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马拉喀什位于摩洛哥西南部,坐落在貫穿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腳下,是全国第三大城市,也是摩洛哥历史上最重要的古都之一。马拉喀什虽然地处沙漠边缘,但气候温和,林木葱郁,花果繁茂,以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幽静的园林驰名于世,被誉为“摩洛哥南方明珠”。</p> 马拉喀什城始建于1062年。到了12世纪,阿尔摩拉维德王朝在此建都。在后来的朝代更迭中,马拉喀什曾几次成为皇城,可以说,在摩洛哥四大皇城中,它的地位仅次于菲斯。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马拉喀什一直是摩洛哥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br>1985年,马拉喀什老城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br> <div><br></div><div>马拉喀什是我们这次摩洛哥游的最后一站。中午到达后,在当地地导陪同下直接进入老城南区。<br>马拉喀老城南区的‘皇家古城堡’(Marrakesh Kasbah),被古老的城墙、城门及清真寺包围着,是馬拉喀什最古老的地區,曾是皇家的御用地区,古城堡内的皇宫目前仍是國王穆罕默德六世在城期間的居所。马拉喀老城著名的皇家景点萨丁墓(Saadien's Tombs)和巴迪宮(Badi Palace)都在这个地区内。<br></div> <div><br></div><div>阿格纳乌門(Bab Agnaou)是皇家古堡城堡最主要的入口大门,是马拉喀什最著名的城门之一。城门建于于 1188年,当时是馬拉喀什最美麗、最宏偉的門。<br></div> <div><br></div><div>城门由粉紅色/灰色砂岩製成,裝飾精美。中央的拱門呈馬蹄形,拱門顶上刻有用庫法體文字書寫的《古蘭經》經文。<br>Bab Agnaou有“黑門”的意思,因为大门给人的总体感觉是黑色,但它會根據一天中的不同時間改變顏色。<br></div> <div><br></div><div>皇家古堡城堡其它几个非常有特色的大门。<br></div> 皇家古堡内的古堡清真寺(Kasbah Mosque ),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清真寺,始建于 1185 年左右,当时是皇家御用清真寺,现在是马拉喀什最重要的历史清真寺之一。 <div><br></div><div>皇家古城堡内的大街小巷。<br></div> 装饰豪华的马车马车是这里的特色交通工具,路上随处可。马蹄清脆的响声和悦耳的铃铛声此起彼伏,绵延不绝。 在马拉喀什的大街上行走,让人感受最深的是,街道两旁的建筑都呈现出一种耀眼的棕红色。 “馬拉喀什”在柏柏爾語中是“上帝的故鄉”的意思。在阿拉伯語裡,“馬拉喀什”意為“紅顏色的”,其原因是當年的城牆採用赭紅色岩石砌成,迄今基本保存完好。而其后的建筑,無論是王宮、貧民百姓居住的老城還是歐洲人度假的大酒店,外牆的顏色都採用陶土紅的顏色,因而使整个城市显现出了独特的红色。 事实上,马拉喀什整个城市以红色的建筑而闻名于世,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红色土城,有“红色皇城” 之美誉。 <div><br></div><div>在老城狭狭窄的街道中行走,有一种被红色淹没的感觉。这种感觉与在蓝城‘舍夫沙万’中被蓝色包围的感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br></div> <div><br></div><div>小巷中各种漆成深红色的门窗给人留下的印象尤为深刻。