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行记(2)挪威篇

鸳鸯马

北欧旅行团在挪威段(6月28日~6月30)游览行程暨交通路线示意图。<div>第6天(6月28日)从奥斯陆乘旅游车西行,途经熊镇后至毛博谷观赏沃尔令斯大瀑布,之后来到埃德菲尤尔小镇,乘游船游览哈当厄尔峡湾,随后前往挪威西海岸著名旅游集散地沃斯,入住斯塔海姆酒店。</div><div>第7天(6月29日)从沃斯乘车前往弗洛姆小镇,在弗洛姆火车站乘观光列车前往米达尔站,途中观赏肖斯瀑布等挪威独特的自然风光后乘车前往奥斯陆。</div><div>第8天(6月30日)在奥斯陆市区游览,之后乘车前往瑞典小城卡尔斯塔德。</div> 熊镇 <p class="ql-block">6月28日早晨,北欧旅行团从奥斯陆驱车一路向西,前往‌位于挪威西部霍达兰郡的沃尔令斯瀑布游览。</p><p class="ql-block">行车途中旅行团路过fla小镇(熊镇),旅行团在这里短暂休息。</p> <p class="ql-block">fla小镇其实就是个高速公里休息站,这里有家大超市,可为前往峡湾的游人补充给养。</p><p class="ql-block">茂密的山林中生活着黑熊和棕熊,此处偶尔会有熊出没,小镇因此得名“熊镇”。</p><p class="ql-block">郭光华女士在高度超过10米的巨熊雕塑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超市内有座棕熊标本雕塑,李景华女士与雕塑合影。</p> 沃尔令斯大峡谷 <p class="ql-block">行车三小时抵达毛博谷,这是今天游览的第一个景区沃尔令斯大瀑布所在地。</p><p class="ql-block">挪威是一个狭长的山地国家,大西洋沿岸是平均海拔1066米的哈当厄尔高原,这片被群山峻岭和冰川融切得支离破碎的北欧高原中隐藏着数十道高度不等的瀑布。</p><p class="ql-block">旅游车行驶在盘山道上,不时会听到隆隆巨响,随即就有瀑布突然闯入游人视野。</p> 沃尔令斯大瀑布所在的毛博谷,距离哈当厄尔峡湾只有18公里路程,团友们乘车来到峡谷顶端,登上观景台,自上而下的观赏瀑布。<div>郭光华、李娅娣、梁云芝三位女士在观景台合影。</div> 沃尔令斯大瀑布是挪威最著名的瀑布之一,高约182米,垂直落差达145米。巨大的水流从山崖顶部坠入峡谷中,发出沉闷的巨响。 <p class="ql-block">飞溅的瀑布散发出无尽的水雾,从峡谷底部升腾而上。</p><p class="ql-block">刘卫女士在沃尔令斯大瀑布山顶留影。</p> 瀑布四周是陡峭的悬崖,龚学敏先生站在崖边往下观看——不知你心里是否阵阵发毛? <p class="ql-block">随着游客逐年增多,沃尔令斯大瀑布周边的硬件设施近年来有着明显改善,2020年8月,一座壮观的桥式观景台向游客开放。</p><p class="ql-block">观景台跨度47米,站在观景台上能以更佳视角观赏瀑布。</p><p class="ql-block">梁云芝、程克坚伉俪在观景台合影。</p> 在常人印象中,瀑布往往伴河而生;在挪威哈当厄尔高原,一道道白练从高山悬崖飞流之下,让人感觉水流好像从天而降,却不知源头所在何方。 沃尔令斯大瀑布的主要水源来自哈丹格维达高原的冰川融水,最终汇入埃德峡湾。<div>华学平、华学芳两姐妹在沃尔令斯大瀑布合影。</div> 挪威多山的地貌,降雨量充沛的气候特质,夏季冰川与积雪融化的水流,多种因素促成了挪威西海岸瀑布比比皆是。<div>肖林女士在沃尔令斯瀑布大瀑布留影。</div> 世界瀑布数据库显示:全球最高的30座瀑布中,有10座位分布于挪威。<br>张玉民李景华伉俪在沃尔令斯瀑布合影。 雄伟的沃尔令斯瀑布纵贯陡峭狭窄的毛博谷,观者无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div>梁云芝等三位女士在沃尔令斯瀑布合影。</div> 刘卫、龚学敏、徐建蓉三位中学同学曾多次结伴远行,这张合影记录了他们在哈当厄尔国家公园留下的美好瞬间。 挪威的瀑布大多数位于山区和峡湾地区,它们往往是河流的一部分,有了这些瀑布,挪威的地貌才能如此多姿多彩。<div>杨云芬女士在沃尔令斯瀑布山崖留影。</div> 埃德菲尤尔小镇 游览沃尔令斯大瀑布后旅行团继续前行,下午15点抵达埃德菲优尔小镇。<br>埃德菲优尔位于哈当厄尔峡湾最东端(最西端是浩瀚的大西洋),这个迷人的小镇是挪威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多条北欧旅游线路均将其列为核心景点。<div>李宜男女士在埃德菲优尔小镇留影。</div> 挪威水力发电技术领先于世界,司马发电设备公司是这个行业的佼佼者。<div>矗立在埃德菲优尔小镇广场上的大型水轮机模型是司马公司的招牌广告,也是小镇的地标‌建筑。</div> 王葆新先生饶有兴趣的在埃德菲优尔小镇拍摄景观。 