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梅的成长故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咏梅的成长故事很感人。她曾经是一个自卑、被忽视、社恐的孩子,她的成长经历非常励志。童年并不快乐,母亲的爱更偏向哥哥,晚饭时总是多给哥哥一些,这让她很难受。有一次,她去爷爷家找奶奶,是行动不便的爷爷起身废了很大劲去开门,她说是来找奶奶的,而爷爷来听到这时,却把门关上了。后来父母离婚,她有一次去父亲的新家,透过门缝隙看见家里充满歌声,而她却觉得自己是多余的,那一刻她却选择了离开。后来她释怀了:问题在自己,是自己自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幸运的是,父亲培养了她阅读的习惯,父亲曾对她说,“真正的穷,是人格和思想的匮乏。”这句话为她独立个性的形成埋下了种子。成名后,她一直保持低调,甚至在《中国式离婚》走红后主动隐退。她害怕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于是选择回避,她选择躲进自己的小世界,专注于读书。在这期间,她与理想国发起了咏读计划。她参与朗读和分享阅读的活动。她是一个极度内耗的人,表面看起来很平静,实际上内心波澜起伏。她内心充满矛盾,经常自我冲突。有时情绪难以控制,像火山爆发一样,愤怒和懊恼会涌现。她不仅会迁怒他人,过后自己感到务必内疚和自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也许和她的成长环境有关,经历有笑,也有泪,还有她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她坦言,曾有一年一直在看关于生死的书,每天能对那几句话思索一天。她的感受是放下执念,原谅他人,才能解脱。她回忆相遇相恋黑豹乐队的键盘手栾树,那草原上的七年很开心,在聊天时她大笑,很开心。她和栾树是互补的性格,自从遇到他,她变了许多。以前从不爱猫小动物,而现在会热爱小动物,因为她内心缺爱,而栾树给了她爱,让她变得内心充实了许多。还有一个细节是,她是藏族姑娘,而大多数藏人都能歌善舞,而她却怎么也张不开嘴,很无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编了谎言逃离了家,后来进入演员这一行。那些别人可能经历较少的事情,她却能胜任。她在家庭情感剧《当婚姻走到尽头》中饰演两个角色,分别是闹离婚的下岗女工单玲玲和文静大方的教师袁晓丽。青春片《秘果》上映,她在片中饰演于池子的母亲,与欧阳娜娜扮演一对母女。来自童年的一些不好的体验带给了她伤痛,而她在演出时把那种伤痛感释放出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此,对她来说,这些高难度的角色不仅能疗愈内心,还能让她在表演中获得成长,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正如那句话所说,当命运关闭一扇门时,总会打开一扇窗。这正是她人生的新机遇。她因一部剧走红后,并没有因此飘飘然,反而选择隐退,专注于自我成长,令人佩服。她不愿成为自己讨厌的样子,于是选择读书来保持内心的平静,练习瑜伽,寻找身心的平衡与安宁。每年只出演一两部剧集,其他时间则用来读书,做自己喜欢的事,过平凡的生活。从一个童年缺乏回应、内心缺爱的女孩,到在父亲的启发下开始读书,面对内心的矛盾与自我斗争,她善于在工作中磨练自己。参演时也会遭遇冷眼和嘲笑,但她始终坚定,相信自己能做到最好,甚至可以成为主演。后来,她转变了想法,认为表演好配角也是一种锻炼。这些成长中的伤痛,也许正是命运给予生命的馈赠。最重要的是,她能够通过读书和瑜伽疗愈内心,选择做一个内心平静的人,做自己喜欢的事,在自己创造的小世界里舒适地生活,这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p> 爱出者爱返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常言道,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爱满则盈,一个内心匮乏、缺爱的人是不会爱的,自己内心都缺爱,又如何有爱付出?一个缺爱的人,其成长环境中,尤其是小时候,可能其父母也是缺爱的,内心匮乏。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回应。就像站在一座高山上喊,而对面的山,看着挺模糊、很远,听不见回应,那是多么孤独。也许父母在他们小时候也有这种感受,造成内心匮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一个有爱的家庭生活自然幸福,但是在一个家庭中,缺爱的父母能否把子女培养成人,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难能可贵,父母对子女的爱大多是无私的,只是他们其中有些也受过创伤,有的在与自己作斗争的同时在努力面对下一代。生活中,他们缺少信息,缺乏知识。感受在不停挣扎,在不良情绪背后,愤怒、心责都是自己内心的矛盾,是与自己和社会的矛盾,没有和解的匮乏之心,残碎的心灵。比如一个控制欲强的人,可能因为安全感缺失,因童年父母过度干预,情感被忽视,从而通过控制外界来补偿内心的不安感,因为自卑,试图支配外界人事环境,努力做到最好,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是因为急切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阿玛斯钻石途径里提到过坑洞原理,面对自己的内心匮乏,但是用外物去填补这个匮乏的空洞是暂时的,最好的办法是直面内心的匮乏,当在遇到这种模式被激发时,提醒自己这是在补缺自己的匮乏,当明白了这个原理,然后努力去克服这循环机制的发生,不断做真正的自己,就会发现自我本来是完美的,行为模式是可以自我重新塑造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