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虽已入秋,杭州的暑气却半点没减。正午的太阳仍像盛夏般灼人,三十七八度的高温裹着湿热的风扑面而来,连出门走几步都觉得酷热难耐,更别说慢悠悠地逛西湖、走苏堤了——想在这样的天气里好好玩,实在是件难事。</p> <p class="ql-block">在此情况下,去莫干山旅游,既能躲开杭州的酷暑,又能在青山绿水间赏秋景、品传说,自然成了此时最让人动心的去处。</p> <p class="ql-block">早上八点半左右,我们开始出发。杭州距离莫干山大约1.5小时的车程。路上,我们年轻漂亮的女导游赵导口若悬河,就湖州及苏杭相关的历史文化,做了极为详尽的讲解。</p> <p class="ql-block">赵导说,湖州位于太湖之畔,虽然只管辖着5%的太湖水域,但却凭借丝绸、笔墨等闻名遐迩。湖州以其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是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p> <p class="ql-block">而莫干山之所以能够闻名全国,离不开一系列政策的引导和推动。彼时担任浙江省长的习近平功不可没,正是在习近平浙江需要城市乡村协同发展的政策指引下,莫干山才能走出湖州,步入全国寻常百姓家。</p> <p class="ql-block">莫干山作为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承载着2500余年的悠久历史。它的名字源自春秋时期“莫邪、干将铸剑”的动人传说,为这片山水增添了厚重的人文底蕴。</p> <p class="ql-block">作为“江南第一山”,莫干山的魅力不仅在于传说,更在于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漫山遍野的竹海随风摇曳,形成一片翠绿海洋;风格各异的别墅群散落山间,尽显雅致风情。而它最广为人知的标签,是与河北北戴河、江西庐山、河南鸡公山齐名的“中国四大避暑胜地”,这里年平均气温仅13.3℃,夏日无酷暑,山间温润的小气候,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尽享清凉惬意。</p> <p class="ql-block">据《吴越春秋》记载——2500年前,吴王阖闾命干将在此铸剑,干将携妻子莫邪上山,“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却因金铁之精不融,莫邪遂剪发断爪,投于炉中,才终得雌雄双剑。后来干将献雌剑于吴王,被吴王所杀,莫邪含恨将雄剑藏于山中,待儿子赤长大后,持剑为父报仇。这山便因这对夫妇得名“莫干”,连山间的泉水、岩石,仿佛都浸着剑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下了接驳车,沿着山间步道,我们奔向第一个景点剑池。茂密的竹林,高大的水杉树,成为莫干山上独特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下,石阶被岁月磨得温润,偶有青苔在角落探头,需扶着旁侧的竹栏杆缓缓前行。</p> <p class="ql-block">路边不时能看到民国时期的老别墅,大多是红砖墙、尖屋顶,爬满了爬山虎,有的门口挂着“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有的则改成了民宿,门口摆着旧藤椅和陶罐,透着几分复古的雅致。200多栋老别墅,既是莫干山的一大景致,也是莫干山作为历史文化名山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转过一片茂密的竹林,视线豁然开朗,干将莫邪雕塑作为景区内承载“铸剑传说”的标志性景观,整体风格兼具古朴厚重与艺术张力。令诸位游客驻足观看。雕塑以“双人协作铸剑”为核心造型:干将身着粗布衣衫,身姿挺拔,弯腰紧握锤柄,手臂肌肉线条紧绷,仿佛正全力击打炉中烧得通红的剑坯;莫邪则侧身而立,一手轻扶剑身校准形态,一手持工具辅助锻造,神情专注而坚毅,两人的动作形成默契呼应,将千年前铸剑时的紧张与专注定格为历史的永恒。</p> <p class="ql-block">透过旁边的拱桥向两侧望去,一道瀑布从十余米高的崖壁上垂落。虽算不上磅礴,却透着江南山水独有的灵秀。水流先是聚成一股,在崖顶稍作停留,便纵身跃下,撞上中间的青石后碎成万千玉珠,溅起的水花落在脸颊上,带着沁人的凉意。崖壁上刻着“剑池”二字,字体遒劲,虽经风雨侵蚀,仍能想见当年题字时的豪迈,相传这便是春秋时期干将、莫邪铸剑的旧址。</p> <p class="ql-block">瀑布下方汇成一汪碧潭,便是剑池了。池水清得能看见水底的鹅卵石,阳光透过水面,在石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像散落的碎金。潭边立着几块奇石,其中一块形似宝剑出鞘,底座刻着“莫干遗踪”,让人不由得想起传说中干将夫妇为铸名剑,以身殉炉的故事。风穿过竹林,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千年前的传奇,潭水则静静流淌,将这段往事藏进了自己的涟漪里。</p> <p class="ql-block">沿潭边的小径漫步,能看见瀑布的另一侧有一座小巧的石桥,名为“飞虹桥”。站在桥上回望,瀑布的全貌尽收眼底:崖壁上的水流与潭中的倒影相映,竹影在水中轻轻摇曳,偶有几只蜻蜓点水而过,搅碎了满池的宁静。桥旁有一方石亭,亭内石凳上坐着几位游人,或闭目听瀑,或低声闲谈,没有人刻意打破这份清幽。</p> <p class="ql-block">为赶往下一个景点,我们不得不得沿原路返回停车场,“下山容易上山难”果不其然。