哈当厄尔峡湾 埃德菲优尔,这个隐匿在哈当厄尔峡湾尽头的小镇,曾是北欧海盗的大本营,如今却成了挪威峡湾美丽村庄的典型代表,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宁静在这里交织。<br><div>徐建蓉等8位女士在埃德菲优德码头合影。</div> 埃德菲优尔小镇是游览哈当厄尔峡湾的必经之地,游人都会在小镇码头登船游览哈当厄尔峡湾。<br><div>张玉民、李景华伉俪在埃德菲优尔码头合影。</div> 峡湾——不同于河湾和海湾,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槽谷,是被海水侵蚀后淹没的冰川槽谷,是冰川槽谷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 百度资料记载:在第四纪冰川运动过程中,对地面产生的刨蚀作用可以形成大量的u形谷,同时在u形谷的前缘产生冰坎。<div>随着冰川的融化,海平面的上升,冰坎被海水淹没,海水进入u形谷,于是形成了峡湾。 </div><div>郭光华等四位团友与领队赵伟先生在埃德菲优尔码头合影。</div> 在高纬度地区,陆地上的冰川和冰盖能伸入海洋,冰槽进入海面以下,继续深掘,拓宽冰床,冰期后海面上升,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没。<div>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漫长的岁月能够做到水滴石穿,冰槽两侧崖壁被磨砺得平直、陡峭、形成了谷底宽、深度大的海湾——它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峡湾。</div> 简言之:峡湾是冰川与海洋共同作用的结果,数万年前巨大的冰川切割海岸边的大地,形成一道道槽谷,而当冰川消融后,海水倒灌进槽谷,便形成了峡湾。<div>李宜男女士在埃德菲优尔码头留影。</div> 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第四纪冰川时期遭受冰川侵蚀,形成各种不同谷底,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大西洋的海水倒灌进入斯堪的纳维亚谷底,这样就形成了今天的挪威的西海岸哈当厄尔峡湾、松恩峡湾等诸多峡湾风光。<div>刘卫女士在游船上留影,她身后是哈当厄尔峡湾旖旎风光。</div> 世界各地的峡湾几乎都是在冰川侵蚀后的历史时期形成的,纬度越高,峡湾地貌形成的概率越高。<div>程克坚先生在游船上举着360自拍杆拍摄哈当厄尔峡湾风光。</div> <div>高纬度地区气温常年偏低,在冰川时期受到的作用力更大,因此,峡湾分布相对更多一些。</div> 挪威西海岸的众多峡湾就处于中高纬度地区,它们就是峡湾形成的典型例子。<div>郭光华女士在游船上留影。</div> 峡湾并不是北半球独有的地貌,位于南半球的新西兰南岛,米弗峡湾同样吸引着众多观光客前往揽胜。<div>华学平女士在游船上留影。</div> 洋流对峡湾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近岸流。<div>在挪威西海岸各峡湾形成过程中,北大西洋暖流带着源源不断的海水倒灌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海岸谷底,对海岸进行永不停息的侵蚀。<br></div><div>李娅娣等4位团友与一位头戴“维京斗篷帽‌”手持盾牌的水手合影。</div><div>顶着一对牛角的斗篷帽‌是挪威维京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它是北欧潮哥的至爱。</div> 位于挪威西部中心地区的霍达兰郡的哈当厄尔峡湾全长179公里,是挪威国内第二长的峡湾,是世界第四长的峡湾,最深处达800米。<div>戴廓、龚学敏伉俪在游船上合影。</div> 哈当厄尔峡湾是挪威四大峡湾中最为平缓、有田园般风景的峡湾。<div>李娅娣女士在游船上留影。</div> 哈当厄尔峡湾两侧峰峦俊秀,满目苍翠。团友们在饱览沿岸景致的同时,用手中的摄影器材记录下眼前的好山好水。 从山崖上倾泻下来的瀑布水流无比清澈,没受到任何污染,水质可媲美全世界能直接饮用的山泉水。<div>水手将游船缓缓驶近瀑布,借助长杆将泉水汲取到水桶里,邀请团友们品尝。</div> 绝大多数团友都品尝了清澈甘冽的高山泉水,赞不绝口。 戴廓、龚学敏伉俪手握盛着山泉水的杯子共祝身体健康、旅途愉快。 山妖之路 游览哈当厄尔峡湾后旅行团乘车向松恩峡湾方向进发,旅游车从与临近海平面几乎零海拔的埃德菲优尔小镇缓缓登上哈当厄尔高原,在一片荒芜的原野上停下稍事休息。 鬼怪精灵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有神秘传说、文字记载和形象载体,挪威也不例外。<div>“山妖”是挪威人心属的精灵,它们个头矮小,满头乱发,红蒜鼻头,尖耳朵,大肚皮,牙齿参差不齐,整天嘻嘻哈哈,丑陋而逗趣,非常讨人喜欢。</div><div>竖立在哈当厄尔高原上的巨型山妖雕塑。