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方面军的长征(1) 木黄会师

春江东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美篇昵称:春江东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美篇号:2454092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文字:春江东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图片:网络(致谢)</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章 木黄会师</b></p> <p class="ql-block"><b>一、初来乍到的红6军团</b></p> <p class="ql-block">  在鄂西、湘西、川东一带流传着一个双鹰救女孕育子女的传说。1934年10月24日,红3军和红6军团在贵州印江木黄会师,就像两只山鹰一样,为了解救劳苦大众,飞到了一起。</p><p class="ql-block"> 对于贵州这片土地而言,初来乍到的红6军团的将士还是一群陌生人。三个月前,这支队伍还在湘赣边界配合中央苏区开展第五次反“围剿”。当时,广昌、建宁相继失守,国民党军已经开始向苏区的中心区域全面进攻,根据地保卫战进入极为艰难的阶段。7月23日,任弼时接到机要室送来的中央书记处和中革军委给6军团和湘赣军区的训令(以下简称“7月训令”),要求6军团离开湘赣根据地,挺进湖南中部地区,开展游击战,建立新苏区。</p><p class="ql-block"> 6军团是1933年6月由湘赣苏区的红17、18师合编而成。其中,红17师由湘赣苏区的红8军改编;红18师则由从湘鄂赣苏区调至湘赣苏区的红18军改编。当时军团领导机关暂由红17师首长代行。直到此次离开苏区抵达桂东县寨前圩时,才正式组建由任弼时、萧克、王震组成军政委员会,中央代表任弼时兼任主席。6军团长萧克兼17师师长,6军团政委王震兼17师政委,军团参谋长李达,军团政治部主任张子意;18师师长龙云,政委甘泗淇,参谋长谭家述,政治部主任方礼明。除了17、18师外,一同西征的还有红校学生。这是中央自派出红7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后,派出的又一支队伍,他们将担当中央红军秘密西进的先遣队。</p><p class="ql-block"> 7月底,任弼时、王震连续致电中央军委,报告部队的补充、干部问题、军区直属队及其后方机关、政治工作的准备、党组织的改变等情况。其中涉及红6军团的内容,大意是,经过几次战役后,17、18师现共有六千八百多人,内夫子四百多人,长枪、短枪及机枪三千多支,内步枪二千多支。</p><p class="ql-block"> 根据“7月训令”,实现此次行动的目标分三步走:一是转移至桂东;二是续进至新田、祁阳、零陵的阳明山地区,发展游击战和创立根据地;三是向新化、溆浦的雪峰山一带发展,并与北面的红2军团取得联系。</p> <p class="ql-block">  8月7日,6军团九千七百余人由江西遂川横石出发,开始突围西征。11日在顺利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后进入桂东县南面的寨前圩。</p><p class="ql-block"> 红6军团的胜利突围,震撼了湘桂两省军阀。何键急调刘建绪三个师和一个纵队,昼夜兼程追击堵截。</p><p class="ql-block"> 21日,红6军团经汝城、郴州,袭占新田县城。西进时,他们发现湘军后方极为空虚,决心以强行军直奔湘江,在零陵附近地区乘虚抢渡。这个决心于当日报军委后,部队立即行动,三天疾行二百四十里,抵达蔡家铺。因刘建绪已调集长沙警备和大量民团先占沿江要地,渡江未果。</p><p class="ql-block"> 24日10时, 6军团致电军委,报告拟进入阳明山,以其为中心建立根据地。但进入后发现,这里地瘠人稀,区域狭小,不利于大部队活动。26日午夜刚过,军委致电6军团,除通报“敌人拟于零陵地区与我(6军团)决战”的重要情况外,还指示立即行动,天亮前转移到阳明山及以南地区,“在潇水上游找到西渡可能”。