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八十年时光流转,硝烟早已散尽,但那段世界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抗击法西斯的峥嵘岁月,始终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精神坐标。</p>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6日,北京怡苑文化艺术促进会携手北京金台艺术馆,以“以史为鉴,和平永续;团结同进,共筑未来”为主题,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化艺术交流展,以艺术为桥、以史料为证,唤醒社会记忆,传承和平薪火。</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凝固历史的群雕—著名艺术家袁熙坤以“西班牙国际纵队和中国志愿者”史实为魂创作的“西班牙国际纵队战士”群雕,让百余名中国勇士在民族危亡之际仍铁肩担道义驰援异国反法西斯战场的壮举,化作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p><p class="ql-block">这里,有“战火中的情谊一一汇聚了援华国际友人雕塑”,深情讲述着世界人民并肩作战的深厚情谊。</p><p class="ql-block">辅以“西班牙国际纵队和中国志愿者”科研成果的历史文献图片,与群雕形成有机结合,延伸解读了我们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所做出的历史贡献。</p><p class="ql-block">这一幅幅珍贵的画面,这一座座栩如生的人物雕像,都是对世界人民“团结御侮”的生动诠释。</p> <p class="ql-block">从雕塑的力量到文献的温度,再到后续即将奏响的主题音乐,艺术馆希望以多元艺术的形式,让观众触摸历史的厚重一一铭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保卫世界和平作出的英勇贡献;感念世界各国人民共抗法西斯伟大壮举,迎来人类社会和平共生发展的新成就。</p><p class="ql-block">八十年后的今天,和平不再是遥远的祈愿,却需要我们共同守护。愿此次展览,能让每一位观者在回望中汲取力量,在传承中坚定信念,以团结之名守护和平,以奋进之姿共筑和谐、包容和可持续的未来世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袁熙坤院士签赠胡山纪念封(25.9.6)</span></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6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著名艺术家袁熙坤创作的《西班牙国际纵队战士》群雕在北京金台艺术馆揭幕。为此,特制作纪念封一枚。</p><p class="ql-block">《西班牙国际纵队战士》群雕</p><p class="ql-block">作者: 袁熙坤</p><p class="ql-block">纪念封、戳设计: 马小玲、罗肖</p><p class="ql-block">印量: 1000</p> <p class="ql-block">北京金台艺术院馆长<span style="font-size:18px;">袁熙坤院士与胡山手持签赠</span>《西班牙国际纵队战士》群雕揭幕式纪念封(本枚编号: N° 000758)留念。</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国际纵队战士》群雕揭幕式纪念封嘉宾签名(右起): 熊光楷、刘雅玲、罗肖、王宁、袁熙坤、马小玲、赵少华、李辉、蒋效愚。</p> <p class="ql-block">晋察冀日报研究会陈华会长与她的朋友们同袁熙坤馆长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这是西班牙内战期间最有名的一张图片之一。照片上女孩叫玛丽娜•吉内斯塔,当时17岁,她站在巴塞罗那科隆酒店的屋顶上(那里是加泰罗尼亚联合社会党的总部),俯瞰加泰罗尼亚广场,脸上洋溢着微笑,袖子高高挽起,背着一支西班牙1916年造的毛瑟枪。这张照片向世人传递着明确而坚定的信息: 她随时愿意为理想献出生命。</p><p class="ql-block">不过,她之前并没有拿过枪,以后也没有,她的身份是一名翻译。</p><p class="ql-block">玛丽娜•吉内斯塔于1919年出生在法国图卢兹,她的父母都是裁缝,1910年前后从西班牙流亡到法国。玛丽娜从小就讲法语、加泰罗尼亚语和西班牙语。1931年西班牙共和国宣布成立后不久,在玛丽娜12岁时,全家搬回西班牙。1936年7月内战爆发后,玛丽娜来到了巴塞罗那。</p><p class="ql-block">西班牙内战时,玛丽娜为苏联真理报的记者科尔佐夫当翻译。这个科尔佐夫可是个牛人,海明威名著《丧钟为谁而鸣》里的苏联记者就是以他为原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玛丽娜抱着自己年轻时的照片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1939年巴塞罗那沦陷后,玛丽娜设法逃到了法国。法国被德国占领后,她与家人又辗转去了多米尼加。这张照片直到1995年才在西班牙官方通讯社埃菲社的档案中被重新发现。2003年,西班牙作家卡洛斯•封塞卡出版了以西班牙内战时期革命女青年为题材的小说《十三朵玫瑰》,封面使用了玛丽娜的照片。</p><p class="ql-block">直到2006年,玛丽娜才看到这张自己年轻时的照片。</p><p class="ql-block">她于2014年去世,离她的95岁生日还有三周。在西班牙内战爆发80年后,巴萨罗那的街头到处可见她青春的面庞。</p> <p class="ql-block">回首西班牙内战,是为了铭记一段跨越国界的勇气,颂扬一种为崇高理想而战的伟大精神。我们纪念那些在西班牙辽阔的天空下,为反抗法西斯暴政而英勇战斗的国际纵队的英雄们。</p> <p class="ql-block">八十多年前,当西班牙民主的摇篮被法西斯叛军的炮火所撼动,当黑暗与压迫试图吞噬光明与自由,一个伟大的回应从世界各地响起。成千上万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诗人与工程师,他们来自欧洲的工厂、美洲的田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p> <p class="ql-block">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拥有不同的信仰,却怀揣着同一个坚定的信念:法西斯主义必须被阻止,人类的尊严必须被捍卫!</p><p class="ql-block">他们毅然告别安宁的生活,告别亲人爱侣,跨越万水千山,以志愿者的身份,汇聚在“国际纵队”这面光辉的旗帜之下。</p> <p class="ql-block">在马德里寒冷的冬夜里,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不许通过”的钢铁长城;在瓜达拉哈拉的硝烟中,他们用无畏的冲锋击碎了不可一世的侵略者;在埃布罗河悲壮的战役里,他们用最后的勇气书写了国际主义最壮丽的诗篇。雅拉玛河谷的枪声,布鲁内特的焦土,都深深烙印着他们为自由而战的足迹与牺牲。他们深知,手中的钢枪捍卫的不仅是西班牙的土地,更是全人类的未来与良知。</p> <p class="ql-block">他们中的许多人,永远长眠在了伊比利亚的青山翠谷之中。</p><p class="ql-block">他们没有看到胜利的曙光,点燃的火炬却照亮了后来者前行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他们的精神——那种超越民族与国界的团结,那种为正义不惜牺牲一切的勇气,是人类历史中最宝贵的财富。