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周六的雨,淅淅沥沥落满京城,我撑着伞走进地坛公园,任湿润的风裹挟着草木清香扑面而来。这里不是喧闹的旅游胜地,却藏着北京最厚重的时光与最温柔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 地坛,古称“方泽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承载着古人对土地的敬畏与对民生的祈愿。古人云“敬天法地”,天坛祭天,地坛祀地,一圆一方、一南一北,构成了京城祭祀文化的骨架。如今帝王的仪仗早已远去,但地坛的建筑仍保留着当年的规制与庄重——主体建筑沿南北中轴线展开,方泽坛以黄琉璃瓦覆顶,坛面铺着象征土地的黄砖,四角的石灯在雨中泛着温润的光,飞檐翘角下的铜铃偶尔随风轻响,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行至北门口,一株枝繁叶茂的国槐静静伫立,这便是史铁生与余华的“友情树”。树干粗壮,枝叶如伞,雨水顺着叶脉滴落,像是为这段文坛佳话添了几分温润。再往深处走,鹊屿兰门前的银杏树同样引人驻足,它见证了史铁生与莫言的相知相交,绿油油的叶片透着蓬勃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 提及史铁生,便不得不想到他与地坛的羁绊。21岁那年,命运将他困在轮椅上,地坛成了他“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在这里待了十五年,看遍了地坛的四季,也想透了生死与人生。他在《我与地坛》中写道:“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这位用文字照亮无数人心灵的作家,以残缺的身体,写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的文字如地坛的草木般坚韧,如地坛的雨水般通透,直至2010年离去,仍留下无数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循着史铁生笔下的文字,我试着寻找他眼中的“地坛的海”。雨丝细密,打在地面积水处泛起层层涟漪,远处的树木倒映在水中,模糊了岸与水的界限,竟真有了“海”的辽阔感。那一刻忽然懂得,史铁生笔下的“海”,从来不是具象的波澜,而是地坛给予他的慰藉与力量——是草木的生长,是光影的流转,是风雨中的宁静,也是平凡日子里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从“地坛的海”边收回目光,循着草木的清香往公园深处走,便到了藏着市井烟火气的养生园。这里没有方泽坛的庄重肃穆,也少了文学印记的厚重感,却多了几分贴近生活的温润与鲜活,像是地坛为游人开辟的一方“疗愈小天地”。</p> <p class="ql-block"> 养生园不大,却处处透着对“健康”的巧思。园内草木葱茏,除了常见的松柏、月季,还错落种植着薄荷、艾草、金银花等兼具观赏性与药用价值的植物,雨天里叶片凝着水珠,连空气都似带着淡淡的药香。沿着蜿蜒的石板路前行,能看到几处古色古香的石亭,亭内常有白发老者围坐,或下棋对弈,落子声伴着雨声格外清脆;或闲话家常,偶尔传来几句爽朗的笑声;还有人捧着保温杯,就着亭檐滴落的雨帘,慢悠悠地打一套太极,一招一式间满是从容。</p> <p class="ql-block"> 园内还散落着几处科普展板,用通俗的文字介绍着四季养生常识、传统食疗方,偶尔有家长带着孩子驻足,轻声讲解着展板上的内容,让养生的理念在不经意间传递。这里没有刻意的“养生说教”,只有老北京人最朴素的生活智慧——在自然的怀抱里,借一杯热茶、一局棋、一段晨练,让身心在草木与烟火中慢慢舒展。</p> <p class="ql-block"> 若说地坛的核心是帝王祭地的敬畏、是史铁生笔下的精神哲思,那养生园便是这份厚重之外的“人间烟火”。它让这座古老的坛庙不再只活在历史与文字里,更成为现代人暂避喧嚣、安放身心的角落。雨天里的养生园,雨丝洗去了尘埃,也让这份烟火气多了几分清新,仿佛连呼吸都变得更舒缓。走在这里,才更懂地坛的包容——它既装得下千年的祭祀传统,也容得下普通人的日常闲趣,既给人精神的慰藉,也予人生活的暖意。</p> <p class="ql-block"> 雨还在下,我慢慢走出地坛,衣摆虽沾了湿气,心里却满是澄澈。这座古老的坛庙,因帝王祭祀而厚重,因文人风骨而温柔,它像一位沉默的老友,在雨中静静等候每一个渴望寻找宁静与力量的人,将时光与诗意,悄悄装进每个来访者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感恩遇见,佛度有缘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