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因路而生的城市,也因路而兴。 自从慕生忠将军率部修建青藏公路开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为格尔木这座年轻的城市注入了强劲发展的动力。无论是在风餐露宿、筚路蓝缕的峥嵘岁月,还是在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转型时期,历经70年来淬炼的“两路”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格尔木人前赴后继、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忘我奉献,谱写出了一曲曲雄壮激昂的英雄赞歌,开启了格尔木迈向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 </p><p class="ql-block"> 踏着前人奋斗的足迹,我们站到了扬帆起航的新起点。我们为您展现的,是一条伟大公路艰难诞生的不凡历程和一座城市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的历史画卷。 </p><p class="ql-block">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未来。重温格尔木人成长创业的足迹,是为了更好地以满腔热情投身到建设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富裕、民族团结、生态文明的青藏高原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伟大实践中来。</p> <p class="ql-block"> 慕生忠 一位将军 </p><p class="ql-block">他被称为“青藏公路之父”。 </p><p class="ql-block">是他带领解放军指战员与民工用镐、锹、锤三样“武器”在最短时间内打通了从格尔木通往拉萨的“天路”。 是他用大无畏的气魄起用了“政治禁区”里的人物为国家建功立业。 他在荒芜的土地上一锹点化出一座现代化城市--格尔木。 是他将自己的生命交给了青藏高原。 他获得了人民的尊重,也经历了艰难困苦与荣辱得失的考验,创造了人生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二十七亩菜园I旧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3年西藏运输总队解散后,慕生忠想留下一些人修路,但是大家都想走,他想了一个办法,集合大家说:“你们走,我不能走。 你们给我开一天荒,我要留在这里种菜。”最后组织了90人,10个人一块地,每块地3亩。大家着急回家,一使劲,一天就开出来了。这就是格尔木最早的“二十七亩菜园”。第二天,慕生忠召集大家说: “有人说青藏高原不能劳动,一劳动就死人。昨天每个人开了三分地,活不轻啊!谁个病了?谁个死了?这里是能劳动的。现在我们进藏的同志等着吃粮,我们的运输任务没完成,把粮食丢在半路上回家,不是开小差吗?今天我决定,一个不能走,好样的留下来跟我修路!”在慕生忠的动员和感召下,人员全部留下了,共1220人,编6个工程队,每队200人,任命了队长、指导员,还剩下20人编为测量队,补充10o峰新骆驼作为搬家和运输力量,开上修路第一线,正副总指挥分别是慕生忠、任启明。这1200名民工成为早期修路的主力军。 </p> <p class="ql-block">将军楼</p> <p class="ql-block">慕生忠(1910.10-19 94.10)陕西省吴堡县人。 1930年参加革命,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1936年,先后任陕北省吴堡县南区区委书记、军事部长,陕北红军十五支队第五团政治委员,山西晋西游击支队司令员,陕北游击四支队政治委员,陕北省委白区部副部长,陕北第二作战区司令员兼政委,陕北红军第三团政委,佳(县)、吴(堡)、米(脂)中心县委书记。1937年-1947年,先后任吴堡县委书记、洛川地委宣传部长兼富(平)甘(泉)独立营政委。1949年5月,任第一野战军政治部民运部副部长。1950年,先后任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政治部主任、进藏部队十八军独立支队政委、西藏工委组织部长。1953年8月,任西藏运输总队政委。1955年任青藏公路管理局党委书记兼局长、兰州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委员、柴达木工委常委、西藏工委工交部长。1983年任中共甘肃省顾委常委。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p> <p class="ql-block">一条公路</p><p class="ql-block">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拔最高的公路,筑路大军在财力匮乏、技术短缺、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齐心协力征服重重天险,用7 个月零4天的时间,在“生命禁区”修通了格尔木至拉萨段的“天路”,填补了我国公路史的空白,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铸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青藏公路的通车,结束了西藏千百年来沿用的栈道、溜索和人背畜驮的运输方式,改变了西藏长期封闭的状况,密切了西藏同内地的联系,加强了民族之间的团结,巩固了祖国西南边防,促进了青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为西藏稳定发展和维护西南边防安全的生命线。</p> <p class="ql-block"> 慕生忠1910年生于陕北吴堡县郝家山村。他有两个名字:本名(原名)慕生忠,化名艾拯民。 </p><p class="ql-block">1930年,当慕生忠刚20岁的时候,正在读中学的他参加了刘志丹、谢子长领导的陕北革命斗争。当反动派知道他参加了革命队伍之后,将他家的四口人杀害了。为了隐蔽自己的身份,他化名艾拯民,继续坚持革命斗争。他在家乡拉起一支游击队伍,开展镇压地主豪绅和反动分子斗争,砍下了许多反动土匪的头颅, 使当地人民扬眉吐气,使敌人闻风丧胆。于是敌人曾经悬赏10万元捉拿他。 </p><p class="ql-block">1933年,慕生忠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被提拔为红军第五支队政治委员、红五团和红二十五纵队政治委员,陕北红军第二作战分区司令员,转战陕北,战功卓著。在枪林弹雨中,他的身上留下了27处弹痕伤疤,印记了他的光荣历史。 </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慕生忠任延安以东地区作战司令员、山陕特委军事部参谋长、洛川地委宣传部长、 晋绥军区四分区副政治委员,九分区司令员,战斗在山西、陕西和绥远广大地区的抗日最前线。 解放战争时期,在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西北野战军)政治部民运部副部长时,参加了解放兰州的兰州战役。 </p><p class="ql-block">修建青藏公路的念想由骆驼引发</p><p class="ql-block">1951年8月,慕生忠出任西北军区进藏支队政治委员、中共西藏工委委员兼组织部长。 </p><p class="ql-block">接到命令,他立即率领全支队1663人,赶着两万多头背驮物资的牲畜,绵300多里路的队伍,向西藏拉萨进军。在艰苦地跋涉了4个月才到达拉萨,第一次尝到了雪域高原长征行路的艰难。</p> <p class="ql-block">格尔木新时代</p> <p class="ql-block">格尔木市区</p> <p class="ql-block">超市百姓生活</p> <p class="ql-block">规划</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格尔木”为蒙古语音译,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再见 格尔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格尔木市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辖县级市,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以盐湖资源、交通枢纽地位和昆仑文化著称。</p><p class="ql-block">柴达木盆地中南边缘。通过交通网线,北达甘肃敦煌,南通西藏拉萨,西接新疆若羌,东至省会西宁,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青藏、青新、格敦三条公路干线在此交汇,公路总里程达到3294公里。</p><p class="ql-block">我走过察尔汗盐湖,这是世界第二大盐湖,以“万丈盐桥”奇观闻名,湖面泛白如雪,采盐船点缀其间,是摄影和工业旅游胜地。景色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 走进昆仑山国家地质公园,远眺玉珠峰、西王母瑶池,山涧常年积雪不化,神奇而伟岸,雪山与神话交织,这里居住着有汉、蒙、藏等35个民族,总人口30万、城市人口占90%以上。是藏蒙汉等多民族文化大交融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摄影人雨天参观格尔木青藏公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公元2025年9月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