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让“石头”回家,留住我们的历史与乡愁

太行树神焦语录

<p class="ql-block">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论多远都要回家,这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今日中元节,祭祀祖先、怀念亲人的氛围格外浓厚。在缅怀亲人的同时,我的思绪飘向了那些散落在各处的古代石刻——它们像被遗忘的孩子,正等待着回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留下了无尽的珍贵财富,而石头,无疑是承载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石磨、石臼、石斧、石刻、石碑、石炉、石槽、石鼎、石桌……人类的文明从文字开始,几千年来,唯有金石可以留史。那些刻在石头上的文字,是历史的见证,是先人的智慧与情感的寄托。</p> <p class="ql-block">  然而,如今有太多的“石头”古迹,未能得到应有的待遇与保护。</p><p class="ql-block"> 在陵川附城镇台北村招贤馆的院门内外,原参院自然村的几块古贤寺石碑静静躺在角落。其中一块宋嘉祐三年(1058年)的《古贤寺禅林院良田记》碑刻,记载了古贤寺及慧远大师出家之寺——古贤寺禅林院的良田四界等情况,价值极高。</p> <p class="ql-block">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青莲寺上院那块刻于1206年的《大金泽州硖石山福岩禅院记》碑刻,虽保存完好,但其中关于北齐高僧昙始大师与慧远大师对话的内容,却照搬了《续高僧传》中慧远与僧思禅师的对话。有专家曾据此推断慧远出家于藏阴寺,但这并非史实。</p> <p class="ql-block">  而更早的宋嘉祐三年《古贤山禅林院良田碑记》等早期碑刻,依旧在角落里默默等待,仿佛被历史遗忘。</p> <p class="ql-block">  泽州县东土河的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卜老家,有一只石香炉,上刻“卜云吉”三个大字,明确记载了陈氏从泽州东土河受邀迁往河南常阳开设武馆、镖局的史实。它见证了陈氏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却远不如笔峰寺的香炉幸运,未得到足够重视,有很多人问但无人收留。</p> <p class="ql-block">  高平“炎帝陵”唐碑、中华山“鼎胥中华”宋碑、御赐琉璃珐华“御窑金脊”明代祭祀碑等等,这些珍贵的石刻,有的抛尸荒野,有的流落外地,有的被私人收藏,有的辗转进入古玩城——它们像散落的珍珠,等待被重新串起。</p> <p class="ql-block">  碧峰寺的石鼎香炉,尘封已久,蒙尘失色。但在今年中元节的盛大法会中,它被迎请回家——主持、僧人、信众铜锣鸣道,古号低沉,幢幡遮云,披红挂彩,香花迎请,轿抬回归。那一刻,它仿佛被唤醒,容光焕发,灵性十足,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然而,还有多少石刻文物,仍在旷野中、绝壁上,承受风雨侵蚀,像抗战老兵一样等待善待与认可!</p> <p class="ql-block">  被誉为“陵川第一碑”的“二仙庙”后周碑,刻于后周显德三年(956年),比西溪二仙庙的碑刻(金大定五年1165年)早209年,比长治壶关县神郊村二仙庙的碑记(975年《重建二圣之碑》)早19年。它在旷野中站立了数百年,后来被陵川县有关部门保护并建碑亭。但像宋嘉祐三年的《古贤山禅林院良田记》这样的古迹,依旧伏地蒙尘。</p> <p class="ql-block">  这些“石头”,是民族文化的根脉,是与祖先对话的桥梁。每一块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道刻痕都蕴含历史的沧桑。它们不该被遗忘、被损坏。</p> <p class="ql-block">  让“石头”回家,不仅是让文物回到原本的地方,更是让文化记忆得以传承,让民族精神延续。我们要用敬畏之心去寻找它们、研究它们、保护它们,让它们重新焕发光彩。</p> <p class="ql-block">  如果您在田野、寺庙、村庄或收藏中发现古石刻,不妨拍下清晰照片,记录地点与文字内容,并及时联系当地文保志愿者或我;倘若知道流失石刻的下落或相关故事,欢迎分享给媒体或我,让更多人一同踏上寻找的征程;也请在社交平台转发、讲述石刻的故事,让更多人关注和重视这些“会说话的石头”;您还可以参与文保志愿活动,或为石刻修复、回归项目提供捐助。如果你还不知道怎么办,就请留言转告我一声,我会全力以赴尽其所能热情服务。一块石头,一段历史;一次行动,一份传承。让我们用实际行动,让“石头”回家,让文化记忆永不消失!</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让有文字的“石头”回家,让文化事业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壮大,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