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曾在一个小视频里看到这样一句话:旅行的最大意义,是唤醒对生命的感知,让人重新拥抱这个世界,焕发新的光彩。旅行本质上是一场深度的充电,对心灵是一种极好的滋养。人生如逆旅,人人皆行人。在行走的过程中,旅行给予我们一次额外的生命体验。</p><p class="ql-block"> 对我而言,不仅如此,旅行不但能看到陌生的风景、开阔眼界,还能增长知识,弥补年青时错过的历史与地理,让我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世界。</p><p class="ql-block"> 这一次,我选择了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它们不像欧洲的热门国家那样喧闹,却拥有独特的历史、静谧的街道和充满故事的教堂、城堡。三国紧密相连,却又各自独立成章,仿佛一本书的三篇章节,需要用脚步去一一翻阅。</p> <p class="ql-block"> 第一章 · 立陶宛</p><p class="ql-block"> 旅程从立陶宛开始。初到这里,映入眼帘的不是繁华的街道,而是首都维尔纽斯老城那些被阳光晒得温暖的石板街道。老城在晨光中格外宁静,教堂的钟声在石板路间悠然回荡。华丽的教堂、色彩斑斓的房屋,仿佛在低语这片土地悠长的历史。 </p> <p class="ql-block"> 这几天里,我们穿街走巷,参观了教堂,走访了被称为“国中国”的地方,去了立陶宛最美的海滨度假地,品尝了当地的美味佳肴,并亲眼见到了立陶宛独有的奇观——十字架山。立陶宛,每一处都各具风情,我用镜头捕捉下那份对文化与历史的深入感受。</p> <p class="ql-block"> <b> </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维尔纽斯大教堂Vilnius Cathedral</b></p><p class="ql-block"> 维尔纽斯主教座堂是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的一座天主教的教堂,位于维尔纽斯旧城,是立陶宛最重要的教堂之一。在苏联统治时期,教堂曾被用来当作仓库。1985年,教堂恢复了其功能。1989年,维尔纽斯主教座堂恢复了其教堂地位。 ——维基百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教堂正面屋顶上立着三尊塑像,中间手举十字架的是圣海伦,其右是圣卡西米尔,其左是圣斯坦尼斯洛夫。苏联占领时期,原有雕塑被拆除,并于1997年由雕塑家斯坦尼斯洛瓦斯·库兹马重建。</p> <p class="ql-block"> 大教堂旁是52米高的钟楼,为13-17 世纪古城堡的了望塔,内存17座钟表。苏联时期教堂改为美术馆,立陶宛独立后恢复原貌。</p> <p class="ql-block"> 大教堂的内部同样是古典而严谨的风格。主祭坛的四根多立克柱与主立面相呼应。主祭坛上悬挂着弗朗西斯谢克·斯穆格莱维奇的画作《圣斯坦尼斯劳斯之死》,侧殿的墙壁上则悬挂着意大利画家康斯坦丁诺·维拉尼的16幅画作。柱子上装饰着斯穆格莱维奇(Smuglewicz)创作的18世纪晚期风格的使徒画作。</p> <p class="ql-block"> 圣卡齐米尔礼拜堂是大教堂最美丽的部分。这瑞安放着立陶宛守护神圣卡西米尔的石棺。</p> <p class="ql-block"> <b>圣卡齐米尔礼拜堂:</b>礼拜堂平面呈矩形,圆顶宽敞明亮。墙壁由砂岩砌成,内衬大理石。装饰用的是粉色和白色大理石。墙上有两幅由米开朗基罗·帕洛尼于1692年绘制的大型壁画:左边的壁画描绘了圣卡西米尔棺材被打开,并发现他的身体120年来从未腐烂的场景,右边的壁画描绘了女孩乌尔苏拉在圣棺旁死而复生的场景。壁龛内有八尊镀银立陶宛大公和波兰国王雕像,创作于18世纪。</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维尔纽斯市政厅</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圣安妮教堂The Church of St. Anne</b></p><p class="ql-block"> 是维尔纽斯最著名的建筑之一,是晚期哥特式杰作。它由雅盖隆王朝的建筑师贝内迪克特·雷特于 1495 年至 1500 年间设计。教堂至今几乎完好无损。最珍贵的元素是其明亮对称的正面,优雅的尖塔顶部装饰着金属十字架。它以垂直和曲线的韵律组合而闻名:壁柱、纤细的四边形柱子、三种拱门(半圆形、凹形和尖形)。</p> <p class="ql-block"> 教堂由33种不同形状的红色砖块建造而成,具有地标性的价值。被誉为哥德式建筑艺术中的明珠。拿破仑东征时路过此地,被圣安妮教堂的精美所吸引,曾想将它“放在手掌中带回巴黎”。</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对岸共和国</b></p><p class="ql-block"> 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的市区里,有一个未被任何国家承认的国度,名为“对岸共和国”(因位于维尔尼亚河 Vilnia River对岸)。共和国不到一平方公里大,应该说更像一座艺术村。20世纪苏联统治期间,这个地区被流浪汉、性工作者等社会边缘族群占据。</p> <p class="ql-block"> 直到1990年立陶宛宣布独立后,这个地区逐渐“复活”了起来,吸引了不少的艺术家、音乐家,因为这里的房租特别便宜,而且还有非常丰富的创作空间。他们将这些废弃的建筑改造成工作室、画廊和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 1998年4月1日愚人节,该区宣布成为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并拥有自己的国旗、货币、总统、宪法,还成立了一支12人的“军队”,不过后来因为立陶宛加入北约,“军队”宣布解散。