刚登山没几步,便感觉胸口发闷,呼吸也渐渐粗重起来,额角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滑,我连脚步都不自觉慢了半拍。</p> <p class="ql-block">同行的一位同事最是吃力,她之前做过膝盖手术,这会儿才登了十几级台阶,膝盖便隐隐作痛,脸色也有些发白。没办法,她只能在路边找了滑竿,在师傅的搀扶下慢慢坐下,两根竹竿一前一后架起,随着师傅们稳健的脚步缓缓向上,坐在上面,虽不用费力,却也不时抬手扶住竿身,无奈地前行。</p> <p class="ql-block">另外几位同伴也好不到哪儿去,他们提前在山脚下买了竹杖,此刻正双手拄着杖,身子微微前倾,一步一顿地往上挪。平日里看着精神饱满的人,这会儿却个个眉头微蹙,几乎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p> <p class="ql-block">不过累归累,心里却实实在在的舒畅。平日里在办公室对着电脑,神经总得紧绷着,在青山绿水之间沿着山间石阶慢慢走,听着风吹竹叶的沙沙声,闻着空气中的草木清香,之前的紧张和焦虑好像也随着汗水消失殆尽。偶尔停下来歇歇脚,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再望望远处的山景,只觉得这点累、这点汗都算不得什么。能在景致怡人的山间松快片刻,一切早已是物有所值。</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停车场稍作停留,便步行赶往下一个景点——毛泽东主席下榻处。</p> <p class="ql-block">沿着平缓蜿蜒曲折的山路前行,沿途翠竹如海,微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似在低语那段难忘的岁月。1954年,毛泽东主席在杭州主持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期间,曾登上莫干山,为这片山水留下了独特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下榻处是一座二层别墅。别墅外立面由整齐的青色石块砌成,绿色的门框和窗框与周围的青山翠竹相得益彰。拱形的门窗设计,简洁而大气,让人不禁联想到延安的窑洞,或许主席看到它时,也忆起了那段峥嵘岁月,才欣然下榻此处 。另外,别墅的门牌号是126号,与主席1893年12月26的生日比较接近,这可能也是主席乐于下榻此地的原因之一吧。</p> <p class="ql-block">在远方的景致深处,还藏着一座造型精美的“裸心宝”城堡,它不仅是一处住宿地,更成了当地高端体验的代名词。这里的住宿价格高达数千元一晚,即便游客仅想入内享用一顿下午茶,也需凭688元一位的消费券方可进入。从住宿到体验的高昂门槛,让“裸心宝”当之无愧地跻身德清民宿的天花板级别。</p> <p class="ql-block">走进别墅内部,左侧主厅悬挂着一幅巨大的毛主席雕刻图,旁边便是他的诗作《七绝·莫干山》:“翻身复进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 字迹刚劲有力,全诗意兴盎然,洋溢着轻快心情。当年主席乘坐着斯大林赠送的7座“吉斯”牌吉普车,也就是诗中的“七人房”,回首间,莫干山的峰峦已隐入莽苍之中,“回首”二字,满是对莫干山的不舍之情。</p> <p class="ql-block">如今,我们重走伟人之路,莫干山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这里的山水见证了伟人的足迹,也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站在毛泽东登临处,感受着历史与自然的交融,内心满是对伟人的敬仰,对这片山河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而藏于莫干山浓荫深处的“松月庐”,则是当年蒋介石与宋美龄曾下榻的别墅。青砖黛瓦隐在松竹之间,既有民国建筑的端庄,又裹着山林的清幽,每一处细节都透着岁月沉淀的雅致。如今松竹依旧,别墅静静矗立,那些与历史相关的细碎过往,仿佛就藏在窗棂的木纹里、庭院的松影中,成了莫干山深处一段温润的记忆。私下感觉,这套别墅,无论从环境及舒适度而言,都比毛主席下榻的别墅要好上很多。</p> <p class="ql-block">在别墅旁的山间饭店用过中餐,桌上的食材满是山林的馈赠——清甜的茅草根带着泥土的鲜气,脆嫩的竹笋裹着山野的清香,每一口都是自然的味道,让人食欲大开。</p> <p class="ql-block">饭后继续乘坐接驳车下山,循着山路逛至民国风情街,沿街不少民国风格的建筑颇具特色,灰墙黛瓦、木质窗棂间透着旧时光的韵味,本是山中亮眼的风景。只可惜,过于浓重的商业化气息冲淡了这份雅致:琳琅满目的网红商铺、喧嚣的叫卖声,让建筑原有的历史厚重感渐渐模糊,反倒少了几分本该有的沉静底蕴,不免让人觉得有些遗憾。</p> <p class="ql-block">夜晚,我坐在酒店的窗边,喝着白天从莫干山带回来的白茶,想起白天的所见所闻,忽然觉得,这趟九月的莫干山之行,比想象中更有意义。我没有寻到传说中的雌雄双剑,却寻到了藏在山间的故事——有干将莫邪的悲壮,有文人墨客的风雅,有民国别墅的沧桑;我也没有遇到惊天动地的风景,却遇到了最动人的秋光——有松竹间的清凉,有芦花旁的静谧,有山顶上的辽阔。</p> <p class="ql-block">原来莫干山最迷人的,从不是剑的锋利,也不是景的惊艳,而是它身上那股跨越千年的温柔与坚韧。就像九月的秋光,不似盛夏那般热烈,也不似寒冬那般凛冽,只是用最平和的姿态,把山的故事、风的私语,都轻轻讲给每个来此的人听。而那些故事与私语,会像山间的松竹一样,在岁月里慢慢生长,等着下一个秋日,再与新的旅人相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