他们是理想主义者,是用行动定义信仰的真正英雄。</p> <p class="ql-block">今天,战争的硝烟虽已远去,但法西斯主义的幽灵并未彻底消亡,它以新的形式潜伏在世界各地,威胁着和平与公正。</p> <p class="ql-block">纪念国际纵队,不仅仅是为了回顾历史,更是为了汲取力量。他们的精神呼唤着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要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不公、压迫与战争,要为了一个更加和平、民主、平等的世界而持续奋斗。</p> <p class="ql-block">英雄们的名字或许已随风飘散,但他们的功绩与世长存。他们的精神,如同他们曾誓死守卫的西班牙大地上的橄榄树,四季常青,万古长青。</p><p class="ql-block">光辉与荣誉归于国际纵队!</p><p class="ql-block">反法西斯英雄们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20 世纪 30 年代的西班牙内战,是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由于德、意法西斯的武装干涉,西班牙民选政府抗击反动军事政变的内战变成了西班牙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p><p class="ql-block">在共产国际的号召下,来自全世界 54个国家的4万多名志愿者奔赴西班牙组成国际纵队,与西班牙人民并肩奋战。</p><p class="ql-block">在近三年的残酷战斗中,国际纵队表现出非凡的献身精神和战斗意志。一万余国际主义战士为保卫民主西班牙英勇献身。</p> <p class="ql-block">一批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从世界各地奔赴西班牙,分散加入国际纵队各部队及共和国军队中,承担着各种工作。这些中国战士不畏生死,吃苦耐劳,赢得了各国战友们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内战后期,一部分中国志愿者随国际纵队撤退至法国边境,被拘禁九个月。他们在集中营中坚持战斗,与各国战友一起秘密创办报刊杂志、组织纪念活动,积极设法营救其他战友,与看押者进行反饥饿、反虐待、反迫害的斗争。</p><p class="ql-block">后经多方营救,只有8名中国志愿者胜利归国,投身于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前,中国勇士和西班牙人民一道,为了阻止法西斯列强的扩张、保卫西班牙的民主成果而战。他们用鲜血浇灌出的花朵,必将在21世纪的阳光下艳丽绽放,推进中西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继续发展。</p> <p class="ql-block">共和国军队投入了保卫共和国的战斗。图为驻守在马德里的第五团部分战士。</p> <p class="ql-block">马德里大街上悬挂的标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不准(法西斯)通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工人武装起来参加部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马德里是法西斯的坟墓!</span></p> <p class="ql-block">马德里、巴塞罗那等地民众拿起各种武器反击法西斯叛乱。</p> <p class="ql-block">许多地方的妇女也拿起了武器,自动组成义勇军,保卫共和国。</p> <p class="ql-block">法国著名作家马尔罗曾亲自率领一队他募捐来的飞机参战。图为马尔罗在国际反法西斯作家大会上(1937)。</p> <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右)积极声援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美国著名外科医生巴尔斯基也率先在西班牙前线创建了流动手术室。这是他们和居里夫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937年4月26日,德国空军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城市被夷为平地。德军的暴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著名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义愤填膺,愤而创作了这幅被载入史册的伟大作品《格尔尼卡》。</p> <p class="ql-block">1936 年 10月 14日,国际纵队在阿尔巴塞特正式成立。1936-1938年,来自 54个国家4万多名国际志愿者先后加入了国际纵队。国际纵队战士们宣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自愿来到这里,为了拯救西班牙和全世界的自由,如果需要,我将献出最后一滴血!</span></p> <p class="ql-block">在阿尔巴塞特集结待命的国际志愿者。</p> <p class="ql-block">满载国际志愿者的船只启航驶向西班牙。</p> <p class="ql-block">国际纵队各旅、各支队纷纷以杰出军事家的名字为自己的部队命名,例如台尔曼支队、加里波第旅、林肯支队、夏伯阳支队、季米特洛夫支队等。图为第十五纵队季米特洛夫支队在阵地上。</p> <p class="ql-block">国际纵队的军旗、徽章、军帽、大衣、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国际纵队第11至15纵队全部参加了中线大反攻战役,并取得了胜利。图为西班牙共产党主席伊巴露丽(中)在布鲁内特战役祝捷大会上检阅部队。</p> <p class="ql-block">1936年 10月底,叛军在德意空军支持下突破马德里防线,闻名于世的马德里保卫战就此展开。这场战役从 1936年 11月至 1937年5月,持续了7个月之久。图为刚刚组建的国际纵队第 11旅即将开赴马德里保卫战前线。</p> <p class="ql-block">国际纵队在瓜达拉哈拉战役缴获的坦克。</p> <p class="ql-block">参加布鲁内特战役的国际纵队装甲部队。</p> <p class="ql-block">第15 纵队林肯支队的五位战士。左起: 前排美国黑人、日本人;后排墨西哥人、菲律宾人、古巴人。</p> <p class="ql-block">国际纵队在战壕里制作宣传品。</p> <p class="ql-block">国际纵队战士在战壕中演奏。</p> <p class="ql-block">国际纵队的“马上快报”。</p> <p class="ql-block">正在运往国际纵队炮兵纵队的重炮。</p> <p class="ql-block">法西斯军队将西班牙老弱、妇女、儿童成群驱赶到户外,作为他们巷战的肉盾,以抵抗国际纵队的进攻。图为在布鲁内特战役中被国际纵队救出的部分妇女儿童。</p> <p class="ql-block">国际纵队在战地抢救西班牙妇女儿童。</p> <p class="ql-block">为牺牲的国际纵队将士举行葬礼。</p> <p class="ql-block">1937年9月18日的《救国时报》以《英勇的中国船员帮助西班牙政府海上运输》为题刊登了中国船员瀛舟来自西班牙的信。信中介绍,有100多位中国船员冒着生命危险在为西班牙共和国政府运送物资。