</div> 在挪威神话中山妖是这里的原住民,它们拥有超自然的力量和魔法,能够任意变形。<div>传说山妖会装扮成美丽的姑娘引诱年轻小伙子,因此,在挪威的森林中,如果你遇见一个貌美的姑娘,一定要小心她身后的尾巴——山妖的尾巴是无法隐藏的。</div><div>同时,也有男山妖会劫持来到森林中的漂亮姑娘,将她们带进山洞一去不返。</div><div>程克坚先生在山妖雕塑旁留影。</div> 挪威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山妖雕像;而在挪威任意一个纪念品店里,也都能找到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塑胶山妖模型——挪威人喜欢它就如同中国人喜欢孙悟空一样。<div>郭光华女士在山妖雕塑旁留影。</div> 沃斯·斯塔海姆酒店 旅行团到达沃斯后入住斯塔海姆酒店。<div>斯塔海姆酒店位于沃斯郊外山区,距离松恩峡湾东端的弗洛姆小镇 20.6 英里(33.2 公里),距离弗洛姆铁路站 20.7 英里(33.4 公里)。<br></div> 沃斯地处哈当厄尔和松恩两大峡湾之间,是挪威西海岸最热闹的旅游集散地。<div>入住斯塔海姆酒店的客人绝大部分是欧美游客,通过曾在中学任教英语的郭光华女士翻译交流,四位年轻漂亮的美女愉快的与梁云芝等三位团友合影留念。</div> 掼蛋是近几年在国内风靡一时的扑克游戏,程克坚等四位团友对掼蛋乐此不疲,即使身处异国他乡也未忘了忙中偷闲掼上几把。 梁云芝等三位女士坐在一间华夫饼小店前小恬。 建在山顶上的斯塔海姆酒店后面是个宽敞的平台,平台下面是深邃的峡谷,这里是拍照的好地方,几位团友在平台上拍照留念。 挪威属高纬度地区,当地时间已接近21点太阳却依然挂在天上,明媚的阳光照耀着峡谷中层叠的山峦。<div>刘卫女士坐在用巨石堆码的“护墙”上留影。</div> 王惠玲女士坐在护墙上留影,峡谷中的小河、田野依稀可辨。 李素岚女士在斯塔海姆酒店外留影。 华学芳女士在斯塔海姆酒店外留影。 戴廓、龚学敏伉俪在斯塔海姆酒店外留影。 杨云芬等6位女士在斯塔海姆酒店外留影。 酒店附近建有斯塔海姆观景台,以便游人观赏周边风景。<div>冯晓青女士在斯塔海姆观景台留影。</div> 李娅娣、郭光华两位女士在在斯塔海姆酒店外留影,草地上绽放着白色和粉红色的野花, 这段视频记录了旅行团6月28日游览过程的片段。 弗洛姆小镇 6月29日早餐后旅行团乘车从沃斯前往弗洛姆镇,途经尤斯瀑布。<div>尤斯瀑布距离弗洛姆小镇15.6公里,这道瀑布的水源来自瑞农戈湖,经过一段引水道流经发电厂后,形成了高达93米的大瀑布。</div> ‌弗洛姆小镇‌是松恩峡湾支流艾于兰峡湾的核心旅游枢纽,以世界闻名的弗洛姆铁路和壮丽峡湾景观闻名,被誉为“峡湾天堂”。‌‌<div>郭光华女士在弗洛姆火车站留影。</div> 弗洛姆(Flam)在挪威语中意为“险峻山中的小平原”,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这里是弗洛姆铁路起点和邮轮停靠港的位置,每年吸引游客达40万至100万人次。<div>徐建蓉女士在弗洛姆车站留影。</div> 弗洛姆高山观光火车 弗洛姆高山铁路连接了松恩峡湾的出发点——小镇弗洛姆和海拔865米的米达尔山区,全程20公里,单程需耗时55分钟。<div>肖林女士在弗洛姆车站登车前留影。</div> 弗洛姆铁路是世界上最美,最陡峭,也是知名度最高的高山铁路之一。<div>在20公里的旅程中,游客可以看到高山,峡谷,悬崖,瀑布等种种美景。</div> 由于山路险峻,施工条件受限,这条铁路整整修建了二十年,被誉为是挪威的工程奇迹。<div>面对弗洛姆高山小火车,你很难想象这条铁路修建于工业技术尚不发达的百年前。<br><div>龚学敏先生在观光列车车门口留影。</div></div> 1893年,挪威工程师首次提出修建连接弗洛姆和米达尔的铁路计划,却因工程过于艰巨而被搁置。<div>李娅娣女士在列车前与乘务员合影。</div> 直到1923年,工程才正式动工,整整耗时20年,直到1940年才全线贯通。<div>龚学敏、戴廓伉俪在车厢内合影。</div> 当游客登上这列墨绿色的复古车厢,会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精心设计的观景空间。<div>华学芳、华学平两姐妹在车厢里合影。</div> 这列历史久远的观光火车有宽大的车窗、深棕色的木制内饰,营造出古典而温馨的氛围。<div>刘卫、李一民伉俪在车厢内合影。</div> <div>张玉民、李景华伉俪坐在座位上等候发车。</div> 从弗洛姆的松恩峡湾海平面出发,这条铁路沿着陡峭的谷壁蜿蜒而上。<br>这段仅有20公里的铁路线,海拔落差高达865米,80%的路程坡度达5.5%,最小的转弯半径只有130米。。<div>梁云芝女士在车窗前留影。</div> 郭光华、李娅娣和梁云芝三位女士登车前在车厢前合影。 弗洛姆高山观光铁路被《孤独星球》杂志评为全球最佳火车观光路线,也被国家地理《旅行者》杂志列入欧洲十大火车观光路线名单。