没有手机信号。沿途保障差:除了始终点,中途只有56英里处的Yukon Camp和175英里处的Coldfoot有加油站;56英里处的Yukon Crossing、175英里处的Coldfoot有餐饮。<br></div> 7.30<div>早上从费尔班克斯出发,走2号公路往北,大约80英里的路面大部分是铺装路面,路况其实还不错。</div><div>一路上都在找道顿公路的起点,看来前方岔路口就是了。</div> 在莱文古德(Levengood)往北,2号公路与11号公路的交叉路口,便是道顿公路起点。这块牌子就算是起点,这和国内一些著名公路有零公里路标不是一个画风。<div>特别佩服这些游客,快两人高的路牌上居然还能贴上贴纸。</div> 之后的道路基本都是非铺装路面,不过还算平整。<div>开了十来分钟后才来到道顿公路的标志性纪念牌处,Dalton Highway Sign。</div><div>詹姆斯·威廉·道顿(James W Dalton)出生于阿拉斯加,毕业于阿拉斯加大学矿业学院。1946年,作为一名民用工程师,道顿加入了海军的阿拉斯加石油勘探项目并一直工作到项目结束。1981年,阿拉斯加议会将这条通往北冰洋的公路以他的名字命名,以纪念他为阿拉斯加石油工业做出的卓越贡献。<br></div> 转过一个S弯,前方有个很大的停车点。 这是赫斯峡谷观景台(Hess Creek Overlook),景色非常壮观。<div>1991年大火烧毁了眼前赫斯峡谷里的5万英亩树木。大火让永久冻土的表层有机会暴露在温暖的阳光下,加上草木灰的养分,火灾过后草本植物和草类开始生长,随后是灌木和树木、桦树和云杉等喜暖树种也在这片区域生长。<br></div> 路基下峡谷里的赫斯河蜿蜒西流,最终汇入育空河。 阿拉斯加输油管的设计能够承受火灾:其半英寸厚的钢制管道被包裹在3英寸厚的玻璃纤维隔热层内,外层还覆盖有镀锌钢板护套,这使其具备了基本的防火性能。此外,管道维护人员还会定期清除管道附近的灌木,以保证火焰与管道之间有足够的距离,所以当时的大火并未影响输油管。 这是洒了化学物质?这段被染成红色的土路蜿蜒向前,上下起伏,特别好看。 这应该是人为的,因为这里周边不可能有红土。 来到育空河(Yukon River)边。 没想到育空河大桥的桥面也是用木板铺设的,木板已经被大车压得有点破损了。 育空河是北美洲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发源于加拿大,一路奔腾3200多公里,最终注入白令海。 在这个Yukon River Crossing Station。公路两侧都有服务点。在我们顺路的一侧有个游客中心。 每年五至九月,国家土地管理局(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在游客中心为游客提供天气、路况、徒步路线等信息。<div>游客在登记簿上登记自己的姓名、旅游目的地后,就可以在这里免费领取一张到达北极圈的证书。同行小伙伴领取了一张,我准备真实到达后回程再来领取。</div> 看头顶上方的阿拉斯加输油管(Trans-Alaska Pipeline System),考虑到地下永久冻土的稳定性,工程师们在支撑输油管的垂直支撑构件(图中垂直的红色柱子)中安装了热棒(红色柱子上面连接的白色物件),热棒可以将地下的热量传递到空气中,从而保证了永久冻土的稳定性。这条输油管沿途安装的热棒超过12万根,每根直径两英寸。这和我国青藏铁路穿越永久冻土层是一样的做法。在可可西里靠近唐古拉山口公路沿途,亲眼看到公路两边也有一排排的热棒用于防止路基松动。 过了育空河,地势起伏更加明显,形成了被卡车司机称为过山车(Roller Coaster)的数个连续陡坡。<div>看山坡下输油管呈之字形,那是为油管的热胀冷缩留了足够的余地。<br></div> 先开足马力冲上这个陡坡。 再居高临下欣赏远处的育空平原。 来到手指山(Finger Mountain)。手指山因一个酷似手指形状的山而得名,是道顿公路前半程的制高点。<div>1.1亿年前,岩浆从基岩中的裂缝中渗出,随着岩浆逐渐冷却,它变成了形状各异的花岗岩。</div> 整个山坡就这一堆岩石好看,上得了展示牌。由于这里高出路基40英尺,周边又是平原,所以虽然视野很好,但是风特别大,人都要被吹跑了。 北极圈(Arctic Circle Sign)牌子。<br>这个牌子不在公路边,还得感谢同行小伙伴眼尖叫了一下,才急刹车回来,否则就妥妥地错过了。<br> 北极圈只是人工划定的北纬66.5度的一个虚拟圈(虚线圆圈)。这里是极昼和极夜开始出现的地方,进入北极圈也就代表着正式进入了北极地区。<br>阿拉斯加是全球仅有的8个在北极圈内有人居住的地区之一。另外7个是加拿大、格陵兰岛、冰岛、挪威、瑞典、芬兰和俄罗斯。<br> 碎石路上和一辆大货车会车,即使躲在路边也没用,飞驰的重型卡车溅起路上的一众小石子,趴的一声,只需一个,我们的前挡玻璃就被崩了一个洞。 来到北极之门国家公园游客中心(Arctic Interagency Visitor Center)。北极之门国家公园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国家公园,完全处于北极圈内,以天然山体形成山门景观而得名。它远离尘嚣,进入公园只能靠私人小飞机或者徒步前往。 