</p> <p class="ql-block">以中国国民党将领杨虎城将军为首的中国赴西班牙参观团于1937年 10月访问西班牙,11月7日,法国出版的《救国时报》报道了参观团的活动,并刊载杨虎城将军的署名文章《西班牙人民战线的阶段》。</p> <p class="ql-block">中国著名作家巴金编译出版的系列丛书《西班牙的曙光》《西班牙的苦难》《西班牙的血》。</p> <p class="ql-block">发生在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斗争得到了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支持。图为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所在地延安街道上悬挂的横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向英勇的西班牙人民致敬!</span></p> <p class="ql-block">时任中华苏维埃主席的毛泽东于1937年5月15日写给西班牙人民和武装同志们的亲笔信,刊载在当年6月17日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海外刊物《救国时报》上。</p> <p class="ql-block">1937 年7月 12 日,延安《解放周刊》封面刊载的西班牙内战地图。</p> <p class="ql-block">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周恩来,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向国际纵队中国战团赠送的锦旗,上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西人民联合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打倒人类公敌——法西斯蒂!</span></p><p class="ql-block">此旗通过中国海员辗转送抵西班牙战场。</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设立在法国的刊物《救国时报》赠送给国际纵队中国战团的锦旗。上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人类是兄弟姐妹,全世界是我们的家乡。</span></p> <p class="ql-block">林济时(谢唯进)于1937年参加中线大反攻,之后随部队开往东线阿拉贡前线。图为林济时(谢唯进,左)与国际纵队第11旅反坦克炮队战友在中线布鲁内特前线。</p> <p class="ql-block">国际纵队反坦克炮队所使用的反坦克炮,是苏联三十年代最新武器。前排左起第一人: 林济时(谢唯进)。</p> <p class="ql-block">前线阵地炮兵掩体前的早餐。身穿军大衣的为林济时(谢唯进)。</p> <p class="ql-block">林济时(谢唯进,左一)在前线指挥所观察敌情。</p> <p class="ql-block">林济时(左二)等人在前线研究作战。</p> <p class="ql-block">在金托战役中腿部负重伤的林济时(谢唯进)在国际纵队医院接受来自捷克的弗里德里克·基什医生(纪瑞德医生)的手术救治,并得以痊愈。</p> <p class="ql-block">国际红色救济会是共产国际建立的慈善组织,旨在救援身陷牢狱的革命同志和烈士亲属。在许多国家设有分会。这是西班牙红色救济会发予林济时的会员证。</p> <p class="ql-block">林济时(谢唯进)在住院养伤期间参与创办了战争孤儿抚育院,截止1938年底,已收容儿童100余人。孤儿院的教育、生活井然有序,图为孤儿院的孩子们在上课。</p> <p class="ql-block">1938年 12月,一个11岁的西班牙孤儿代表孩子们送给林济时(谢唯进)一本国际纵队歌曲集。他在扉页上留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送给我们的中国同志,在我们正忍受着战争苦难的时候。</span></p> <p class="ql-block">国际纵队官兵用自己微薄的津贴,在国际纵队医院及疗养院附近建立起了多所孤儿抚育院。</p><p class="ql-block">图为国际纵队伤员拜访孤儿抚育院,中左拄拐杖者为林济时(谢唯进)。</p> <p class="ql-block">林济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左四</span>)与西班牙飞行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毕道文 </p><p class="ql-block">印尼华侨,毕业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院,在荷兰加入共产国际荷兰支部。1937年9月10日参加国际纵队,被派往国际纵队Mahora康复中心当医生。1938年,转入高炮部队从事医疗治服务,直至国际纵队撤退。1939年被关押入法国St.Cyprien集中营,后转入Gurs集中营。</p><p class="ql-block">毕道文 1940年回到中国,投身中国反法西斯事业,成为当时倍受中国抗日军民尊敬和爱戴的“西班牙医生”中的一员。</p> <p class="ql-block">1937年,毕道文医生与保加利亚战友(左)及来自于奥地利的lgnace Bauer医生在 Mahora国际纵队康复中心。</p> <p class="ql-block">1937年 12月5日国际纵队 Mahora 康复中心工作人员名单,上有毕道文名字。</p> <p class="ql-block">1938 年国际纵队 Denia 医院的医生名单,上面有毕道文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1939年,法国 St.Cyprien集中营波兰战团所出的刊物上登载了毕道文题为《中国独立奋斗史》讲演的消息。</p> <p class="ql-block">张 纪 </p><p class="ql-block">中国赴美留学生,毕业于明尼苏达大学矿业工程系,美国共产党党员,曾任“工人联盟”执行委员。1937年 4月 14 日,他翻越比利牛斯山抵达西班牙国际纵队总部,被编入第 15 旅运输队。1938年7月,因病离开西班牙回到香港,参加了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工作。毛泽东的《论新阶段》等文章就是由他翻译成英文印制成册发往欧美的。</p> <p class="ql-block">一家中国报纸刊载了关于张纪参加国际纵队故事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1938 年春夏之交,张纪到穆尔西亚附近的奥里韦拉养病,与在那里结识的美国战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1938年1月的塔拉戈纳军官学校毕业生推荐晋升的名单,其中有张纪的名字,被晋升为少尉。</p> <p class="ql-block">由西班牙共产党颁发给张纪的党证。</p> <p class="ql-block">陈文饶 </p><p class="ql-block">广东台山人,旅美华侨。1933年加入美国共产党,曾担任“反帝联盟”的财务秘书。1937年6月30日,他翻越比利牛斯山抵达西班牙,次日即到国际纵队总部阿尔巴塞特报到,被编入第 15 旅 24 支队。在内尔奇特战斗中负伤,伤愈后再次投入战斗。1938年4月3日,陈文饶战死于保卫巴塞罗那的甘德萨战斗,牺牲时年仅 24 岁。</p> <p class="ql-block">1937年9月7日,陈文饶在贝尔奇特作战受伤住进地中海岸边的贝尼卡西姆医院。