月底,红6军团在道县薛家厂渡过潇水。经蒋家岭、文村战斗后,利用湘敌向黄沙河调集和桂军犹豫不前的机会,于9月4日,在兴安界首凤凰嘴安然渡过湘江,进入西延地区。</p><p class="ql-block"> 此时,中央苏区周围的国民党军人数超过七十万,占全国正规军队总兵力的70%以上。中央苏区面临的形势已愈发严峻,迫切需要其他部队策应配合。</p><p class="ql-block"> 8日,红6军团收到军委发来的补充训令(以下简称“9月训令”),指示6军团暂停执行7月训令在新化、溆浦山地建立根据地之任务,改为于9月20日前,在城步、绥宁、武冈山地开展游击发展苏维埃,以吸引消灭湘敌;20日后,转移到湘西北凤凰地区,与红2军团取得联系;第三阶段,在湘西和湘西北发展苏维埃,开展游击运动。训令还要求6军团放慢西进步伐,以歼敌和扰敌为主。20日,朱德电示6军团西进路线和与2军团(即3军)取得联系。</p><p class="ql-block"> 此时,负责指挥湘军追堵红6军团的已由刘建绪换成了第19师师长李觉,他奉令调集了湘桂十五个团,企图歼灭红军于城步地区。11日,红6军团跳出即将形成的包围圈,进入城步以西的丹口地区,准备在其西北侧击湘军,但遭湘军第55旅袭击。17日,红军袭占通道。18日,在新厂地区给湘军补充第2纵队以歼灭性打击,毙伤俘敌六百余人。6军团损失也不小,18师红52团有一个连只剩下八人。22日,红军由平察(今平茶镇)进入贵州黎平,北渡清水江。</p><p class="ql-block"> 黔军军阀王家烈连忙调集约十个团的兵力,加入“追剿”,企图在贵定以东、乌江以南,将红6军团拖垮,阻止其与红2军团会合,遏制红军在贵州的发展。月底至10月上旬十多天里,红6军团先后在清江(今剑河)大广和石阡甘溪与湘桂黔军二十多个团发生多次激战,全军只剩下四千人左右。红54团团长赵雄牺牲,54团被拆散编入其他团队。红52团团长田海清在甘溪槽村牺牲,他带领的百余人的队伍为保护群众,全部从困牛山的悬崖上纵身跳下,大部分都壮烈牺牲。失利后的红6军团遁入黔东崇山峻岭中与敌周旋。10月中旬,红6军团主力先后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石阡镇远大道和石阡江口大道封锁线。</p> <p class="ql-block">  10月22日,朱德电示红6军团,往印江、松桃与先期突围出去的李达率领的队伍会合,并与2军团联系,然后“在松桃、乾城(今吉首)、凤凰地域建立苏区,发展游击队”。</p><p class="ql-block"> 24日,红6军团在印江木黄终于同2军团主力胜利会师,黔军王天赐、李成章部又随后尾追过来,当晚向北转移到松桃县的石梁。次日,2、6军团将会师后敌我情况和行动方针报告中央,并决定合兵一处,在松桃、秀山之间,向湘西方向发展,建立新的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在中央苏区,国民党军也已攻至瑞金外围的汀州、石城和兴国,红军正从于都集中撤离,并于23日夜刚刚突破信丰河第一道封锁线。根据《萧克回忆录》,红6军团将一路的敌情、地理、风俗等报告中央,提醒少带辎重,为中央红军冲破封锁提供情报。</p> <p class="ql-block"><b>二、流浪两年的红2军团</b></p> <p class="ql-block">  为了摆脱黔军的追击,26日会师后不久的红3军和红6军团离开梵净山深处的印江,北上进至四川酉阳的南腰界。这里突入贵州,其东、南、西三面均为黔地,黔东根据地红3军司令部就设于此。</p><p class="ql-block"> 红3军前身主要是贺龙在湘鄂边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第4军(后改称红4军)和周逸群、段德昌在鄂西洪湖地区领导的鄂西游击总队(后发展为红6军)。1930年7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4军与红6军在湖北公安县胜利会师。