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记忆(四)

qibin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文:qibi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收集编制:2025.9.1</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东的老建筑、老街道、老景观曾是城市历史的鲜活见证,然而岁月流转,如今留存者已为数不多。清末民初形成的老建筑风格独特,中西合璧,灰砖青瓦间尽显历史韵味。除了部分建筑、还有文史资料记载和老丹东人的回忆外,有的在上世纪七.八.九十年代都发生着变化及变迁,有的则在2000年以后不复存在,如今丹东市区内仅存了部分老建筑、老企业遗址已成为了丹东历史的珍贵名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五一八拖拉机厂成立于1951年,最初为安东机械厂,‌1967年‌更名为“丹东五一八拖拉机厂”,沿用“五一八”作为厂名至今。 ‌1983年‌率先推出六缸模锻锻钢曲轴,打破行业技术瓶颈。 ‌2006年‌推出大型船机曲轴。 ‌2017年‌组建国内唯一一条德国舒勒80TM对击锤生产线,实现大型模锻件生产能力。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工厂仅有16名工人和4台旧式皮带车床。1956年,该厂开始研制拖拉机,在技术、资金、设备等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仅用两年时间便成功试制出我国第一台轮式拖拉机“鸭绿江一号”,并于1957年1月31日正式诞生。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8年春天,“鸭绿江一号”到北京参加农业机械展览会,并在北京参加了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拖拉机游行车队,“鸭绿江一号”轮式拖拉机驶过天安门,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8年5月初,在中共八大会议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富春将安东机械厂自力更生试制拖拉机经过的报告转呈毛泽东主席。毛主席看后在报告的空白处,用铅笔写下了批语:“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因毛主席写下批语那天是5月18日,为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安东机械厂改名五一八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化学纤维厂,建于1939年,日本人在筹建“东洋人纤株式会社安东工场”,1941年投产。1948年东北纺织管理局接收并恢复生产,更名为安东化学纤维厂,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国有化纤企业。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工厂暂停生产;1956年复产,1957年更名为丹东化学纤维工业公司,1996年成立集团公司并完成股份制改革。2009年因经营问题进入破产程序,22018年9月该公司完成注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东化纤厂是丹东的骄傲,可以不夸张的说丹东化纤曾是中国化纤工业的摇篮。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成为国内粘胶行业大型骨干企业之一。化纤厂为我国第一家化纤生产企业,丹纤依靠雄厚的技术力量,曾援建辽阳、唐山、吉林、银川、海南等多个化纤厂的建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造纸厂,其历史可追溯至1919年,当时安东鸭绿江制纸株式会社应运而生,成为东北地区首家造纸企业,也是该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型造纸厂。然而,在1946年10月,因国民党政府军占领安东,民主政府战略转移导致主要机器设备被拆走,生产陷入停顿。直至1947年6月安东第二次解放后,该厂与六合成制纸株式会社合并,形成了如今的南北两片厂区,并更名为安东造纸厂。到了1965年,安东造纸厂年产规模达2.5万吨,鸭绿江造纸厂年产2万吨,全市纸制品产量4.7万吨,成为全国纸制品行业重要基地。丹东造纸厂曾是全国较早的机械纸生产厂,工厂为中性盐法制浆造纸联合企业,在东港、孤山有11万亩苇田,年产芦苇约4万吨。此厂现已不复存在。值得一提的是,现今的万达广场正是坐落于丹纸北厂的旧址之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当时印刷毛泽东选集用纸由丹东造纸厂提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鸭绿江造纸厂,1936年当时日本王子造纸株式会社在安东设立了第三分厂。解放后→1950年迁辽阳称“辽东造纸厂”→1954年迁回丹东,后称“安东造纸三厂”→1965年定名为“鸭绿江造纸厂”→2001年改制为“丹东鸭绿江造纸有限责任公司”。(原丹东鸭绿江造纸厂厂房已不存在,旧址已被拆除并开发为城市建设项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鸭纸厂已新闻纸成为重点产品,供应《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红旗》等 ,当时新闻纸纳入国家计划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辽宁手表厂‌是新中国早期三大手表生产基地之一,成立于1958年,现转型为高端机械表机芯制造企业,代表品牌“孔雀”“红旗”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辽宁手表厂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安东金属制品厂,初期生产锁头、木钟等。1957年试制成功首批“前进”牌手表,1958年正式成立安东钟表厂,后更名为辽宁手表厂。1957年首批“前进牌”手表试制成功,1960年代更名为辽宁手表厂,推出“辽宁”“红旗”“孔雀”等品牌。1980年代年产机芯达380万只,员工1.2万人,贡献丹东市1/4财政收入,被誉为“东方日内瓦”。