<br></div> <div><br></div><div>在大街小巷中穿行,不知不觉中就来到了位于皇家古堡中心的萨丁陵墓(Saadien's Tombs)。这座 16 世纪的陵墓是马拉喀什老城的主要景点。<br></div> 这座 16 世纪的陵墓是 1524 年至 1668 年间统治马拉喀什的 66 名萨阿德王朝成员的家园,由于其豪华的装饰和精心的室内设计,该建筑群被许多艺术史学家视为萨阿德时期摩洛哥建筑的巅峰之作。今天,萨丁陵墓已成为马拉喀什老城的主要旅游景点。 <div><br></div><div>陵墓中最主要、也是最为著名的是这间装饰华丽的 ‘十二柱墓室’。<br></div> 墓室内部雕刻精致繁复,马赛克镶嵌精美,细节感十足。 <div><br></div><div>建筑群中其它几间墓室。<br></div> <div><br></div><div>巴迪宮(Badi Palace)是位于皇家古堡内的一座宮殿的廢墟。1553年,马林王朝覆灭,新建立的萨阿德王朝定都马拉喀什。1578年,薩阿德王朝第六位蘇丹艾哈邁德·曼蘇爾下令建造这座皇宫。<br></div> 阿拉伯語‘巴迪宮’字面意思是‘神奇宮殿/光彩宮殿’,也經常被翻譯為‘無與倫比的宮殿’。<br> 巴迪宮的修建共花費了25年的時間,宫殿装饰有从意大利到马里等众多国家和地区进口的材料,其建築包括360個房間,長135米,寬110米的大院子和長90米,寬20米的泉池。 這座宮殿在1603年曼蘇爾死後無人問津,最終在薩阿迪王朝衰落後淪為廢墟。它的寶貴建筑材料和装饰品(尤其是大理石),被后来阿拉维王朝的苏丹伊斯梅尔拆除后送到梅克内斯修建自己的皇宫去了,如今这里只剩下残垣断壁,贡后人参观。 <div><br></div><div>离开巴迪宮后走出皇家古堡,很快就来到了下一个参观景点,深藏在老城的一个小巷里的巴西亚王宫。<br>占地8000平米的巴西亚王宫(Bahia Palace)并非皇宫,是位于摩洛哥马拉喀什的一座 19 世纪中后期的宫殿,是阿拉维王朝当时的大宰相(被公认是当时最有实权的人物)西·穆萨 (Si Musa)为了安置他的4妻24妾而修建的。‘巴伊亚’在阿拉伯语中是 “美丽、辉煌” 的意思,也是宰相西·穆萨最宠爱的妻子的名字。宫殿于1859开工,雇用了当时最好的工匠连续工作14年建成。之后又由他的儿子于1894 年至 1900 年间继续扩建,建成了这座在当时是摩洛哥最宏伟典雅的宫殿。今天,它是马拉喀什老城最著名的历史古迹和旅游景点之一。<br></div> 以蓝白绿为主色的巨大的大理石大庭院是巴西亚王宫的最大的看点,但是非常可惜,我们去的时候正赶上庭院修缮关闭,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只能用一张维基网下载的照片来展示庭院的壮观与华丽。 <div><br></div><div>巴西亚皇宫是马拉喀什现今保存最完好的古迹。法国殖民摩洛哥后,曾把这里占领并进行了一些改造,但总体仍是阿拉伯风格。王宫典雅、朴素,布局小巧、精致,内部曲径通幽。宫里面有花园、中庭、喷泉和150多间房,所有的房间都有窗子对着大理石铺就的中心天井,可以看到天井中的喷水泉。<br></div> 宫内有几个典型的摩尔式花园,看上去相似,其实略有不同。每个花园里都有几座花坛,种植着花草、香蕉叶植物和柑橘树,花叶繁茂,郁郁葱葱。 花园内的马赛克地砖,色彩鲜艳,图案丰富。 <div><br></div><div>很多细微之处理得非常考究,譬如长廊天顶采用的撞色装饰,雕刻图案堪称奇特。<br></div> <div><br></div>色彩鲜艳的木制门窗与穹顶,有着浓郁的阿拉伯风情。 精致的大门、雕花的房檐及镂空的窗棂,无一不是精雕细刻、工艺繁复,展示了当时苏丹权贵奢华富裕的生活。 <div><br></div><div>室内装饰更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摩洛哥工匠作品。马赛克与木雕手绘的完美融合, 将阿拉伯传统工艺发挥到极致。<br></div> 精雕的雪松屋顶、石膏雕、彩绘天花板,是19世纪摩洛哥装饰艺术的完美标本。 <div><br></div><div>在以红色为基调的马拉喀什,这个王宫却是以白色作为主调,具有经典的伊斯兰风格。<br></div> 巴西亚王宫可以说是绝对是游马拉喀什不容错过的景点。 <div><br></div><div>离开了巴西亚王宫,地导带着我们们钻进了老城小巷,去见识真正的市井生活。而作为游客,迷失在老城的小巷中,感受那千年不变的市井风情,也算是来马拉喀什必须感受一把的的特色之一。<br></div> 沿著老城红色小巷漫步,眼前所出現的景象仿佛讓人又回到那遙遠的一千零一夜的中世紀時代。<br> <br> <div><br></div><div>在古城中游走,裹挟在熙来攘往的人群中,穿梭于狭窄的小巷,浸染着旧日的烟火气息。<br></div> 擁擠狹窄的小街两边挤满了贩卖各种手工艺品的商店、茶餐馆。各种手工作坊以及杂货铺里琳琅满目。 <div><br></div>卖日用百货的、卖香料干果的、卖古董工艺品的、以及各类灯具店、皮货店、地毯店、瓷器店更是色彩纷呈,令人眼花缭乱。 摩洛哥不愧是自然香料和染料的大国,香料和染料都是来自于植物鲜花。这家商店将售卖的香料染料色彩斑斓地摆在地上吸引买家。 <div><br></div><div>身着民族服装的阿拉伯妇女总是能吸引我的注意力。<br></div> <div><br></div><div>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本·优素福伊斯兰神学院,位于老城的最北端,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导游带着我们抄近路在小巷中穿行。可是左突右拐,始终穿行在老城的小巷中绕个不停。<br></div> <div><br></div><div>在走得精疲力尽的时候看见了曙光,街道尽头的绿顶房子就是‘本.优素福’伊斯兰神学院(Ibn Youssef School)。<br></div> 有着 600 多年的历史本.优素福’伊斯兰神学院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穆斯林学院,当年学员达到过近千人,是北非最大的伊斯兰教学院。有一种说法是,在马拉喀什老城内,如果只选择一个景点参观的话,那一定是本·优素福神学院。 这座伊斯兰神学院以相邻的本优素福清真寺命名。有着 一千多年历史的本优素福清真寺始建于公元 1106年,是马拉喀什的主要清真寺。 <div><br></div><div>目前的神学院建筑是由萨阿迪王朝苏丹阿卜杜拉·加利卜于公元 1557-1574 年间建造的,是中世纪是马拉喀什发展的辉煌鼎盛时期的杰出建筑代表作之一,它充分体现了伊斯兰建筑风格的精髓,是马拉喀什麦地那的明星景点之一。<br></div> 开放供参观的神学院的中央庭院与我们在菲斯古城参观的阿塔里納神学院 (Al-Attarine Medersa) 的庭院非常相似,都是庭院的正中有一个水池,周围是教室与画廊,楼上是学生宿舍。 <div><br></div><div>内院建筑的第一层是大理石和瓷砖马赛克装饰。第二层是阿拉伯灰泥雕装饰图案,最上面一层(包括房檐)是精美的摩洛哥雪木松雕刻图案,房顶是绿瓦。<br></div> <div><br></div><div>瓷砖马赛克复杂的几何图案都是手工拼制,可以想像修建这所神学院的工程之浩大。<br></div> <div><br></div><div>庭院周围马赛克瓷砖上面一层是阿拉伯灰泥雕。<br></div> 阿拉伯灰泥雕原材料是一种特制的石灰膏,由于其韧性好、易于雕刻且经久耐用,被广泛用于摩洛哥的各种建筑装饰。 <div><br></div><div>阿拉伯灰泥雕上面是深褐色的精雕雪松木构成圆顶、门窗和屋檐。摩洛哥雪松木也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且非常耐久的建筑装饰材料。<br></div> <div><br></div><div>一层祈祷厅内的 青铜枝形吊灯与褐色的雪松木房顶。