<div>王葆新、李宜男伉俪在车厢内合影。</div> 火车缓缓启动,窗外峡湾的壮丽画卷徐徐展开。 车窗外的山谷中零散的分布着几幢具有北欧风格的小屋。 李娅娣、刘卫、郭光华三位团友在车厢内与一位欧美女士合影。 车窗外的田野风光如诗如画。 程克坚先生向三位女士展示自己的摄影作品。 山谷中植被茂密,流水潺潺,风光宜人。 柴毅龙、冯晓青伉俪开心的坐在车厢内,笑容可掬。 李一民、程克坚、龚学敏三位先生在车厢内合影。 肖斯瀑布 列车行驶半小时,前面就是著名的肖斯瀑布。 肖斯瀑布,是挪威最著名的瀑布之一。<div>这座225米高的瀑布,落差在挪威排名第一。</div><div>宽阔的瀑布水流倾泻而下,轰鸣声不绝于耳,气势磅礴。</div><div>刘卫女士在肖斯瀑布下留影</div> 弗洛姆观光小火车从瀑布正前方驶过,停车10分钟,让乘客从最佳角度观赏拍摄肖斯瀑布壮丽景色。 人们在赞叹肖斯瀑布无比壮观的同时,突然发现在瀑布旁的荒野山坡上,竟然有个红色的身影在舞动。<br>与此同时,一段如泣如诉的音乐声透过瀑布的轰鸣传入观者耳畔。 瀑布飞溅的水雾为红衣舞女披上一层神秘的外纱,断断续续的音乐让人浮想联翩,回忆起挪威有关山妖的传说,让人瞬间竟产生莫非遇到了红衣女妖在施展妖术的错觉。<br>当然,山妖只存在传说里,换句话说——即便真有山妖,光天化日下它又岂敢在众多游客前露面? <p class="ql-block">游人看到的这位且歌且舞的红衣女郎,是源自当地文旅协会对提升肖斯瀑布观赏性的良苦用心。</p><p class="ql-block">红衣女妖的原型是北欧神话人物赫尔达,在挪威民间故事中,赫尔达是一位居住在丛林深处的仙女,她咏唱着美妙的歌曲,令那些到森林砍柴、打猎的壮士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创意团队把“舞台”设在肖斯瀑布前,请来几位红衣歌者守候在这里,每一趟观光列车即将停靠前就开始载歌载舞。</p><p class="ql-block">“红衣女妖”是肖斯瀑布画龙点睛之作,这样的文旅创意令人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李娅娣女士在肖斯瀑布留影。</p> 肖林女士在瀑布前偶遇两位颇有绅士风度的欧美游客,两位先生彬彬有礼的邀请她合影,肖林女士欣然与帅哥在瀑布下岩壁前合影。<br>(其后的视频中记录了红衣女妖在肖斯瀑布且歌且舞的片段) 徐建蓉女士与乘务员在观光列车前合影。 观光列车离开肖斯瀑布继续攀爬,按时到达米达尔站。<div>米达尔(Myrdal)是峡谷中一座风景秀美的小镇,米达尔火车站海拔866.7米。在这里,三个方向的铁路线交汇,“北下”弗洛姆,往西去卑尔根,往东南方向则是向奥斯陆。</div><div>杨云芬女士在米达尔站留影,远处的山岭上白雪皑皑。</div> 米达尔火车站是挪威高山铁路的重要中继站,是弗洛姆绿皮火车的起点,或者说是终点。<div>梁云芝、程克坚伉俪在米达尔站合影。</div> 绿色的车厢承载着历史与岁月,负责牵引的电力机车却随着新技术的运用经历了数次迭代。<div>郭光华女士在米达尔站的电力机车前留影。</div> 弗洛姆铁路博物馆 乘坐弗洛姆高山观光列车时,可能有人会思索在旅游业尚未发达的一百多年前为何要修建这段铁路?在高山修筑铁路又有着何等的建造难度等问题。<br>其实这些问题早有答案,答案就在弗洛姆小镇的弗洛姆铁路博物馆内。<div>李娅娣女士在弗洛姆铁路博物馆标识碑前留影。</div> 弗洛姆铁路博物馆,是专门阐释弗洛姆高山小火车历史渊源的博物馆。<div>博物馆修建在火车站旁,方便体验了高山小火车、还处于兴奋与好奇之中的旅客,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答案。</div><div>杨云芬女士在弗洛姆铁路博物馆前留影。</div> 这座博物馆内陈列着令火车爱好者啧啧称奇的真实火车部件及配套设备,其中有当时盛行的El9 机车、老式电力调车机车引擎,轨道勘测推车等。<div>这些可不是复制品,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div><div>程克坚、梁云芝伉俪在El9 机车旁合影。</div> 为让参观者清楚了解弗洛姆铁路修建和改造历史,博物馆精心制作了讲解视频,完美复原的手工艺品,陈列着保存完好的历史照片。 欧洲西部大约有140条铁路线,有19条被评为险峻程度最高的三星级。<div>这样的铁路挪威拥有两条,其中之一就是弗洛姆铁路。</div><div>李娅娣女士在铁路博物馆留影。</div> 弗洛姆铁路博物馆内的部分藏品。 这段视频记录了旅行团6月29日游览过程的片段。 奥斯陆掠影 当天下午旅行团驶离哈当厄尔高原,风尘仆仆地来到奥斯陆,入住喜来登大酒店。<div>徐建蓉、刘卫、戴廓三位女士在酒店外合影。</div> 李娅娣、梁云芝、郭光华三位女士在酒店外草坪上散步。 华学平、李宜男两位女士在酒店后院留影。 维格兰雕塑公园 6月30日一早,旅行团前往维格兰雕塑公园游览。<br>维格兰雕塑公园又被称为福洛格纳,位于奥斯陆西北部。