‌‌2008年改制为辽宁孔雀表业有限公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辽宁手表厂原址是振兴区花园街表厂沟,已被征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东东方齐洛瓦冰箱厂的前身是辽宁无线电七厂,成立于1984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每当我看见天边的绿洲,就会想起东方齐洛瓦冰箱”的经典广告语走红全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86年,从意大利齐洛瓦公司引进冰箱生产线,推出“东方齐洛瓦”品牌冰箱。1988年实现国产化,形成年产30万台的生产能力,利润达4600万元,成为丹东市第二大利润企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及经营策略调整不足,该品牌逐渐衰落。目前公开信息显示,原厂已倒闭,不复存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电视机厂是1970年代成立的国营企业,以生产‌菊花牌31厘米晶体管黑白电视机‌闻名全国。‌‌菊花牌电视机曾在全国质量评比中位列第四,品牌影响力覆盖全国。‌‌生产的高频头产品连续四次获全国质量评比冠军,电视机业务在1984~1985年纳税额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作为中国电子工业百强企业之一,原丹东电视机厂曾占丹东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调谐器厂(后称丹东调谐器总厂)始建于1974年,为国家重点电视调谐器专业化工厂,该厂拥有多年生产经验,产品以质量稳定、售后服务完善著称,客户遍布国内外。厂址振兴区国桢路14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74年建厂,成为电视调谐器专业生产厂 。1983—1985年两产品获国家银牌奖;1980年代连续在全国调谐器质量评比中名列前茅,居行业首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00年12月实施分离重组,组建国有独资的“丹东东宝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继相关业务与资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安东市无线电厂前身是辽宁无线电四厂。成立于1959年,当年试制出安东市(丹东市)第一台“鸭绿江”牌201型五灯电子管收音机。在省、市政府支持下,该厂添置设备,月生产能力提高到500台,1960年生产7128台。1960年,该厂还试制出“飞天”牌612型六灯交流电子管收音机。后来其部分业务延续至丹东汇天科技有限公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新丹东市的新风无线电厂,厂址在振兴区福春西街。当时主要生产电子管收音机等广播电视设备。‌生产的“新风牌731-5电子管收音机”是该厂的代表性产品‌。企业现不存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照相机工业公司成立于1997年3月,由丹东市机械冶金工业局全资控股,总部位于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山上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品牌为“牡丹”,初期以生产120双反相机为主,代表型号包括MD-1型双反相机。该型号在1982年全国相机评比中获第二名,生产持续十余年,满足了东北三省及国内摄影爱好者的需求。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78年,厂方工程师参与全国相机联合设计组,积累135相机研发经验;1983年启动牡丹35A相机研发项目,1985年投产,凭借轻便设计和精良工艺获得市场认可。 ‌上世纪90年代,原丹东市照相机厂改制,后来停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金笔厂1952建厂,前身是安东金龙金笔厂,后更名为丹东金笔厂。该厂以生产“金龙”“白翎”牌自来水笔、铱金笔等文具产品为主,曾是中国重要的笔类生产基地之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2年,安东金龙金笔由上海迁至丹东,专注于生产自来水笔、铱金笔等文具,产品涵盖42个花色品种,年产量达1000多万支。 ‌丹东金笔厂曾与“英雄”“永生”等品牌齐名,同属中国四大金笔品牌之一。其产品远销24个国家和地区,部分产品通过非法渠道进入台湾市场,反映出当时消费者对“丹东制造”的认可。厂现已不存在。厂址位置已被规划为城镇住宅用地兼商服用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工艺美术厂成立于1956年。该厂经营范围包括制各种美术类工艺产品。该厂曾位于丹东市工业街,与东风服装厂相邻,在改革开放初期效益良好,是丹东本地同业的佼佼者。1987年后该厂逐渐衰败,已不存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当时,田野进入丹东市工艺美术厂后,美术厂开始接触羽毛画,逐步形成了丹东美术厂风格独异的艺术类产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玻璃制品厂(民间常称“丹东玻璃厂/玻璃制品总厂”)厂址在珍珠街。1957年由安东食品厂分出制瓶车间建厂,称“安东玻璃制品厂”。1965 更名为“丹东玻璃制品厂”,同年试制成功自然景玻璃产品。1988 前后 厂名使用“丹东玻璃制品总厂”,地址仍为珍珠街。2000年原厂陆续停产、搬迁或转型,部分地块转作他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雪花牌”自然景水具于1978—1983年获国家银质奖/银牌奖及轻工部“飞龙奖”;1993年获全国第七届发明展览会金奖。鼎盛期职工约1860人,产品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那些年,丹东玻璃总厂的产品多次获得全国大奖。如今,留下的精美琉璃花瓶及器皿,都是那个年代的艺术瑰宝。 可惜的是,当年的老师傅们大多已经离世,徒弟们也已变成老人。但他们的作品,无疑是那个时代的经典,也是现今艺术品领域的骄傲。</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印刷厂的前身为安东诚文信书局。1908年2月10日,安东诚文信书局创立,兼营出版与印刷,为安东印刷业先驱,位于前聚宝街,1923年迁至财神庙街。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改名为“大华书局”。1947年安东第二次解放,大华书局改为安东日报社印刷厂,其机器设备被分配给安东日报社、新华书店和东北银行等单位。建国后,在安东诚文信书局原址重新建立了安东印刷厂,后更名为丹东印刷厂。