图为与他同病房的美国战友为他在病房外拍下了这幅照片。</p> <p class="ql-block">1937年 11月4日,美国《先锋报》刊载了陈文饶的文章,文章介绍了他参加西班牙战争以及在攻克贝尔奇特城战斗中受伤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陈文饶参加的贝尔奇特战斗异常惨烈,敌人投降后城市已化为废墟。1937年9月5日,陈文饶不幸中弹负伤。陈文饶的战友在事后回忆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们没有死光,实在是奇迹!</span></p><p class="ql-block">图为陈文饶所在部队的伤亡统计,上面有他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陈文饶第一次负伤伤愈后写给林济时(谢唯进)的明信片,表示准备重返战场。</p> <p class="ql-block">陈文饶发表在《先锋报》上的《西班牙前线两位中国战士的来信》。</p> <p class="ql-block">中国志愿者们在住院疗伤期间,由林济时(谢唯进)等提出了组织国际纵队“中国战团”的倡议。图为陈文饶就此事给林济时(谢唯进)的回信。</p> <p class="ql-block">刘景田和张瑞书</p><p class="ql-block">他们都来自中国的山东省,一战时作为华工赴法。自西班牙参战前在法国雷诺汽车工厂做工,两人均为法国共产党党员。</p><p class="ql-block">他们人一起于 1936 年 11月加入国际纵队,在第 14旅救护队担任担架员,辗转战斗在西班牙中线和东线战场上。</p><p class="ql-block">西班牙内战结束后,他们历尽艰辛回到中国,1939年11月底到达延安,投身于祖国反法西斯斗争。</p> <p class="ql-block">1937年4月5日,《救国时报》刊载了刘张二人写给法国友人的信,介绍了他们在战场上的亲历。</p> <p class="ql-block">刘景田和张瑞书在枪林弹雨下表现的勇气赢得了战士们的尊重。马德里出版的《Estampa》杂志中写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从打第一仗开始,他们就表现英勇杰出,成为每一个人的典范。</span></p> <p class="ql-block">1937年2月 27 日《联队》杂志第 14 旅刊文,称张瑞书和刘景田为“国际纵队的传奇人物”。文中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两个人一个姓刘,一个姓张。国际纵队的步兵殮擺长、炮兵或机关枪手,或许不知道他们的姓名,但是都很尊敬地称呼他们为中国同志。</span></p> <p class="ql-block">谢唯进 </p><p class="ql-block">中国四川省璧山人,中共党员,化名林济时。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后在德国就读于哥廷根大学。1933年,为了躲避纳粹追捕逃亡瑞士。西班牙内战爆发后,于1937年4月加入国际纵队,被编入第 11旅第4支队做机枪射手;在东线大反攻中负重伤,伤愈后于 1938年4月转入炮兵分队任政委。1939年2月被关押入法国的st.Argeles集中营,后转到 Gurs 集中营。1939 年底获释,于1940年3月从法国马赛登船返回中国,投身于祖国的反法西斯斗争。</p> <p class="ql-block">张瑞书在为刘景田翻译西班牙文和法文报刊上关于中国抗战情况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刘景田、张瑞书二人写给林济时(谢唯进)的明信片。</p> <p class="ql-block">1937 年,刘景田(左)与林济时(谢唯进)在西班牙布鲁内特前线。</p> <p class="ql-block">这张 1937年刘景田在战场上抢救伤兵的照片,被刊登在国际纵队一周年的画册和报纸上。甚至在19年后,还曾出现在东德的报纸上。</p> <p class="ql-block">1937年9月 25 日被作为封面刊载在马德里出版的《Estampa》杂志上的张瑞书照片。</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于 1934年送给谢唯进的照相机。在西班牙内战中,谢唯进用这部相机拍下了很多宝贵的照片,其中部分照片展示在这次展览中。</p> <p class="ql-block">1938 年西班牙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给林济时(谢唯进)的党证和国际纵队军人证。</p> <p class="ql-block">金托战役伤亡名单中有林济时之名。</p> <p class="ql-block">1938年11月10 日西班牙国防部和国际纵队联合签署的证明文件,注明1937年4月4日林济时(谢唯进)到西参加国际纵队。</p> <p class="ql-block">刘华封</p><p class="ql-block">中国山东籍旅法华侨。1936年 10月,刘华封从法国里昂到达西班牙,被编入国际纵队第 14旅。参战受伤后转任护士。在国际纵队撤出后去向不明。</p> <p class="ql-block">刘华封与军医院同事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938年春,刘华封(中)、林济时(谢唯进,左一)和张纪(左三)在穆尔西亚西番莲医院相聚,并与《救国时报》送给中国志愿者的锦旗合影。</p> <p class="ql-block">阎家治</p><p class="ql-block">中国蒙古族,1916年作为劳工赴法。1936年10月27日从巴黎到达西班牙加入国际纵队,被编入第11旅骑丘队。同年 11月6日,参加马德里保卫战并且负伤,伤愈后立即投入战斗。在马德里北方的埃尔帕多再次负伤,伤愈后于 1937年8月调到第 14旅马奥拉医院工作,并于1938年下半年调到十四旅的比克医院。后在国际纵队撤退时下落不明。</p> <p class="ql-block">记录了阎家治加入国际纵队第11旅骑兵队的档案。</p> <p class="ql-block">1937年4月,阎家治(左三)到国际纵队总部阿尔巴塞特医疗部门工作。同年10 月被调到第14 纵队马奥拉国际纵队医院。</p> <p class="ql-block">1937年,阎家治(左)在国际纵队巴雄娜丽亚医院探访林济时(谢唯进,右),并在医院门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李丰宁</p><p class="ql-block">1934年在法国里昂当电器工人。1936年11月11日,李丰宁抵达国际纵队总部阿尔巴塞特,被编入第13旅,曾在科尔多瓦、马拉加作战。1936年12月在特鲁埃尔作战中负伤,被送入附近的比利亚尔瓦巴哈(Villalba Baja)就医,后又因病转入哈拉新镇国际纵队医院,病愈后留在该医院做了护士。</p><p class="ql-block">1939 年2月被关押进法国 st.Cyprian 集中营,同年转入 Gurs集中营。1939年10月 27日,在中国外交部帮助下由马赛登船返回中国,投身祖国反法西斯斗争。</p> <p class="ql-block">李丰宁(后右一)在法国 Gurs 集中营与中国战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李丰宁在哈拉新镇国际纵队医院的工作人员档案卡。</p> <p class="ql-block">第十三旅 1936年 12月 23 日的伤亡统计单,上面有李丰宁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杨春荣</p><p class="ql-block">中国浙江青田籍旅法华侨。