<br>公园占地近50公顷(50万平方米),以挪威的雕塑大师古斯塔夫·维格兰的名字命名。<div>肖林等7位团友在公园大门前合影。</div> 公园内有192座雕塑,总计有 650个人物雕像。<br>这些由铜、铁和花岗石制成的雕像,是维格兰 20 多年心血的结晶。 <div>公园内虽然雕像比比皆是,但是多而不乱,错落有致。<br>园里有一条长达850 米的中轴线,正门、石桥、喷泉、圆台阶、生死柱都位于轴线上,主要雕像、浮雕分布其间。<br>维格兰以雕塑的手法,通过650裸体人物雕像记录了人类生命历程四个阶段,因而划分为:《生命之桥》、《生命之泉》、《生命之柱》和《生命之环》四个主题雕塑群。<br>戴廓、刘卫两位女士行走在维格兰公园中轴大道。<br><div><br></div></div> 连接中轴大道的是一座石桥,一座宏伟的桥梁横跨于清澈的池塘,石桥两侧各有 29 座彼此对称的青铜雕塑,这组雕塑名为<div>《生命之桥》。</div><div>这组人物雕塑,描摹了男女老少、从生到死的各异姿态。<br><div><br></div></div> 这片雕塑群的主题是《生命之泉》。<br><div>喷泉前面的铜质浮雕刻画了家人间的深厚情感,令人感到温馨和谐。</div> 《生命之泉》雕塑群中一组人物雕塑,由喷泉相伴,鲜花簇拥。<div>李宜男女士在雕塑群前留影。</div> 喷泉四角,各有5座树丛雕塑,四壁为浮雕,中央是托盘群雕。 水流从池心涌出,顺着四角“骸骨巨人”托举的碗沿瀑布般泻下。<div>维格兰认为,生命从源头奔涌,最终仍被死亡承接。<div>张玉民、李景华伉俪在生命之泉雕塑群前合影。</div></div> 中央托盘群雕由六人托起,象征人生不同阶段的承托关系,通过肢体语言展现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div>徐建蓉女士在生命之泉雕塑群前留影。</div> 喷泉底座的黑白花岗岩铺装设计成迷宫图案,隐喻人生路径的错综复杂与不确定性。<div>李娅娣等八位团友在生命之泉雕塑群前合影。</div> 同时,雕塑群整体以“生命之树”为象征,暗合万物生长、死亡循环的自然法则,体现北欧文化中对生命轮回的独特理解。<div>李素岚女士在生命之泉雕塑群前留影。</div> 生命之泉雕塑群引发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深思,这样的艺术作品让每一个驻足的游客都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珍贵。<div>龚学敏、戴廓伉俪在生命之泉雕塑群前合影。</div> 公园居中位置圆形平台中心赫然耸立着“生命之柱”,无论在艺术技巧上,或是思想内容上,都算得上园中具有代表性的杰作。 <div><div>生命之柱是维格兰花费 14 年心血雕成的,维格兰称之为“幻影世界”。</div><div>石柱高达 17 米,重270吨,周围上下镌刻了 121 个裸体男女浮雕。<br>人们面对生命的终结,有的沉迷,有的警醒,有的挣扎,有的绝望,组成了一个陡峭上升的旋律,令人惊叹不止。</div><div>王惠玲女士在生命之柱雕塑群前留影。</div><div><br></div></div> 这座宏伟的雕塑生动地展现了人们为了追求天堂而展开的种种努力与纷繁复杂的人生百态。<div>李娅娣等四位团友在生命之柱雕塑群前留影。</div> 与常见纪念碑不同,该雕塑未使用任何拼接技术。<div>直径3.5米的完整石材需要雕刻师在垂直维度进行三维空间处理,立柱顶部的婴儿群雕距地面17米,需借助特殊吊装设备才能完成细节刻画。</div><div>李一民先生在生命之柱雕塑群前留影。</div> 《生命之环》由四个成年人和三个儿童连成空心连环,强调了人类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生命之环象征着人生圆满循环的过程,展现人类世代繁衍生存的轨迹。<div>刘卫女士在生命之环雕塑群前留影。</div> 生命之环蕴含着人生的希望和再生的理念。<div>李景华、张玉民伉俪在生命之环雕塑群前留影。</div> 程克坚先生举着超长自拍杆拍摄生命之环雕塑群。 维格兰在这组雕像群中,穿插了一个新的主题思想——父亲与孩子们在一起。 这是一座名为“父亲”的青铜雕塑,父亲张开双臂,仿佛在保护着自己的孩子;他的眼神中充满深沉的爱意,让人感受到父爱的伟大与无私。<div>郭光华女士在父亲雕塑群前留影。</div> 这座雕塑是“Acrobats”(杂技演员),展现了两个裸体人物呈现出类似杂技的互动姿态,是维格兰雕塑公园中表现人体动态与互动关系的特色作品之一,体现了雕塑家对人体形态和运动张力的精妙把握。<div>李宜男女士在雕塑前留影。</div> 除四个主题雕塑群,维格兰公园内还有一些独立的雕塑。<div>刘卫女士手扶基座上的这个雕塑,颇似中国古代观测天象的浑天仪,底座雕刻有十二星座浮雕。<br>这座雕塑设计融合了天文元素与雕塑艺术,底座的十二星座浮雕增添了神秘的占星文化色彩,与公园以“生命历程”为主题的整体艺术氛围相呼应,成为展现人类对宇宙和生命探索的独特艺术表达。