该厂曾是丹东印刷业领军企业,有过印“毛选”等荣耀时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约在本世纪初,丹东印刷厂异地动迁、企业改制,此后其具体去向不明,财神庙街上也不再有丹东印刷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制药厂,1954年1月建厂称安东市第四区军属制药厂,前身是安东市第四区军属豆腐房、制腊厂。4月改地方国营安东制药厂。64年与公私合营三谊制药厂合并成立安东三谊制药厂。70年更名为丹东制药厂,(1979年曾牵头组建“丹东制药总厂”,后解体。)丹东制药厂沿用至2003年。原厂址拆除新建商用及住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96年获自营进出口权,产品出口至欧洲、非洲、东南亚、日本、香港等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03年12月:整体转制为“丹东医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为股份制企业。转制后持续运营,主营化学药、中药、原料药与生物制品,拥有12个剂型、300多品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化学厂(原安东日用化学厂)1952年,丹东化学厂由辽东省人民政府和安东市人民政府收购上海五家私营企业组建而成,初期以生产牙膏、香皂等日化产品为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2年7月,当时正是抗美援朝期间,工厂冒敌机轰炸抢建投产,保障了前线物资供应,生产的牙膏、香皂等产品对战争后勤起到关键作用。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3年,该厂率先将牙膏管从铅锡管改为铝管,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减少铅污染,成为行业技术革新典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71年研发生产出中国第一支中草药牙膏“康齿灵”,填补了国内药物牙膏的空白。1999年丹东化学厂改制为丹东康齿灵牙膏有限公司,成为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口腔护理产品企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东风服装厂成立于1952年,地址位于振兴区桃源街,原丹东工艺美术厂对过。该厂曾是丹东服装业的龙头企业,生产各种款式中高档服装,品种繁多,质量优良,畅销全国,远销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入本世纪后,该厂渐渐衰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东棉织厂的历史可追溯至1922年民族资本家开设的政源号棉织厂,后经历多次更名和改制,形成多个棉织企业集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东棉织一厂,位于元宝区中宝街,前身是1922年政源号棉织厂,建国后几经更名,1966年定名为棉织一厂。主要生产原色平绒、灯芯绒等产品,其中纱平绒、灯芯绒被评为省优产品。目前厂区原址已开发为鸿润宝业家园小区,但部分厂房和烟筒仍保留。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东棉织二厂,位于元宝区天后宫街,1966年由染织厂色布车间扩建而成,以生产大提花床单布、装饰布等为主。其“童乐”牌大提花床单布1979年获纺织部名牌,1981年获国家银质奖。原址至今仍保留。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东棉织三厂至七厂:三厂‌:位于振安区经山街,1966年建厂,生产棉布、亚麻、灯芯绒等产品,原址现为农贸市场。 ‌四厂‌:以生产的确良、迪卡布为主,后并入丹东纺织厂,原址曾为振安区检察院所在地。 ‌五厂‌:生产华达呢、劳动布等,迁至东窑后成为工业用布厂,现属丹东化纤公司。 ‌六厂‌:位于元宝区北疃街,以生产劳动布为主,后归民政局管理,原地盘并入御景园小区。七厂‌:位于元宝区仁忠街,生产包坯布等产品。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些棉织企业曾是丹东轻纺工业的重要支柱,但多数已随城市发展转型或消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安东)毛娟纺厂,建于917年,日本人西原在丹东兴建辽东省缫丝第一纺织厂。1940年,日本人丰田平吉创立满洲人造毛皮株式会社,成为五龙背厂区的雏形。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1年在五龙背镇重建,1953年恢复生产,职工达1750人,主要生产绢纱、绢绸及丝毛混纺长毛绒,产品用于解放军礼服和军帽。 ‌曾为全国最大长毛绒生产厂。工厂曾为丹东工业支柱,1955年为解放军授衔典礼提供礼服面料,1980年代拥有职工上万人。现仅存职工医院提供医疗服务。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毛绢纺织厂,这座历史悠久的工厂,该厂在鼎盛时期拥有超过2万名职工,被誉为当时亚洲最大的毛呢工厂。自七十年代那时的毛绢厂占地广阔,几乎占据了五龙背镇的三分之一。尽管时光荏苒,但至今我们仍能在某些角落看到毛绢厂留下的历史印记,见证了丹东工业的辉煌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丝绸一厂(前身为安东丝绸一厂)始建于1949年5月,由辽东省营蚕丝织公司组建,1954年随省制调整并入辽宁省柞蚕丝绸工业公司体系;1959年前后更名为“安东丝绸一厂”,1965年随市名更改为“丹东丝绸一厂”。1980年代:丹东丝绸行业进入技术引进与规模扩张期,一厂与二厂、绢绸厂、凤城丝绸厂等同步引进喷水/杆织机,主导设备达国际80年代水平;同期成立“丹东丝绸公司”,一厂为核心企业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83-1985年:行业性经营调整与改革推进,强化目标管理与内部核算,效益回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90年代后:随纺织行业改制与市场化,转型重组或破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丝绸一厂,是丹东丝绸的起点,承载着那段辉煌的历史。在鼎盛时期,丹东的柞蚕产量占据了全球的半壁江山,而其丝绸制品更是闻名遐迩,享誉世界。当年,共和国元帅们的礼服面料选用的正是来自丹东的丝绸,人民大会堂和联合国会议室的窗帘也选用的是丹东的丝绸,甚至作为国礼赠送给英国女王的也是出自丹东的丝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国际市场上,只要一提到柞蚕丝,商家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提起丹东。