</p> <p class="ql-block"> 自成立以来,对岸共和国每年都会举办各项文化和艺术活动,包括了音乐会、艺术展览、街头表演等。尤其是“国庆节”4月1日,对岸共和国更是会举办“独立日庆祝活动”。许多游客和当地居民都会前来参与,共襄盛举。</p> <p class="ql-block"> 进入对岸共和国时,会看到这个牌子,提醒进入共和国的人们:</p><p class="ql-block"> <b><i>蓝色笑脸</i></b>:你的微笑就是你的签证。</p><p class="ql-block"><b><i>20公里每小时限速</i></b>:在这里放松并慢慢来,不要匆忙。</p><p class="ql-block"><b><i>蒙娜莉萨</i></b>:这是一个艺术的地方,所以请保持艺术感和艺术气息。</p><p class="ql-block"><b><i>汽车掉进水中</i></b>:如果你不遵守前三个标志,对岸共和国的市民有权把你扔进河里。</p> <p class="ql-block">入口处的美人鱼雕像 The Mermaid of Užupis:这是2002年雕塑家 Romas Vilčiauskas 的作品,据说有神奇的力量:有说是她把全世界的人都吸引来了这里。</p> <p class="ql-block"> <b>宪法墙 </b></p><p class="ql-block"><b>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Užupis</b></p><p class="ql-block"> 对岸共和国还有一面宪法墙。墙上有超过30块反光牌匾,上面是对岸共和国的宪法。该宪法包含41条条款,已被翻译成超过30种语言,还有中文的繁体版本。有许多条款很幽默,充分体现了对岸共和国对于“自由”的推崇。</p> <p class="ql-block"> 这些宪法条例很多都是根据个人的意愿“有权”去做与不做某些事情,比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每个人在冬天都拥有热水、暖气和瓦片屋顶的权利。</p><p class="ql-block">没有人可以分享他们所没有的东西。</p><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有不杰出和不闻名的权利。</p><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有无所事事的权利。</p><p class="ql-block">每只狗都有权去做狗。</p><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有死亡的权利,但不是义务。</p><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有权利不去了解任何事情。</p><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有哭的权利。</p><p class="ql-block">每只猫没有义务要爱它的主人,但必须在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p> <p class="ql-block"> 人气鼎盛,风味独具的餐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圣彼得与保罗教堂</b></p><p class="ql-block"><b> Church of St. Peter & St. Paul </b></p><p class="ql-block"><b> </b>建于1667—1976年之间,教堂采用拉丁十字形设计,带有两个圆顶和小型双塔。教堂隐匿于维尔纽斯闹区的一个街角,它从外观上看,着实毫不起眼,然而,当你踏入教堂内部,便会发现这里宛如一座被时光精心雕琢的艺术殿堂,巴洛克式的风格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欧洲众多同类建筑中独树一帜,自成一道绮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推开教堂的大门,那一整片素雅纯净的纯白色映入眼帘,精致华丽的巴洛克风格装饰如梦幻般铺展开来,瞬间惊艳了视线。白色,这一象征着圣洁与崇高的色调,将教堂的神圣氛围渲染得愈发浓郁。教堂的每一面墙、每一个穹顶,都仿佛是艺术的画布,上面精心装饰着约2000尊栩栩如生的立体雕像。这些雕像题材丰富多样,涵盖了圣经故事、历史传奇、神话传说和寓言智慧中的人物,还有奇幻莫测、恶魔般的生物,以及植物、动物、天体、军徽、礼仪用品和日常器物等。站在教堂的任何一个角落,细细品味,都会让人不禁为这巧夺天工的艺术杰作而赞叹不已。 </p> <p class="ql-block"> 圆顶上的壁画由意大利术家 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 绘制,壁画描绘了圣彼得和圣保罗的传教生涯,以及他们在天堂的荣耀。</p> <p class="ql-block"> 主祭坛有四座先知雕像,正中是一幅弗朗西斯谢克·斯穆格莱维奇(Franciszek Smuglewicz)1804年的绘画《圣彼得和圣保罗的离别》。圆顶上有壁画,描绘了圣彼得和圣保罗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教堂内的天花板吊着一般华丽的水晶船,据说这便是当初“诺亚方舟Noah's Ark”的原型。</p> <p class="ql-block"> 一具手持镰刀践踏世俗权力象征的骷髅。与此形成呼应的是圣体圣事的圣体复活雕塑。</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立陶宛总统府</b></p> <p class="ql-block"> <b> </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特拉凯城堡Trakai Island Castle</b></p><p class="ql-block"> 是立陶宛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位于特拉凯(Trakai)小镇、加尔瓦湖(Lake Galvė)中的一个小岛上,因此又常被称为 “水上城堡”。