</div> “愤怒的小男孩”让人过目难忘:他攥紧拳头跺脚尖叫,像极了那个被抢走玩具的童年瞬间。 这座雕塑的名字叫“伸展双臂的男人”属于青铜材质。<div>雕塑展现了一个男性裸体形象,双臂大幅度伸展,姿态充满力量感,体现了维格兰对人体形态和生命力量的独特诠释,是维格兰雕塑公园中表现人类生命状态与精神力量的代表性作品之一。</div><div>浏览了这座维格兰大师耗费20年心血打造的“人生剧场”,观者感到无比震撼;人们或许会回顾并思索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会加倍的珍惜生命和我们生活的世界。</div> 奥斯陆市政厅 奥斯陆市政厅是挪威首都奥斯陆政府驻地和政治中心,位于阿克尔码头对面。<div>市政厅建筑呈凹字形布局,砖红色外观采用扁平塔设计,被称为“双塔红砖”。</div> 市政厅前有一个很大的喷泉,顺着两边的台阶可以走入市政厅大厦。<div>挪威多位艺术家参加了奥斯陆市政厅装饰工作,从1931年至1950年才完成装饰,1950年为庆祝奥斯陆建城900周年正式竣工。<br>郭光华等四位团友在市政厅大厦其合影。<br><div><br></div></div> 市政厅广场连接着阿克尔码头及博物馆群,奥斯陆市政厅对外开放,游人和民众均可入内观光。<div>李娅娣女士在市政厅大厦前留影。</div> <div>旅行团步入市政厅中央大厅,室内华丽而典雅的装饰让人目不暇接。<br>市政厅内视野能及之处都镶嵌着由挪威现代艺术家亲手绘制的壁画,中央大厅墙上悬挂的巨型壁画由挪威著名艺术家佩尔·克罗格创作,内容围绕挪威的历史传承、社会发展与人文精神展开,它是奥斯陆市政厅中央大厅的核心壁画。<br>刘卫女士在市政厅内留影。<br><div><br></div></div> 这幅壁画从下到上,由阴暗脏乱的画风转换到明朗细致的刻画,反映了奥斯陆从最早的混沌,逐步进入文明进步的阶梯。<div>华学平、华学芳两姐妹在市政厅内留影。</div> 徐建蓉女士在市政厅楼道留影。<div>楼道左侧墙面的壁画色彩浓烈、人物群像丰富,展现了挪威的历史故事、社会生活与文化传承;右侧墙面采用几何纹样的镶嵌工艺,色彩以蓝、绿、金为主,富有装饰性;中间的大理石楼梯与建筑结构庄重典雅,结合了艺术设计与实用功能。<br></div> 这张在二楼拍摄的照片相对完整的展现了中央大厅的装饰格调。<div>墙面布满风格鲜明的壁画,二楼左侧壁画呈现渔民、工人等不同职业的劳作场景,一楼右侧壁画则刻画了城市生活、文化传承的画面,色彩浓烈、人物群像丰富,是挪威艺术家用视觉语言讲述国家故事的核心载体。<br>大厅采用大理石地面与墙面装饰,二楼走道有精致的栏杆与几何纹样的墙面设计,整体风格庄重且富有艺术感,体现了市政厅作为城市政治与文化地标的建筑美学。<br></div> 二层宴会厅是市政厅内规格最高的款待贵宾的正式场所。<div>宴会厅地面铺设的是来自挪威北部努尔兰的白色大理石,四面墙布使用了艳丽的大马士革锦缎。</div><div>宴会厅西面墙壁上悬挂着历代皇家成员的大幅肖像,从左到右依次为现任国王哈拉尔五世、王后宋雅、前国王奥拉夫五世,最右边的则是前国王哈康七世,宴会厅可谓浓缩了挪威王国的百年史。</div> 郭光华女士在市政厅留影。<div>她上方一幅大型织锦挂毯,色彩丰富,以蓝色为主调,描绘了具有宗教和历史意味的场景,人物形象多样,充满艺术感。</div><div>挂毯下方是雕刻精美的木质讲台,其上有双天鹅与皇冠的木雕装饰,天鹅是奥斯陆市政厅的标志性元素之一,也是奥斯陆的象征。<br>背景墙面设计独特,红色区域绘着维京箭头图案,整体空间庄重且富有艺术氛围。</div><div>这里也是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奖地之一,充满了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div> 奥斯陆市政厅市议会会议厅。<br>这里是市议员们开展市政决策、讨论城市发展议题的核心场所,也是市政厅中体现民主治理功能的重要空间。<div>会议厅内的议席为弧形木质桌椅组成。</div> 李娅娣女士坐在奥斯陆市政厅的市议会会议厅议员席留影。<br>房间内的木质议会席位、带有维京文化符号(箭头图案)的墙面设计,都体现了它的功能属性。 华学平女士在市政厅内留影,她身前地面上镶嵌的图案是奥斯陆城市天际线与奥斯陆峡湾的形象。<br>这个图案以大理石镶嵌工艺呈现,描绘了市政厅等建筑轮廓,下方的波浪形设计代表奥斯陆峡湾,上方的星星则增添了艺术感。<div>图案直观地展现了奥斯陆作为海滨城市的地理特征,也是市政厅内部艺术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城市与海洋的紧密联系。</div> 奥斯陆市政厅内的壁画以挪威的历史、文化、劳动生活与社会发展为核心内容,是挪威艺术家们集体创作的硕果。<br>这些壁画涵盖多个维度展现从维京时代到现代的发展历程,诸如农夫耕地、渔民出海、工人建设等场景,串联起挪威的社会进步轨迹。<br>郭光华、刘卫两位女士在奥斯陆市政厅内小坐。 这些壁画聚焦不同行业劳动者的日常劳作,体现挪威人的生产与生活风貌。