会师后,两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军团,由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前委书记、政治委员(9月由中央派来的代表邓中夏接任,1931年8月被撤销后,夏曦继任),孙德清任参谋长,柳克明任政治部主任。全军共一万余人,下辖红2军(由原红4军改编)和红6军。</p><p class="ql-block"> 红2军团成立后,积极作战,扩大了以洪湖地区为核心的湘鄂西苏区。但由于当时中央“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影响,部队奉命离开根据地南征,攻打中心城市受挫。同时,国民党军队对洪湖苏区进行大规模“围剿”,加之夏曦在内部执行了错误的“肃反”扩大化政策,导致段德昌、柳克明等红2军团大批优秀将领和党政干部被错杀,严重削弱了红军的战斗力和领导核心,实力大损。1931年3月,红2军团改编为红3军。两个月后,洪湖苏区的核心创始人之一周逸群又在岳阳贾家凉亭附近遭国民党军伏击而牺牲。</p> <p class="ql-block">  1932年,由于苏区第4次反“围剿”失败,红3军失去立足之地,被迫撤离洪湖苏区。为了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这支队伍在贺龙、关向应、夏曦等的带领下,辗转豫西南、陕南、鄂川边等广阔地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远征。</p><p class="ql-block"> 9月,红3军从湖北钟祥、京山一带出发,最初在大洪山周围的旧口、应城、安陆、随县、枣阳等地回转。10月得到洪湖彻底沦陷的消息,加之敌人的不断攻袭,11月初从随县、枣阳翻越桐柏山,进入豫西南的唐河、泌阳、南阳、方城、卢氏等地,与敌激战后,疾走百里,进入伏牛山。11月底-12月,为摆脱敌人追击,又进入陕西省的商南,随后沿鄂陕边界西进,经过安康、汉中地区的紫阳、镇巴、西乡、洋县、户县等地。12月底,从陕南向南越过秦岭和大巴山,进入湖北省的竹溪、竹山。随后攻占鄂西的巴东县,渡过长江,进入四川<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下今属重庆)</span>巫溪、巫山、奉节,继续南下进入鄂川边界的利川、咸丰、宣恩、鹤峰,返回湘鄂边界。</p><p class="ql-block"> 这两个月内,红3军行程约七千里,途中只休息了两天半时间,摆脱了敌人的追堵拦截,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完成远征任务。部队减员达1/3以上,由一万四五千人减至九千人左右;药消耗殆尽,每条步枪所余子弹平均不到三发;干部的损失更为严重,伤亡病故,加上夏曦主导“肃反”逮捕杀害,原来富有经验的军政干部所剩无几,工作几乎陷于停顿状态。</p><p class="ql-block"> 随后,红3军在湖北咸丰、宣恩、鹤峰、恩施和湘西的龙山、桑植、永顺、川东的黔江、彭水、酉阳等广大地区进行长时间的流动游击。1934年5月,从川东的彭水西渡乌江,进入贵州省后坪县(今属沿河)、沿河。随后在贵州的沿河、德江、印江、松桃和四川酉阳等县境内发动群众,创建了黔东苏区,才终于有了落脚的地方。据说,这酉阳县本来归川军田冠五管辖,田曾做过贺龙手下副官。一天,田收到贺龙的一封信一宿未眠,下令全旅撤退,自此两军再无交锋。</p> <p class="ql-block"><b>三、离开黔东根据地</b></p> <p class="ql-block">  会师后进至四川酉阳南腰界的两军这才有时间召开了庆祝胜利会师大会。26日中央回电,不同意红2、6军团合兵一处,要求2军团继续在原有的湘鄂川黔边独立活动;红6军团立刻继续北上,前往最初指定的目的地,约凤凰、乾城(今吉首)一带,完成9月训令中第三阶段策应中央红军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收到中央来电后,贺龙、任弼时等陷入深思。此时红6军团只有三千三百人。红3军近两年辗转期间,由于没有稳定的根据地,部队从一万四五千人,锐减至四千余人。到了黔东后,又无法大规模扩红,部队虽然获得了暂时的稳定,但处境仍然十分困难。如果分开行动,势必势单力薄,极易被强大的敌军围堵歼灭。28日,两军团领导人致电中央,建议暂时集中行动。