</p> <p class="ql-block"> 这是典型的哥特式红砖城堡,外观雄伟,四周湖水环绕,宛如童话世界。城堡始建于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由立陶宛大公 维陶塔斯大帝(Vytautas the Great)主持修建。当时是立陶宛大公的重要居所,也是军事要塞。后来成为行政与司法中心。</p> <p class="ql-block"> 城堡在16世纪以后逐渐失去军事意义,被荒废了很长一段时间。从 20世纪初开始进行修复,尤其在苏联时期完成了大规模重建,恢复了它原来的中世纪风貌。并在1962年成为特拉凯历史博物馆的一部分,如今是立陶宛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涅林加市 Neringa </b>是立陶宛最美的海滨度假地之一,结合了原始自然景观与独特文化氛围,适合休闲、摄影、文化体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德国作家托马斯·曼 曾在尼达度假,他的夏季别墅现在是博物馆。相比立陶宛的首都维尔纽斯,这里更像是个“静谧的天堂”,吸引了大量欧洲本地与国际游客。</p> <p class="ql-block"> 品尝当地美食是必不可少的旅游项目</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克莱佩达Klaipėda</b>是立陶宛是第三大城市,在波罗的海唯一的一个海港,也是波罗的海地区唯一不冻港。今日的克莱佩达主要是一个渡船港口,连接瑞典、丹麦与德国,位置靠近尼曼河河口。克莱佩达拥有如画般美丽的建筑景观。</p> <p class="ql-block"> 该城市有40来座雕像,大多为青铜制,有人像、动物、天使、鬼魂、钱币、符号和日常生活对象等各种造型。每座雕像都有其纪念意义和故事,有的象征爱与和平,有些纪念战争过往、对当地有贡献的人,有的则呈现了克莱佩达独到的城市特色。甚至酒店还会为游客提供一份寻找雕像的地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只站在半球上的17公分高小铜老鼠,是克莱佩达最有名的雕塑之一,名叫:“Magic Mouse”(魔法小老鼠),很多游客会摸一下它的鼻子许愿,因为据说只要悄悄对它说出愿望,它就会帮你实现。</p> <p class="ql-block"> 这只老鼠戴着王冠,手持权杖,坐在墙上的两个管道上,显得十分有趣。这是:“King Mouse”(老鼠之王)</p> <p class="ql-block"> 美人鱼</p> <p class="ql-block">烟囱清扫工</p> <p class="ql-block"> 克莱佩达红龙 “Klaipėda Dragon”:这条红龙身体扭曲蜿蜒,造型动感,颇具幻想风格。这条红龙被认为是代表城市中沉睡的力量与创造力。龙也是保护港口城市安全与繁荣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十字架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Hill of Crosses, Kryžių kalnas)</b></p><p class="ql-block"> 这是立陶宛最神圣的朝圣地之一,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从远处望去,整个山丘仿佛是一片十字架的“森林”,视觉冲击力极强。</p> <p class="ql-block"> 最早的十字架可能立于 14 世纪,当时立陶宛人为了反抗条顿骑士团,把木制十字架插在山丘上,象征信仰与抵抗。到了 19 世纪,当地人把十字架放在山上,用来悼念反抗沙俄统治而牺牲的人。 在苏联时期(1940–1990),当局多次用推土机铲平十字架,并设岗哨阻止人们插十字架,但每一次被毁,人们又会在夜里偷偷把十字架重新立起来。1991 年立陶宛独立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成为立陶宛民族精神与信仰自由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 如今山丘上 十字架的数量已超过 10 万,从木质、铁质到精美雕刻,各种大小不一。许多十字架挂着 念珠、圣像、铭牌,有些是家庭或个人的祈愿,有些来自世界各地朝圣者。</p> <p class="ql-block"> 1993 年,教皇约翰·保罗二世曾亲临此地弥撒,并称之为“希望与和平的象征”。此后,十字架山成为立陶宛最重要的天主教朝圣地之一,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信徒和游客。除了宗教意义,它也被视为立陶宛民族坚韧与反抗压迫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十字架山不仅仅是一个宗教场所,它更像是一部立陶宛的精神史书,记录了这个民族在战争、压迫和信仰中坚持不屈的灵魂。它既是立陶宛的国家象征,也是世界范围内独特的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 离开立陶宛,我们怀揣着满心的惊喜与感动,踏上前往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征程。这一路,每一座城市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独特的文化,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芒;每一片风景都蕴含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无尽诗意,等待着我们去深入探寻、用心感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