房顶上面的花纹精雕细刻,历经岁月磨砺仍然清晰可见。<br></div> <div><br></div><div>通过入口前厅南侧的楼梯进入二楼学生宿舍,<br></div> <div><br></div><div>学生宿舍虽然空间窘迫,但透过宿舍的小窗口可居高临下观赏中央庭院整体。<br></div> 庭院整体建筑之精美大气,堪称摩洛哥最美丽的建筑之一。 <div><br></div><div>历史悠久的库图比亚清真寺(Koutoubia Mosque), 始建于1147年,是马拉喀什规模最大的清真寺,被认为是摩洛哥清真寺建筑的典范,是马拉喀什最著名的地标。<br></div> 清真寺的尖塔高77米,外表富丽堂皇,每层的四面开有窗洞,窗檐和塔身有壁画和浮雕,镶嵌着精美的马赛克,塔顶有三个大小不等葫芦般的金色球。她是马拉喀什旧城的中心和至高点,在老城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清真寺的高塔 <div><br></div><div>库图比亚清真寺是当年建造首都拉巴特哈桑清真寺的哈桑塔的建筑师雅库布·曼苏尔主持修建的,用以纪念击败西班牙人的胜利。库图比亚清真寺的独到之处还在于当年修建尖塔时,在粘合石块的泥浆中拌入了近万袋名贵香料,这使得清真寺散发出浓郁的芳香,而且经历了八百余年的漫长岁月,迄今依然香味扑鼻,因而又有“香塔”之称。<br></div> 库图比亚清真寺的独到之处还在于当年修建尖塔时,在建筑材料中拌入了近万袋名贵香料,因此塔身有香气溢出,而且经历了八百余年的漫长岁月,迄今依然香味不衰,因而又有“香塔”之称。 <div><br></div><div>清真寺北侧垂直于麦加朝圣方向的17道柱廊,支撑着当年北非最大的祈祷厅,可容纳2万名信徒同时祈祷。如今祈祷厅早已坍塌,只剩下一排排整齐矗立着的残垣断壁的石柱。<br></div> 只可惜非穆斯林不允许进入库图比亚清真寺内,游客只能在清真寺外拍照留影。 <div><br></div><div>距离库图比亚清真寺不到500米,就是著名的杰马艾夫纳广场(Djemaa el-Fna)。这一看上去极其普通的广场,却是马拉喀什最具历史意义的地方。也是马拉喀什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标性的地方。有一种说法是,没去过杰马艾夫纳广场,就不算来过马拉喀什。<br></div> 早在12世纪,这里只是马拉喀什的行刑广场。到了16、17世纪广场成为著名的商业和民间演出场地。白天这里摩肩接踵,人声鼎沸,聚集了舞蛇、耍猴、喷火、算命等各类杂耍表演以及兜售各类工艺品、食品的商贩。 杰马艾夫纳广场周围有许多咖啡馆和小餐馆,选择一家楼顶餐厅可以居高临下俯瞰整个广场。 <div><br></div><div>我们选择了广场旁的这家Taj'in Darna餐馆作为晚餐和观赏广场盛况的地方。<br></div> 屋顶餐厅的确是欣赏 集市广场中活动全景的最佳地点。这里看到的集市广场市场宏大,人山人海,川流不息。 各种特色工艺品店和蔬菜水果食品摊位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摩洛哥色彩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杰马艾夫纳广场不愧被称为是整个非洲最繁忙的广场。从各个方向看过去,都给人以一种望不到尽头的感觉。 <div><br></div><div>夜幕降临时,广场迎来了一天最辉煌的时刻,难以想象的人流攒动、灯火辉煌、声浪喧嚣、烟雾弥漫、鼓乐齐鸣。这种令人难忘的场景会一直持续到后半夜,难怪人们称杰马艾夫纳广场为‘不眠广场’。<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天天气不好,没有看到广场最常见到的满天红霞。但这灯火交织人声鼎沸的壮观场景,以及广场盛况的亲身体验与感受,确是让人久久难以忘怀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