1938年3月14日,46岁的楊春荣从法国抵达西班牙,是最后一位到西班牙参战的中国人。同年3月31日加入国际纵队,被编入第14旅第4支队第一分队当步兵,立刻投入到埃布罗河战役中,并曾在蒂拿尼斯、托尔托萨和安波斯塔作战。</p><p class="ql-block">9月19日因头、肋骨和肺部多处受伤,被送往比克医院就医。1939年2月被关押入法国的 St, Argeles 集中营,后转入Gurs集中营。1939年 10月 27日,在中国外交部的帮助下由法国马赛搭船返回中国,投身于祖国的反法西斯斗争。</p> <p class="ql-block">1938年3月31日,杨春荣在阿尔巴赛特国际纵队总部报到,同年4月8日前往设在哈拉新镇的第十四旅训练学校受训十日。结训后立即投入了埃布罗河战役。</p> <p class="ql-block">杨春荣在第十四旅的档案卡。</p> <p class="ql-block">张长官</p><p class="ql-block">原籍中国河北省,战争爆发前居住在巴塞罗那,是西班牙本地华侨。1937年9月在瓦伦西亚附近的圣克鲁斯加入共和军队,被编入第 20 营,曾参加莱万特、塞格雷和埃布罗河三场战役。</p><p class="ql-block">1939 年被关押入法国 Angers 集中营,后迁到 Gurs 集中营。1939 年 10月27日,在中国外交部帮助下由法国马赛登船返回中国,投身于祖国的反法西斯斗争。</p> <p class="ql-block">1938年12月,张长官填写的个人资料,现收藏于国际纵队档案库。</p> <p class="ql-block">法国 Gurs 集中营。林济时(谢唯进,前右二)、张长官(前左一)、李封宁(前左三)在雕塑小组作品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张树生</p><p class="ql-block">中国浙江青田籍西班牙华侨,无党派人士。西班牙内战爆发后参加西班牙共和军队,编入第 50师 195 旅。1938年春在战场上被俘,逃脱后进入坦克学校,毕业时恰遭遇到共和国遣散所有外国志愿者。</p><p class="ql-block">1938年年底被送往西班牙的阿尔西拉遣散营,1939年2月被转押入法国Angers集中营,4月转入Gurs集中营。</p><p class="ql-block">受林济时(谢唯进)等中国志愿者的影响,他毅然决定回中国参加抗战,于1939年10月 27日在中国外交部的帮助下在马赛登上回国的客轮,投身于祖国的反法西斯斗争。</p> <p class="ql-block">张树生在法国 Gurs 集中营中担任了林济时(谢唯进)为主编的《中国新闻》刊物出刊委员,负责西班牙语翻译。这是他手绘的西班牙地图。</p> <p class="ql-block">张树生加入第 50 师 195 旅的登记表。</p> <p class="ql-block">陈阿根</p><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24岁上海人陈阿根从西班牙北方的海港希洪登陆,加入共和军队在阿斯图里亚斯省的矿工营。同年10月21日在米耶雷斯被俘,关进桑坦德监狱。</p><p class="ql-block">此后,他被多次移送,辗转于圣佩德罗前修道院、贝尔奇特、瓦伦西亚惩戒营、米兰达集中营,遭受监禁和强制服苦役。后经多方营救从米兰达集中营获释,此后下落不明。</p> <p class="ql-block">林济时为营救陈阿根而写给他的信。</p> <p class="ql-block">陈阿根为了感谢林济时(谢唯进)的营救,给他回复的明信片。</p> <p class="ql-block">陈阿根(前排左二)在圣佩德罗集中营。</p> <p class="ql-block">国际纵队本尼卡森医院坐落于地中海岸边,很多中国志愿者曾因伤病在这里住院治疗。</p> <p class="ql-block">在本尼卡森医院疗伤的国际纵队战士,前排左三为林济时(谢唯进,腿伤者)。</p> <p class="ql-block">林济时(谢唯进)在东线战役阿利坎特城战斗中负伤。在接受治疗时,手术医生弗里德里克·基什之弟、捷克作家埃尔文·基什到医院看望林济时。埃尔文·基什曾任德国主办的“中国通讯社”任驻上海记者。</p> <p class="ql-block">林济时(谢唯进)探望巴塞罗那国际纵队军医院的波兰战友,这位战友同志因患脑瘤失明,经过手术恢复了视力。后排立者左起第一人为林济时。</p> <p class="ql-block">林济时(谢唯进,中)在本尼卡森医院与南斯拉夫负伤战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林济时(右)与保加利亚战友(左)、奥地利战友(中)在本尼卡森医院。</p> <p class="ql-block">1938年2月26日,正在医院疗伤的林济时(谢唯进)代表国际纵队中国志愿者向西班牙共产党穆尔西亚省第二次代表大会致书面贺词。</p> <p class="ql-block">1937年 11月,住在巴雄娜丽亚医院里的林济时(谢唯进,右一)与其他国际纵队伤员一起筹备庆祝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二十周年活动。</p> <p class="ql-block">1939 年2月的法国 st.Areeles 集中营。集中营生活异常艰苦,被关押的人们每天都忍受着虐待、冻饿及肉体折磨。左起: 张长官、杨春荣、林济时、张树生。</p><p class="ql-block">中国志愿者始终在他们的囚房墙壁上悬挂着来自延安的那面锦旗。</p> <p class="ql-block">在法国 Gurs 集中营中举行党支部委员会会议,右一为林济时(谢唯进)。</p> <p class="ql-block">法国 Gurs 集中营。林济时(后排左五)、张长官(后排左四)、李丰宁(前排左二)、张树生(前排左四)和外国战友。</p> <p class="ql-block">在1939 年7月7日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两周年纪念日,由中国志愿者发起,Gurs集中营50 位多国志愿者秘密举行纪念会。图为林济时(谢唯进,手指地图者)在纪念会上向各国战友介绍中国抗战形势。</p> <p class="ql-block">中国志愿者张长官(左一)、林济时(谢唯进,左七)、李丰宁(左十二)、张树生(左十四)、杨春荣(左十七)与拉丁美洲战友在 Gurs 集中营。</p> <p class="ql-block">由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编印的《祖国抗日情报》第626期,刊登了有关西班牙国际纵队中国战团在 Gurs 集中营举行“七七事变”纪念的报道。</p> <p class="ql-block">1939年7月,西班牙青年团“林济时组”给国际纵队中国同志的信,对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表示坚决的支持和声援。</p> <p class="ql-block">1939 年4月 20日,被囚禁于 St.Argeles 和 St.Cyprian 集中营的国际纵队和西班牙共和军战士被迫迁往法国西南部边境壁垒森严的 Gurs 集中营。</p> <p class="ql-block">Gurs 集中营的中国战友在自己居住的木屋前。左起: 张树生、李丰宁、谢唯进、毕道文、张长官。</p> <p class="ql-block">林济时(谢唯进)在集中营中与张树生以及来自于北美、哥伦比亚、墨西哥、比利时、西班牙、巴拉丰和古巴等8个国家的战友共同创办了一份名为《中国新闻》(Noticias dechina)的刊物,用多种语言将中国抗击日本法西斯战场的情况通报给集中营各国的战友。《中国新闻》共 有9位编委。</p> <p class="ql-block">Gurs 集中营。林济时(谢唯进,左)与雕塑作品“纪念阵亡战士”的作者合影。