由于通讯困难,以及此后中央红军正在紧张突破蒋介石设下的剩余封锁线,红2、6军团未收到中央回复。</p><p class="ql-block"> 在酉阳,红3军恢复了红2军团番号,军团长贺龙,政委任弼时;萧克、王震分别担任6军团军团长和政委。</p><p class="ql-block"> 会师后,任弼时、王震、萧克、关向应对黔东根据地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黔东根据地以贵州的沿河、印江、德江、松桃四县为中心,东西宽约一百公里,南北长约一百二十五公里,总面积约一万平方公里。根据地的武装活动还辐射到四川酉阳的南腰界、贵州江口、石阡的部分地区,还有湘西的凤凰、乾城(今吉首)等地的边缘地带。但是核心区总人口只有约十余万,缺乏粮食,对于两军会师后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p><p class="ql-block"> 由于未收到中央指示,两军团领导经过对周边的地形、民情、经济条件和敌情分析研究,认为湘西澧水流域上游,最适合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  10月底,红2、6军团遵照中央9月训令和10月22日电的指示精神,为更好地策应中央红军向西转移,决定离开南腰界,向湘西的永顺、保靖、龙山、桑植、大庸等地挺进。</p><p class="ql-block"> 红2军团有的战士听说即将放弃离开黔东根据地,十分不舍,毕竟两年多的辗转流浪,让他们吃尽了苦头,任弼时、贺龙等安慰和鼓励大家,我们这次是去找一个更好更大的家!临行前,当地百姓依依不舍,挥泪送别。</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红2、6军团也重组了黔东独立师,约八百多人,掩护主力向湘西进军。独立师与数十倍与己的黔、川、湘敌战斗了一个月之久,几乎以全军覆没的代价,完成了掩护任务。</p><p class="ql-block"> 当独立师突围来到梵净山区后,师长王光泽被反动民团抓获,受尽折磨后被枪杀,四十八年后他戴着脚镣的遗骸在酉阳邬家坡被发现。政委段苏权腿受重伤,被当地村民藏进山洞获救。第1、3团团长宁国学、马吉山牺牲,第2团潘团长失踪。</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四、开创新的根据地</b></p> <p class="ql-block"><b>1、龙家寨战斗</b></p><p class="ql-block"> 湘西是个神秘而迷人的地方。当时掌握这里军政大权的是陈渠珍,一个性情高傲的湘西人,以“湘西王”自居推行湘西自治,红军入湘他一边严加防范,一边向时任国民党湖南省主席的何键报告。何对“湘西自治”向来不满,早想控制这片土地,并不理会其求援,还借此形势逼迫他接受改编,任命其为国民党14师师长,同时令其设法拖住红2、6军团。陈对此情形不得不低头,成立了“湘黔川剿共指挥部”,委派龚仁杰、周燮卿为正、副指挥,纠集十个团、万余人对红军发起“围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军进入湘西之前,先经湖北咸丰的百户司渡口渡过酉水,往北向龙山招头寨前进,龚仁杰、周燮卿和杨其昌等三个旅由永绥(今花垣)和保靖向北赶至招头寨以南的贾家寨。谁料红军往招头寨虚晃一枪后,便突然挥师东南。1934年11月7日,红2、6军团攻克湘西北咽喉要地永顺县城。龚仁杰、周燮卿闻讯后,立即调头,兵分四路向永顺扑来。</p><p class="ql-block"> 11月13日,陈渠珍部逼近永顺城,红军根据中央深入湘西北扩大行动区域的指示,主动退出永顺城,烧毁永顺交通要道上的猛洞河木桥,并沿途丢弃物品,龚、周等以为红军怯战,带领三个旅和四个保安团约一万多人立即追击。16日凌晨,红2、6军团撤至永顺城北九十里的龙家寨,发现这里是个设伏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 龙家寨位于十万坪谷地的中心地带,谷地呈南北偏东走向,长约十五里,宽约四里,谷地的两侧山势较缓,又有茂密的山林,谷底平坦,水田、村庄较多,可以容纳大量敌军进入,村里除了木板房之外,几乎没什么可以隐身的地方。