<br>整体而言,这些壁画犹如一部“视觉化的挪威历史教科书”,将挪威的人文、历史与社会图景艺术化地呈现在墙面上。<div>李一民先生在市政厅内小恬。</div> 梁云芝女士在奥斯陆市政厅贵宾接待室门前留影。<div>木质护墙、华丽的水晶吊灯、艺术画作以及精致的家具布置,彰显这里是接待重要宾客、举办小型礼仪活动的场所,是市政厅内兼具功能性与艺术感的空间之一。<br></div> 宽阔的大厅一侧放置着一架钢琴。 参观结束,刘卫女士步出奥斯陆市政厅。<div>照片中能看到市政厅两扇大门呈现着镂空雕刻的图案,门楣上镌刻着以北欧神话为主题的浮雕。</div><div>这些雕刻工艺细腻精美,讲述着古老的传说。</div> 仅看外表,奥斯陆市政厅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朴实无华,而当你步入其中仔细参观后,一定会惊叹它‌衣褐怀宝的内涵。<div>华学平女士在距奥斯陆市政厅不远的一家饮品店前闲坐。</div> 奥斯陆皇宫 奥斯陆皇宫位于奥斯陆市中心高地,正对卡尔·约翰大街东端,是挪威君主处理国务的场所。 皇宫由瑞典-挪威联合王国国王卡尔十四世于1823年提议修建,丹麦建筑师汉斯·迪特列夫·弗朗西斯库斯·林斯托夫主持设计,1825年奠基,1848年竣工后用于奥斯卡一世登基典礼。<div>刘卫等8位女士在奥斯陆皇宫前合影。</div> 皇宫前竖立着挪威国王——卡尔·约翰十四世巨大的骑马雕像,他同时也是瑞典的国王,而且生于法国,在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当过元帅,是一个有奇特经历的人。 皇宫现在依然是国王和王后的居所,也是挪威君主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div>肖林女士在奥斯陆皇宫前留影。</div> 国王在此召开国务会议,举办国宴招待其他国家的领导人。<br>华学平女士在皇宫前留影。 皇宫占地3320平方米,包含173个房间,周围环绕330亩林地与皇家花园。<div>皇宫每日13:30举行卫兵换岗仪式,国庆日期间王室成员会在阳台向民众致意。</div><div>程克坚先生在皇宫前留影。</div> 奥斯陆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最为古老的都城,始建于1048年,1814年起成为挪威首都。<div>奥斯陆过去曾被称为“克里斯蒂安尼亚”,之后改为现名。</div><div>据说,“奥斯陆”含意为“上帝的山谷”,也有寓意“山麓平原”的说法。</div><div>照片为奥斯陆的旧城区一隅,这里有开阔的水域、停泊的游轮与各类船只,岸边还有人们休闲放松的场景,展现了北欧城市特有的海滨风情与生活气息。</div> 奥斯陆的丽笙蓝光广场酒店外景。 奥斯陆国家剧院建于1899年,是挪威最主要的戏剧剧院,也是挪威文化遗产建筑。<div>建筑风格融合了新文艺复兴与新古典主义元素,正门矗立着挪威著名剧作家易卜生和作家比昂松的雕像,彰显着挪威戏剧文学的深厚底蕴,长期以来是挪威戏剧艺术表演的核心场所,在挪威文化领域具有重要地位。</div> 奥斯陆歌剧院 奥斯陆歌剧院又被称为“奥斯陆大剧院",位于奥斯陆比约维卡海滨区,是斯诺赫塔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并指导施工的现代建筑杰作。<div>建设施工历时耗时5年(2003-2008年),当设计方案最终变成现实后,人们看到一座巨大的倾斜屋顶,顶上覆盖着35000块洁白无瑕的大理石板,彰显出其现代而前卫的风格。</div><div>整个剧院宛如一座巨大的冰雕,屹立在奥斯陆的海岸边,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存,为城市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未来气息。</div> 奥斯陆歌剧院基座占地面积超过38000平米,相当于4个国际标准足球场,是继14世纪建成的尼德罗斯大教堂后,挪威最大的文化建筑。<br><div>徐建蓉女士在歌剧院门前扶着演出预告牌留影,预告牌上演出预告如下:</div> 2025年8月24日-10月9日:《鲁斯兰卡》<br>2026年1月17日-2月8日:《螺丝在拧紧》<br>2026年5月15日-6月11日:《费加罗的婚礼》 歌剧院设计方案大胆运用方形几何在不同角度的斜切,不仅打破了方盒子所带来的冰冷封闭的体量感,更赋予了建筑丰富的几何变化,使得整体形态中斜面与棱角相映成趣。<div>华学芳女士在歌剧院前留影。</div> 设计师通过由小到大、由高到低的巧妙布局,形成了层次分明的体量关系,同时赋予了歌剧院良好的节奏感和序列感,使得整体形态更加和谐统一。<div>剧院内有三个舞台,1100多个房间。</div><div>刘卫女士在歌剧院蓝色玻璃墙旁留影。</div> 蓝色玻璃幕墙扮演着反射周围环境、装饰内外空间的重要角色,进一步增强了建筑与场地的融合感。<div>华学平女士在奥斯陆歌剧院留影。