</p> <p class="ql-block">1939年8月26 日西班牙战友绘赠给中国新四军英勇战斗员的画片。</p> <p class="ql-block">1939年7月18日,在西班牙内战爆发3周年之际中国战团写给集中营中西班牙同志的信,表达了对西班牙人民战胜法西斯的信心。</p> <p class="ql-block">1939年7月7日,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两周年,《中国新闻》第 9期为77 事变纪念 特刊。图为其刊载的“国际纵队中国组在集中营为纪念抗战二周年向中国政府、八路军等的致敬信”。</p> <p class="ql-block">国际纵队奥地利同志赠给中国战友的木刻画《在圣·希皮湮集中营里的第一天》。</p> <p class="ql-block">国际纵队德国战友送给中国小组他们在集中营创作的版画:《冲出牢笼》和《开赴战场》。</p> <p class="ql-block">国际纵队罗马尼亚战友赠给中国小组他们在集中营中创作的木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们一定还要斗争》</p> <p class="ql-block">国际纵队罗马尼亚战友赠给中国小组他们在集中营中创作的木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拔掉铁刺网》</p> <p class="ql-block">国际纵队法国战友在集中营中出的墙报。</p> <p class="ql-block">集中营里的一组外国战友为纪念巴黎公社而创作的雕塑作品。</p> <p class="ql-block">1939 年,谢唯进获释后,与奥地利共产党党员,罗马尼亚出生、毕业于瑞士大学医学系的安娜·卡佩娜·谢(1913-1991)结为夫妻。</p><p class="ql-block">1940年,卡佩娜受奥地利共产党委派随谢唯进回到中国,并转入中国共产党,夫妻二人共同投身于中国的反法西斯斗争。</p> <p class="ql-block">1940年4月,谢唯进夫妻携长子谢罕生在驶向中国的轮船上。</p> <p class="ql-block">1940年6月,谢唯进夫妇抵达重庆,在周恩来领导的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工作。图为谢唯进(后排左一)、安娜·卡佩娜·谢(前排左)在重庆与谢唯进家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谢唯进一行在途经新加坡时,接受了新加坡《总汇报》晚报记者的采访。在这篇采访报道中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世界爱好和平及主持正义人士,纷纷组织国际义勇军援助西共和国,参加民族凡五十余,我国侨胞亦有百余人。</span></p><p class="ql-block">但是,与谢唯进一样得以从战争和集中营中幸存下来并且返回祖国的中国志愿者只有8人!图为 1940 年4月 17日该报关于谢唯进一家归国的报道。</p> <p class="ql-block">1939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阶段,在“国际援华医药委员会”的组织下,二十多位主要由国际纵队中各国医务人员组成的国际援华医疗队分三批前往中国。</p> <p class="ql-block">在“保卫中国同盟”主席宋庆龄协助下,二十多位主要由国际纵队中各国医务人员组成的国际援华医疗队经由香港辗转抵达中国贵阳的图云关,加入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图为第二批医疗队队员正在前往“保卫中国同盟”总部。</p> <p class="ql-block">1936 年,加拿大著名的胸外科医生诺尔曼·白求恩在西班牙战场首创了流动输血车拯救了大批战士的生命。图为流动输血车和白求恩医疗小组的成员。</p> <p class="ql-block">1937年2月,白求恩医生和他的加拿大医疗小组用自己的救护车将300多位逃离马拉加战火的妇女儿童运送到了阿尔梅里亚。在69年以后,阿尔梅里亚 3000多位市民联名请愿,将这个城市里的一条道路更名为“加拿大人之路”。</p> <p class="ql-block">阿尔梅里亚的人民为白求恩大夫打造了这样一块铭牌,以表达永远的感激一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谨以此牌纪念加拿大公民诺尔曼·白求恩在1937年2月帮助马拉加人民逃离战争中做出的无私奉献。</span></p> <p class="ql-block">1938年3月31日、来自西班牙战场的白求恩医生率领他的医疗小组抵达中国延安。图为1938年9月白求恩医生在中国山西省五台县战地医院为伤员实施外科手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白求恩和中国士兵在抗日战场上</span></p><p class="ql-block">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在抢救伤员过程中受到感染以身殉职,终年 49 岁。</p><p class="ql-block">同年 12月 21日,毛泽东撰写《纪念白求恩》一文,代表全中国人民对这位伟大国际主义战士表达深深敬意。这篇文章至今仍被收录在中国学生的课本中。</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爱德华医生(前排右二)是印度援华医疗队的队长,他也来自西班牙战场。</p> <p class="ql-block">1939 年的延安。右二为印度援华医疗队队长爱德华医生,右三为时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毕道文医生(左五)在延安,(右一)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毕道文医生在为中国儿童诊治疾病。</p> <p class="ql-block">1939 年夏,国际援华医疗队第二批队员甘杨道医生、贝尔医生、杨固医生和富华德医生(从左到右)在驶往中国的海轮上。</p> <p class="ql-block">1939年5月20日,白乐夫医生(左二)、严斐德医生(左一)和纪瑞德医生作为援华医疗队第一批队员,押运着医疗救助物资从利物浦乘货轮在海上颠簸四周后抵达香港。在“保卫中国同盟”主席宋庆龄的安排下,从香港转船前往中国内地。</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医生”到访周恩来领导的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身穿深色西装者为周恩来。</p> <p class="ql-block">援华抗战的国际主义战士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杨固医生(左二)与甘理安医生(左三)图为在图云关后方医院为伤员做手术。</p> <p class="ql-block">甘扬道医生(前排中)在图云关后方医院作饮水消毒示范。</p> <p class="ql-block">1939年至 1940年,国际援华医疗队的三批队员先后抵达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驻地贵阳图云关。图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部驻址。</p> <p class="ql-block">1940 年,白乐夫医生在广西前线。</p> <p class="ql-block">顾泰尔医生在华北抗日前线。</p> <p class="ql-block">杨固医生与中国护士。</p> <p class="ql-block">图为即将奔赴抗日前线的傅拉都医生。