游客中心除了地图、到达北极之门国家公园证书,还有种类繁多的北极动物标本。这是一张棕熊的皮毛。 再到公路对面的冻脚镇(Coldfoot)。冻脚镇说是镇,其实就是一个有集装箱式卡车司机旅馆、餐馆、加油站、修车店和巨大停车场的地方。 在这里加了阿拉斯加最贵的油,7.499刀/加仑,汽柴油同价。 到达怀斯曼(Wiseman)小镇。入住北方小屋(Boreal Lodge)。看不到前台或者工作人员,电话也没人接。在接待处门上找到写了自己名字的信封,里面有房门钥匙,自助入住。 这里的条件比冷脚镇的集装箱好,不过缺点是数量有限,必须提前预订。 7.31<div>我们昨天晚上住的怀斯曼小镇从环境和历史来说都很不错。由于我们后天还要住在这里,今天又需要赶路,就匆忙离开了。</div><div>这是小镇边的Middle Fork Koyukuk River,它分隔了道顿公路,让小镇远离公路的尘土喧嚣。</div> 经过道顿公路时惊动了在池塘边喝水的一对驼鹿母子,它们警觉的看着我们。 前方是苏卡帕克山(Sukakpak Mountain)。它是远古沉积在地底的石灰石,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演变成花岗岩,又在造山运动中被推到了地表。 路边的这座秃顶山上的一长条岩石像一堵城墙,有点多洛米蒂长石山的感觉。 云杉(Spruce)是道尔顿公路南段寒带针叶林最主要的树种之一,这种树越往北便越稀少,逐渐被苔原所取代。这里叫做Fathest North Spruce是云杉最后能生长的地方,翻过前面的布鲁克斯山脉(Brooks Range),便不再有树木了。 前方要翻越阿提贡山口(Atigun Pass),它是道尔顿公路乃至阿拉斯加整个公路系统的海拔最高点,1422米。这里也是北美大陆的分水岭,山脉以南的水系都流向白令海,以北的都流向北冰洋。 在山顶看另一侧的山谷,一幅岁月静好的画面。 在山谷里继续沿着输油管前进。 沿途除了大货车,一路上碰到最多的就是摩托车驴友。 这时一辆空载大卡车卷着尘土飞驰而来。 嘭的一下,前挡玻璃又被蹦了一个洞,不过这次比较小。<div>好担心我们的车能像四川航空3U8633航班那样撑到回去吗?</div> 好在一路风景还不错。输油管在水边美美的照了个镜子,翻山越岭去了。 留下我们继续在这高低起伏的泥巴路上马不停蹄地向前。 今天一路上赶路,都没时间停留休息,现在离目的地不到两小时了,来到这个沼泽湖边休息一下。 前方的公路变成了崭新的柏油马路,路基下是大片的湿地。萨格河(Sagavanirktok River)的对岸是冰雪消融形成的一道道山沟,尚有残雪还在峡谷中。 河边湿地上还有好多沙丘鹤(Sandhill Crane)在闲庭信步。 终于来到了处于死马镇边缘的我们的住宿点,死马镇营地(Deadhorse Camp)。 晚饭后小伙伴休息去了,我们需要寻找加油站加满油,并且还要寻找道顿公路终点,于是又出发了。这里是414英里标志,看前方显然公路还在延伸。 在科林湖(Lake Colleen)边,左转是死马镇机场,右转可以去往死马镇的邮局、商店、酒店等生活设施处。<div>1968年,北冰洋岸边的普拉德霍湾发现了北美最大的油田,美国人修建了连通北冰洋和太平洋的纵贯阿拉斯加的石油输送管道。为了建设和维护这根管道,修建了道顿公路。为了保障石油生产和石油工人的生活,修建了死马镇(Deadhorse)。所以死马镇就是一个大型的提供工人们衣食住行的生活保障区域。<br></div> 这里才是道顿公路的尽头,也就是说道顿公路在E Lake Colleen Dr路交叉的丁字路口至于斯。从刚才路牌过来,估计还得加0.5英里。 这两天一路上基本没信号,到了死马镇,手机信号是满格,但是却没法上网,连导航都不能用,太奇怪了。<div>去哪里的加油站加油?我们选择左转去机场方向。然而到达机场附近,找到了机场的油库和加油泵,但是找不到付钱的机器。</div> 原路返回到路口,右转。来到绝大多数网友认可的道顿公路终点标牌,因为它自称是道顿公路的终点。这和道顿公路起点和道顿公路标志性纪念牌不在同一地方是一脉相承的。<div>看标牌图案,中间是一匹四脚朝天、口吐舌头的马,据说确实是一路到这里累死的马,所以叫做死马镇。<div>可能边上有邮局可以寄明信片,游人大多都会到这里,来的人多了,也便成了景点罢了。标牌所在铁皮房子外贴满了各种贴纸。还好,大家很讲武德,这块牌子上一张贴纸也没有,或者说曾经有的几张,也被拍照者揭去了。</div></div> 之后来到加油站Colville (Tesoro) Fuel。先要到右边这个白色小房子里自助付钱,然后再到自己选的油泵边加油。 <div>加完油正准备离开,看到路基下两只棕熊打架,这只彪形大熊将另一只骨瘦嶙峋的打走了。然而它也失去了打架的对手,只能在萨格河边湿地上无聊地瞎转悠。</div> 那只落败的熊向公路上逃窜,还时不时看看后面有没有追兵。 可怜的它爬上了加油站边的垃圾箱开始翻找食物。<div>试想一下,如果此时我们还在加油,会不会成为饥肠辘辘的它的腹中餐?</div> 回到住地,十点钟时天还很亮。感受一下啥叫极昼,这是半夜十二点半高挂的太阳。 这是早上三点半,太阳已经升起了。中间三小时曾经暗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