位于谷地东北隘口南北侧的分别是大保山和杉木村的后山,被压缩的谷地形似一个收紧的口袋。红军进入东北隘口时即摆开了伏击阵势。</p><p class="ql-block"> 此前红军曾先后三次分别在永顺城北、钓矾岩、颗沙设伏,意图歼灭陈部,但均因各种原因未能成功。收复永顺以及连日的紧追遇到的总是规模不大的抵抗,也使龚、周等认为红军力量不过如此,因此变得骄纵懈怠起来,不料此次却落入了红军的伏击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贺龙、任弼时、率红2军团团部和4师部署大保山毛坝附近。萧克、王震率红6军团17师的两个团和红18师一个团埋伏在毛坝以南大保山一带的山林里,其中第49团为左翼,位于最南端高地,第53团居于阵地之中稍侧后,第51团位于阵地右翼出击敌人正面。红2军团6师部署于谷地西北杉木村后山高地,随时出击收紧口袋。红4师担任总预备队。红军各部严阵以待,只等敌人往口袋里钻。</p><p class="ql-block"> 下午4时左右,龚、周两个旅进入伏击圈。当他们准备在碑里坪生火造饭宿营时,红6军团突然从翼侧向周旅发起猛烈攻击,红2军团则从正面猛攻敌前卫龚旅。一时间枪声、爆炸声、冲锋号声、喊杀声响彻山谷。突然遭到红军猛烈冲击的龚、周两旅,无法展开兵力进行防御,红军仅用两个多小时就消灭其大部。</p><p class="ql-block"> 敌人残部拼死突围,沿着来路疯狂回窜,红军随后紧追十多里。到达把总河时,红军指战员们发现敌杨其昌旅正在构筑工事,企图负隅顽抗。为了不给敌人以喘息的时机,红51团、红18团立即展开夜战。经过两小时的激战,敌人后续部队的工事被悉数摧毁,杨旅大部被消灭,残敌向永顺县城方向溃退。红军留下一个团打扫战场,主力星夜分别向十里冲、张家寨和永顺继续追击。部分残敌以为逃进了永顺城就能保住性命,可让他们万万没有料到的是,当他们刚接近永顺,便遭到了抄小路抢先占领了永顺县城的红军的袭击。敌人只得绕城而走,一口气逃至保靖,才敢歇脚喘气。一周之内,红军复克永顺城。</p><p class="ql-block"> 龙家寨战斗共俘敌二千余人,缴枪二千二百多支,缴获了大量物资,给陈渠珍部以歼灭性的打击。这次战斗的胜利是红2、6军团离开黔东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扭转了两军团面临的困难局面,奠定了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基础,为完成党中央交给的任务,创造了条件。龙家寨战斗后,红2、6军团决定,进一步扩大和开展湘鄂川黔根据地建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央红军10月离开瑞金后,沿湘粤边界继续往西,直到11月中旬突破郴州--宜章第三道封锁线,蒋介石才判明红军转移的战略意图,紧急调集中央军和湘、赣、粤、桂、闽军,共二十五个师展开围追堵截。</p> <p class="ql-block">  11月24日,红2、6军团南渡酉水不成,掉头继续北进,攻下大庸和桑植。</p><p class="ql-block"> 25日,中央致电湘鄂川黔省委暨红2、6军团,通报已过潇水,正在向湘江全州上游急进中。要求2、6军团坚决深入湖南中部和西部活动,钳制湘敌,积极协助中央红军。成立以贺龙为主席,任弼时、关向应、夏曦、萧克、王震为委员的军事委员会。并强调,你们的作战方针和行动路线,应由你们依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这既是对红2、6军团合兵一处的认可,也是防止通讯完全中断后,中央赋予红2、6军团领导人高度的军事自主权。</p><p class="ql-block"> 26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省军区及省革委会分会在桑植成立,任弼时任省委书记,贺龙任军委会主席。</p><p class="ql-block"> 月底,任弼时、王震、张子意带领红49、53、16团留在苏区,开展根据地建设的相关工作。任弼时等亲自分派米粮给穷苦百姓,还有红军医生替村民治疟疾。不久,各类群众组织陆续建立,新党员发展迅速,到1935春已有六百多人登记造册。