</p> <p class="ql-block">戎格曼医生和他的中国同事。</p> <p class="ql-block">留在图云关的医生送别即将奔赴滇缅抗日前线的医疗队队员们。</p> <p class="ql-block">贝尔医生(左)在运送医疗器材途中。</p> <p class="ql-block">1941年春,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左六)访问贵阳图云关国际援华医疗队。</p> <p class="ql-block">何乐经医生与他在图云关的中国同事们。</p> <p class="ql-block">来自于西班牙战场,又一起来到中国抗日战场的甘理安医生(左)和夫人甘曼妮(右),在枪林弹雨中为抗日将士提供医疗救助服务。</p> <p class="ql-block">救护总队发给顾泰尔医生的工作证。</p> <p class="ql-block">傅拉都医生手写的援华医疗队队员名单。</p> <p class="ql-block">救护总队致电嘉奖肯德医生。</p> <p class="ql-block">杨固医生保存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章。纪念章的中心镌刻着完整的中国版图,向所有来自西班牙战场的医生们表达对中国人民在抗击日本法西斯、维护领土完整的斗争中所给予的无私帮助的致意,将以“西班牙医生”之名为全中国人民永远铭记。</p> <p class="ql-block">当代最伟大的自然主义作家海明威</p><p class="ql-block">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著名战地记者和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普利策奖(1953)和诺贝尔文学奖(1954)获得者。</p><p class="ql-block">西班牙内战期间,海明威作为《北美报业联盟》的记者四次前往西班牙,参加了马德里保卫战,做过战时共和国军情报员和军训教员,担任过西班牙美国友人组织“医疗部救护车队委员会”主席,曾捐款购买救护车支援国际纵队。他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创作了《有的和没有的》(1937)、剧本《第五纵队》(1950)和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等作品。</p> <p class="ql-block">海明威在西班牙前线。</p> <p class="ql-block">1937 年海明威在西班牙前线。</p> <p class="ql-block">海明威和中国军人在前线。</p> <p class="ql-block">海明威(前排右一)与妻子(前排左二)在中国广东省。</p> <p class="ql-block">世界纪录片之父一一伊文思 </p><p class="ql-block">西班牙内战期间,他与海明合作拍摄的《西班牙大地》,真实展示了这场全体人民参战的特殊战争震动了整个世界。</p><p class="ql-block">1938年,伊文思与《西班牙的土地》的摄影师一起来到中国。他们走遍中国各个抗日战场,拍摄出一部记述中国人民英勇悲壮抗日战争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1939年,《四万万人民》在美国及欧洲上映,引起巨大轰动。</p><p class="ql-block">从《四万万人民》(1938)到《愚公移山》(1975),再到《风的故事》(1988,获当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物奖),伊文思对中国的挚爱长达半个世纪,他把中国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伊文思夫妇。</p> <p class="ql-block">伊文思(右三)和中国军人在抗日战场。</p> <p class="ql-block">伊文思与海明威合作影片《西班牙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纪录片《四万万人民》的片首。</p> <p class="ql-block">战地传奇一一卡帕</p><p class="ql-block">罗伯特·卡帕(1913-1954),匈牙利商美籍摄影记者,二十世纪最伟大和最勇败的战地摄影家。被誉为“用生命和镜头诅咒战争、呼唤和平的人”。</p><p class="ql-block">1936年,卡怕参加了西班牙内战,拍摄了大量西班牙人民反抗法西斯的战斗场面。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共和国战士之死”这幅作品一经发表,立刻震动了当时的摄影界,成为了战争摄影的不朽之作和世界摄形史上的里程碑。 </p><p class="ql-block">1938年,卡帕来到中国,成为抗日战争中唯一获准在中国战区采访的盟军战地记者。卡帕8个多月的中国之行,留下了500多张珍贵照片,并将在上海、台儿庄等地拍摄的揭露日本侵略军罪行的新闻照片公诸于世。</p> <p class="ql-block">1938 年第 10 期美国《生活》杂志封面的《中国士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城上的士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国军人度过黄河奔赴抗日前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共和国战士之死》</p> <p class="ql-block">《为自由和理想而战·共和军战士宣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国际纵队战士出发了一一巴塞罗那》</p> <p class="ql-block">20 世纪最伟大的英语诗人一一奥登</p><p class="ql-block">威斯坦·休·奥登(1907-1973),二十世纪伟大的英语作家和诗人之一,先后获得过诗歌普利策奖等多项文坛巨奖。</p><p class="ql-block">1936年,奥登奔赴西班牙战场,在前线为共和军做救护车司机,并且因为创作了一部指写西班牙内战的作品《西班牙组诗》(1936-1937)而声名远播。奥登于1938年3月和4月两次来到中国,足迹布中国各主要战区。</p><p class="ql-block">1939年3月,以中国抗日成争为题材的《中国组诗)在英国出版,收录了奥登创作的27首十四行诗。两个月后,以《战地行记》为名在美国出版。2003年,以《中国战争日记》为名的法文译本出版。</p> <p class="ql-block">奥登《西班牙组诗》。</p> <p class="ql-block">奥登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前线。</p> <p class="ql-block">南美洲最伟大的诗人一一聂鲁达</p><p class="ql-block">巴轴罗·聂鲁达(1904-1973)智利作家,外交家,20世纪南美洲最伟大的作家和诗人。197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96 年以他小说改编的电影《邮差》获奥斯卡金像奖在西班牙内战中,时任智利驻马德里外交官的聂鲁达以笔为剑写下了大量讴歌英勇战斗的西班牙人民和国际纵队的诗饰,收录进诗集《西班牙在我心中》。</p><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他发起和组织“知识界反法西斯联塑”和“世界作家反法西斯大会”。1939年他租下WINNIPEG号轮船,从法国达拉第集中营营救出两千名西班牙反法西斯战士,远渡重洋到他的祖国智利避难。