</div> 建筑师们通过建筑形体和自然景观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不仅创造了独特的视觉效果,更为使用者提供了与自然亲近的空间体验。<div>华学芳女士在歌剧院留影。</div> 从剧院外面看,最显著的特征是白色的斜坡状石制屋顶从奥斯陆峡湾中拔地而起,游客可以在屋顶上面漫步,饱览奥斯陆的市容美景。<div>李娅娣、郭光华、梁云芝三位女士悠闲地坐在歌剧院房顶上。</div> 歌剧院在2008年4月开业后,已经收到来自挪威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祝贺。 <div>奥斯陆歌剧院诠释的是权威和美丽,音乐和歌曲令其魅力四射,作为文化中心,来到新歌剧院也就宣告着您真正来到了挪威。</div><div>李宜男女士在歌剧院留影。</div> 团友们在游览过程中有人注意到建筑正面的太阳能电池板。<div>事实上,奥斯陆歌剧院在选择设计方案时就充分考虑了环保节能这一重要因素,它是挪威国内最大的、依靠太阳能供电满足能源需求的建筑。</div> 奥斯陆歌剧院是一座被所有人共享的建筑。<div>任何一位来到奥斯陆的人都会到此参观,爬上这座被英国卫报著名设计评论家乔纳森·格兰西称为“斯诺赫塔的大理石山”的建筑。</div><div>梁云芝、程克坚伉俪漫步走下歌剧院屋顶斜坡。</div> 奥斯陆歌剧院建成后已称为奥斯陆的地标建筑,是游人来到奥斯陆的必游打卡点。<div>戴廓女士以奥斯陆湾为背景留影。</div> 宁静的奥斯陆湾风光无限,濒临海湾的歌剧院犹如一块巨大的冰山与海水亲密相拥,建筑与自然和谐相融,这正是现代建筑师苦苦追求的意境。<div>王惠玲、李素岚两位室友在歌剧院前海滨合影。</div> 一艘大型邮轮在明媚的阳光下缓缓驶入奥斯陆湾,这意味着又有数千名游客光临奥斯陆。他(她)们在游览挪威这个神奇的国度的同时,为旅游目的地注入了新的活力。<div>梁云芝、程克坚伉俪在歌剧院前的奥斯陆湾合影留念。</div> 这段视频记录了旅行团在奥斯陆游览过程的片段。 编后语 <p class="ql-block">衷心感谢参加北欧旅行团的各位团友和所有耐心读完这集美篇的各位美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挪威位于欧洲大陆西北角,其国土形状很像南美洲的智利,狭窄的长条形国土就像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包上的一层屏障,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从北向南纵贯挪威全境,导致挪威地貌以高原和山地为主,高原和山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以上。</p><p class="ql-block">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作为欧洲为数不多的大型山脉,最高峰加尔赫峰海拔2468米,这个高度在亚热带或热带根本不值一提,但由于纬度较高,以及暖流降雨的影响,形成了布满山脊的雪山冰川。</p><p class="ql-block">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犹如一扇屏风竖立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为瑞典和芬兰挡住了来自北极的寒风,也挡住了大西洋的暖流。</p><p class="ql-block">远古时期的冰川将挪威绝大部分海岸侵蚀得支离破碎,却形成了具有独特景观的多条峡湾。由峡湾、瀑布、雪原和冰川构成的绮丽风光吸引着众多外国游客前来挪威游览观光。</p><p class="ql-block">挪威旅游业收入约占GDP总额的5.0%,从事旅游业服务业人数占挪威非油气就业总数的7.1%;平均每年接待各国游客750多万人次,这个数字超过了挪威总人口数(2024年挪威全国人数为557.0万人)。</p><p class="ql-block">去挪威旅游的观光客,游览自然景观是首选,当然还有奥斯陆歌剧院、市政厅等人文景观和‌观景火车等特殊体验。</p><p class="ql-block">纳入这集美篇中的160多张照片和三个小视频,估计达不到团友们拍摄素材的1%,无法与团友们在挪威观赏到、记录在心里的美好瞬间做比较,但终归是按游览顺序梳理过的精选镜头,并用我拙劣的文字进行陈述。</p><p class="ql-block">无论如何,希望团友们喜欢这集美篇,也期待所有阅读过这集美篇的美友指出存在的错误和不足,不吝赐教。</p><p class="ql-block">再次向提供素材的各位团友致以真诚的感谢!</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1日写于昆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