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杭州紫阳山东麓的太庙巷崖壁上,藏着一处见证了近千年历史的道教文化遗址——通玄观造像群。这片如今位于紫阳小学内(清代时曾是紫阳书院)的崖壁,不仅是杭州城区仅存的宋代道教造像群,更是江南地区少见的宋代道教艺术实物遗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通玄观的故事始于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当时,宫廷内侍刘敖选择弃官入道,在此结庵修行,并主持修建了通玄观。此后数百年间,道观历经兴衰:明代万历年间,后人在原址上增建了文昌祠,如今记载这段历史的《通玄观文昌祠记》碑刻,仍妥善保存在杭州碑林之中;到了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道观遭遇严重毁坏,最终只留下崖壁上的造像与碑刻,默默诉说着往昔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现存的造像群沿着崖壁自西向东分布,共有四龛六尊造像,及11块碑刻。每一尊造像都承载着南宋道教艺术的鲜明特色。其中,主体是一尊高1.48米的“三茅真君”坐像,姿态庄重;在它上方,雕有玉清元始天尊的立像,尽显威严;而天尊左右两侧,分别矗立着刘敖与徐道彰两位真人的立像,仿佛仍在守护着这片修行之地。除了造像,东侧崖壁上还留存着珍贵的“通玄观记”摩崖题刻与“鹿鹤同春”浮雕——题刻详细记载了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重建通玄观的始末,为后人研究道观历史提供了清晰的文字依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处兼具历史与艺术价值的遗址,通玄观造像群也得到了历代的重视与保护。1963年6月18日,它被杭州市人民委员会列为首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又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浙江省政府专门批复调整了它的保护范围,进一步加强守护力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文化价值来看,通玄观造像群的意义远超一处普通遗址。它的造像形制巧妙融合了南宋宫廷艺术的精致与江南民间雕刻的灵动,是当时艺术风格交融的典型代表;而宋代的摩崖题刻与明代的文昌祠碑刻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文物序列,为研究南宋道教的传播、发展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证据。2017年出版的《浙江石窟造像调查报告》,也将其纳入全省2485尊石窟造像的测绘名录,足见其在浙江石窟造像史上的重要地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