</p><p class="ql-block">聂鲁达曾经三次来到中国,创作过以中国为题材的许多诗作。他的作品有多种中文版本出版,深受中国人民喜爱,并对中国整整一代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聂鲁达长诗《西班牙在我心中》。</p> <p class="ql-block">智利总统巴切莱特出席巴勃罗·聂鲁达雕像揭幕仪式(2014年11月12日,北京)。</p> <p class="ql-block">旅美华人学者邹宁远、倪慧如经过多年的寻找,并参阅了世界各地档案馆的资料,只找到13 位中国志愿者的名字和他们残缺不全的活动轨迹。</p><p class="ql-block">他们的研究成果《橄榄桂冠的召唤》等书,分别以中文和西班牙文在中国台湾、中国大陆及西班牙出版。</p> <p class="ql-block">谢唯进生前将他在西班牙拍摄的照片和一批实物捐赠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根据这些史料出版了画册《中国勇士血洒西班牙一一国际纵队中国志愿军史料集》。</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医生甘扬道的妻弟张至善教授编写的《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国际纵队与中国》。</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报纸 ElPaís,LaVanguardia Avui,在2009年和 2013 年有关中国志愿者的报道。</p> <p class="ql-block">1996年 11月4日,在马德里体育馆召开的纪念国际纵队成立60周年大会,过万名西班牙民众自愿参加了大会。在受邀参加大会的 380 名国际纵队老战士入场时,参会者全体起立,震耳欲的掌声持续了数分钟之久。</p> <p class="ql-block">1996年 11月,受邀参加国际纵队成立六十周年纪念会的“西班牙医生”甘扬道夫妇和白乐夫的夫人、女儿在马德里相逢。</p> <p class="ql-block">老战士们重返当年国际纵队总部的阿里巴塞特(Albacete)时,在火车站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p> <p class="ql-block">1996年 11月,马德里。国际纵队成立60周年纪念会期间,受邀参加纪念活动的中国志愿者谢唯进次子谢弥东(右)与国际纵队问题研究学者倪慧如(中)、张至善(左)交谈。谢弥东挂在胸前的是他的父亲林济时(谢唯进)在国际纵队参战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马德里国际纵队花园中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甘扬道医生在西班牙受到民众夹道欢迎。</p> <p class="ql-block">1996年 10月9日,北京举办了“纪念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国际纵队成立60 周年”纪念会。图为西班牙驻华大使莱尼亚在纪念会上讲话。</p> <p class="ql-block">2015年8月受中国政府之邀,“西班牙医生”后裔来到当年父辈工作过的中国贵阳图云关。他们手持国际纵队旗帜,在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部纪念碑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贵阳市图云关森林公园,耸立着镌刻国际援华医疗队医务工作者名单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中国石家庄,诺尔曼·白求恩之墓</span></p><p class="ql-block">2009年,在中国举办的“最受中国人民爱戴的国际友人”评选中,诺尔曼·白求恩医生名列第一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国际纵队第15 旅步兵、旅美华侨陈文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于1938年4月3日战死于甘德萨,卒年24岁。</span></p><p class="ql-block">这块由“西班牙国际纵队和中国志愿者”研究课题小组创意制作的纪念国际纵队中国战士陈文饶的铭牌,将被安放在他光荣战死的西班牙甘德萨。</p><p class="ql-block">根据1939年10月 17日《新中华报》刊登的《西班牙国际义勇军中国战团告全国同胞书》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国战团在西国死伤八九。</span></p><p class="ql-block">他们为西班牙人民作出了无私奉献和流血牺牲。</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国际纵队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碑文节录于时任西班牙国民议会委员、共产党主席多洛雷丝·伊巴露丽1938 年11月15 日送别国际纵队的讲话。</p> <p class="ql-block">1996年1月 19日,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颁布了《关于向西班牙内战时的国际纵队战士授予西班牙国籍的皇家法令》。皇家法令指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对 1936-1939 年西班牙战争时期志愿组成的国际纵队人员为维护自由和民主所做出的业绩给予承认是合乎正义的。</span></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国际纵队和中国志愿者》图片展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主办方: </b>北京怡苑文化艺术促进会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承办方: </b>北京金台艺术馆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图片来源:</b></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旅美华人学者邹宁远、倪慧如夫妇,谢征雪,李小林,张燕青,林崇辉,KeGraeber,Abraham Lincoln Brigade Archives,Carl Geiser,Jesus Majada, Severiano Montero Barrado.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特别顾问:</b> 邹宁远、倪慧如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总策划:</b> 于小平、杨菁、陈海力</p> <p class="ql-block">笔者:胡山(右,长征天险腊子口),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员,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首任青年部部长。原国家外经贸部干部、外交官,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中国货主协会原执行秘书长。世界反法西斯和平文化中心倡建发起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