那时的丹东,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丝绸城’,在世界柞蚕丝领域中稳坐‘老大’之位,其影响力和声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东丝绸一厂在那个年代不仅为国家积累了荣誉,更为丹东这座城市带来了无尽的荣光。它的历史,是丹东乃至中国丝绸产业辉煌历史的一个缩影,也是那个时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见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汽车改装厂的历史可追溯至1951年,其前身是志愿军总后勤部汽车修配厂,最初负责抗美援朝期间汽车维修与改装任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1年,工厂成立之初主要为志愿军提供汽车维修与改装服务,1953年仅用15天完成30辆嘎斯客车的改装任务,并获得表彰。随着志愿军撤退,业务重心转向汽车零部件生产,并研发出建设牌51型载重汽车。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1年起,工厂开始研发专用车,涵盖飞机加油车、舰艇修理车、电缆拖车等军用车型,成为全国自卸车行业第二大厂商。1965年正式更名为“丹东汽车改装厂”,并逐步扩大民用改装车生产规模。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80年,工厂成功研发黄海牌大客车底盘,次年推出DD650型短途客车和DD680型长途客车,两款车型均获“飞龙”奖。1985年黄海牌大客车年产量达1431辆,国内市场占有率超65%。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进入90年代后,因技术更新缓慢、环保标准提升及地方保护政策,市场占有率从1997年的39.24%跌至2002年的5%。2002年被曙光集团并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提供零故障客车服务。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看看丹东的昔日辉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全世界最大的柞蚕丝绸基地,八个绸厂,一个绢绸,当初生产的被面被当做国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全世界最大的热工仪表厂生产的煤气表世界领先,销售领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世界船级社认证的丹东焊条厂生产的象牌电焊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可与世界顶级莱卡相机媲美丹东照相机厂生产的机械相机快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全国最早的化纤基地纤维厂,向全国各大化纤基地输送了大量化纤人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全国最大的新闻纸厂鸭纸,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用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全国最早的机械纸生产厂,丹东造纸厂,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用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全国最大的颜化科研基地,五个化工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全国最大的射线科研基地,射线仪器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全国最大的调谐器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全国最大的客车制造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全国(最早的轮式拖拉机制造厂)最大的拖拉机曲轴生产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全国最大的小型汽车配件厂(212车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全国最大的玻璃制品厂,丹东玻璃制品厂,生产的自然景口杯是当时结婚送礼的佳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全国早期的电视机厂,菊花电视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全国最大的铝箔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全国早期的电冰箱厂。(每当我看见沙漠的绿洲,就想起东方齐洛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全国第二大日用化学厂,丹东化学厂(康齿灵牙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全国第二大金笔厂(金龙金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全国第三大手表厂(当时机械化成度最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东在20世纪是中国轻工业的重要基地,曾在新中国工业史上创造多个“第一”。丹东以轻工业为主,产品门类齐全,涵盖仪表、电子、消费品等领域,被誉为“轻工业之都”。 近年来,丹东在保持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也在推动产业升级。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留存下来的从不是孤立的风景,它们是沉默的见证者,看着“安东”变成“丹东”。于我而言,总有些地名,一提及就自带画面。老的街道、老的建筑、老的单位那些散落在时光里的碎片,拼凑成了我关于“丹东记忆”的全部念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好文采朋友们,你对你的城市有记忆吗?!</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