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罗崇富生平</p><p class="ql-block"> 罗崇富(1914-1984),安徽省金寨县沙堰乡新屋村人。 1931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3、第4次反“围剿”、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六路围攻”和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连指导员、营长、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团长、副旅长、副师长、师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成渝铁路川南指挥部指挥长,西南铁路工程局副局长,西南铁路建设指挥部副参谋长等领导职务。1982年正军职离休。1984年1月病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成都红后艺术团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文章之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刻骨铭心的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老红军罗崇富在抗日战争中的一件往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编辑 高 翔</b></p><p class="ql-block">(根据老红军罗崇富女儿---成都红后艺术团理事会理事罗玉英提供的材料整理编辑)</p><p class="ql-block"> 1965年,家随部队住云南省宣威县。那时,父亲任铁道兵第五师师长,正率领部队修筑贵阳﹣﹣昆明的铁路。夏季的一天晚上,哥哥洗完脚就上床睡觉了,早上还没有起床,就被爸爸的雷霆吼声吓醒。父亲铁青着脸,站在堂屋,指着地上的小板凳大声问道:这是谁用过的小板凳,为什么用完不放回原处,放在这里会绊倒人的。哥哥一惊:没有见过爸爸发这么大的火;哥哥一诧:一个小板凳,至于发这么大的火吗?事过几日,见父亲心平气和了,哥哥问爸爸那日小板凳之火何由?父亲心一沉,满脸严肃,让哥哥坐下,他点燃一支烟,沉思片刻,娓娓道来。</p><p class="ql-block"> 1940年﹣-1943年抗日战争时,父亲在冀南军区新八旅23团任副团长,那是异常艰苦的岁月。为了对付日寇疯狂的烧杀围剿,部队化整为零,以连排为单位小股与鬼子周旋。广大人民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掩护自己的部队,一有情况就及时通风报信,因此部队往往一夜要换几个村子休息。鬼子惯在黎明前偷袭村庄,部队就在黎明前鬼子未到时,提前撤离村庄,躲到青纱帐中去,减少不必要的伤亡。一天,部队还没有撤出村,鬼子提前行动已进了庄,父亲与两名警卫员听见枪声,急忙从屋中往外撤,第一名警卫员刚冲到门口,"嘭"的一声,他被门口的一根小板凳绊倒了,这时鬼子已进了院门,"啪"鬼子的枪先响了,把随后赶到门口的第二名警卫员撂倒,父亲也大步赶到了屋门口,与第一名警卫员两支枪几乎同时响起,把鬼子拦在了院门外,两人借机冲出屋门,翻身跨过院墙,迅速隐没在青纱帐中,将自己的一名战友永远的留在了屋门口。如果不是那根小板凳,响第一枪的应该是警卫员,倒下的会是鬼子。因为一根小板凳,牺牲了一名战士,这件事令父亲耿耿于怀,懊恼不已。牺牲的警卫员也是一位老红军,雪山草地他都走过来了,却因为一根小板凳,让他倒下再也没有站起来。几十年过去了,父亲总也忘不了他,他年轻的生命永远活在父亲的心中。(完)</p> <p class="ql-block"> 1941年8月,参加邢沙永战役前、23团团长郝国籓(左)、政委李大清(中)、副团长罗崇富(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