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去看打新房

东篱采菊

<p class="ql-block">文图:东篱采菊</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3695244</p><p class="ql-block">音乐: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提时街坊邻居家有人成亲,打新房(方言,即闹洞房)的时候我有时会去凑热闹。外婆房客、 剧团的演员小邓结婚那天晚上,是在县文化馆打新房,他带我去的。当时正大张旗鼓宣传移风易俗,他是国家演员,婚事新办当然要带头,组织上也很关心和重视,所以打新房的形式在当时是很新潮的。一张长长的台子(好多张办公桌子拼起来的)上铺了一块红布,上面摆放着糖果,来宾多是干部模样的人,坐在两边。新郎新娘胸带红花,站在台子前面中间。正中墙壁上贴有红纸写的程序,还有一个司仪。时间实在是太久远了,我只记得司仪一项一项宣布程序,新郎新娘给来宾鞠躬、唱歌、谈恋爱经过什么的,新郎很大方,新娘有些羞涩,来宾与他们互相逗乐,时而歌声,时而笑语。我们这些小孩子只顾往嘴里塞糖子,围着桌子打闹,时而也跟着大人们一起大笑,其他的好像不太懂。 </p> <p class="ql-block">  远喜娶了个老婆,个头比他大。他家是开茶店的,地方很大,打新房那晚去的人很多,但那些人没有去小邓那里的人斯文,基本上是那条街上的邻居。场面充满喜庆,可乱哄哄的。闹新房在一个相当于如今主持人角色的大嗓门与大家一唱一和中(当地风俗叫掌彩)开始了,只听他喊、众人附和“伏以!”接着他就抛出彩词:“手捧红烛喜洋洋,请出洞房闹新房!”众人“伏以!”新娘子轻移莲步,由牵娘陪着从房间里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大嗓门又喊:“喜洋洋,闹洋洋,新娘迈步出洞房”,众声:“伏以!“一步走来春光起,向阳莲开花并蒂”,“伏以!”“两步走来如燕飞,宾客个个笑嘻嘻”,“伏以!”“三步走到花堂厅,好似玉女下天庭”,“伏以!”随着闹热的气氛逐渐升温,人们把新娘新郎围在中间,后面的人看不到就站在凳子上。掌彩又起,“红烛高照满堂红,新娘新郎坐正中”,“伏以!”“我祝新人结连理,白头偕老恩爱深”,“伏以!”接下来就是各种各样的花色了。最有趣的镜头有两个,一是新郎新娘从左右两边啃一个由别人用红绳子吊着的苹果,那人故意逗他们,一不留神就亲嘴了,大家便哈哈大笑。二是有人说新娘子有只脚是六脚趾,要新郎当场验证,无奈之下,新郎只好叫新娘子脱鞋脱袜,结果又是一阵哄堂大笑。</p> <p class="ql-block">  记得卖豆腐的锦辉结婚我也去过,他家里场地较小,屋子里挤满了人,水泄不通,我得了几块喜糖就出来了。 </p><p class="ql-block">  反正成亲嫁女的事常有,有时会跟外婆去吃喜酒,有时听到迎亲的喇叭响便跑到门口看一看过街的花轿,去看打新房就那么几回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