</p><p class="ql-block"> 贺龙、萧克、关向应则带领红2军团主力和红6军团的51团,继续执行向湘中发展的指示(也是“7月训令”内容之一),以积极策应中央红军西渡湘江。</p> <p class="ql-block"><b>2、浯溪河战斗</b></p><p class="ql-block"> 12月初,红2、6军团由大庸南下,翻越武陵山,拟进袭沅陵,相机进攻常德、桃源。但因沅陵守军防备严密,进袭沅陵计划没能成功,红2、6军团决定顺沅江东下,直接进攻常德、桃源。10日,根据地内的省委、省军区、省革委等迁至永顺县东北的塔卧。 </p><p class="ql-block"> 此时,鄂军罗启疆部独立第34旅奉蒋介石的命令由湖北黄陂乘轮船赶至常德、桃源一带布防。该旅以其三个团分别部署在桃源县城和县城以北的浯溪河、陬市和河洑,旅直属队在当地保安团配合下担任常德城防,以确保常德、桃源两城稳固,使长沙免受威胁。由于各团布置较远,不利于互相支援,贺龙、萧克等决定先打浯溪河的敌第701团。</p><p class="ql-block"> 12月15日,红2、6军团先头4师12团以夜行百里的速度,冒雨疾行一百四十里,进至距浯溪河仅几里的佘家坪、三阳港一带。于16日拂晓,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抄近路突入桃源西北二十里的浯溪河敌701团阵地,但遭到敌人的反扑,立足未稳,形势比较危急。正当此际,红4师后续部队和红6师18团赶至。在红军的联合攻击下,敌第701团很快瓦解,并在溃逃中将桃源赶来增援的敌第700团两个营冲乱。入夜,经过一番激战,敌不支逃向常德。红军以一部兵力迅猛追击,以主力直取河洑,击溃敌第702团主力后,占领河洑。继而于17日包围湘西政治、经济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常德,18日占领桃源,并派出一营向东南益阳方向游击,以牵制敌人。此次战斗共歼灭国民党一个团另两个营,击溃一个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军包围常德,游击益阳,威胁湘军的大后方,使得岳州(今岳阳)动摇,长沙震动。何键急令正同中央红军作战的19师、62师和16师回援常德、桃源;鄂军徐源泉也将他的第48、34、54师和新3旅、暂4旅布置到湘鄂边和湘西,不再入川与红军作战。红2、6军团见好就收,撤至慈利、大庸一带休整,加快苏区的创建。浯溪河战斗的胜利,有力地配合了渡湘江后中央红军的行动,大大减轻了中央红军的压力。</p><p class="ql-block"> 从10月下旬以来,红2、6军团在湘西攻势中,共歼灭和击溃敌人四个旅,占领了永顺、大庸、桑植三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主力红军发展到一万二千余人,湘鄂川黔边新苏区初步建立。并以此为基础,继续开展了长达一年的斗争,成功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继续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p> <p class="ql-block">  12月中旬,经历过惨烈的湘江战役后的中央红军,已进入黔东南,渡过清水江,并最终确定抢夺乌江天险,进占遵义,准备创建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新苏区。20日,中央放弃博古、李德提出的进入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计划,指示2、6军团留在常德、桃源及其西北地区,并袭扰常德、辰州(今怀化),以牵制湘军。</p><p class="ql-block"> 至此,中央“9月训令”下达给2、6军团的任务已全部完成,他们不仅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西征,而且创立了新苏区。</p> <p class="ql-block">  感谢阅读,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