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年中元节朝九华山天台

宋春芳

<p class="ql-block">中元节又称孝亲节,主要源于其核心习俗——祭祀先人、缅怀祖先。这一传统习俗与古代“敬祖尽孝”的伦理观念紧密相连,体现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p> <p class="ql-block">余秋雨先生曾说:“文化的终极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中元节,恰恰是中国人在千年岁月中,用最朴素的方式践行着对生命的关爱,对祖先的追思,对善良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中元节的起源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的“盂兰盆会”。《佛说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感人至深——目连见亡母在地狱受苦,以神通力送饭食予母,奈何饭未入口便化为火炭。佛告目连,须在七月十五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方可救母脱离饿鬼之苦。</p> <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的核心是什么?是孝道。</p><p class="ql-block">中国人不说“我爱您”,而是问“您吃了吗?”——最深的牵挂藏在最朴素的问候里。中元节的祭祀,本质上是一场跨越生死的“团圆饭”。我们为祖先备下酒食,点燃香烛,不是迷信,而是相信:只要还有人记得,逝去的人就未曾真正离开。</p> <p class="ql-block">中元节的祭祀仪式,暗含着一套完整的生命哲学:</p><p class="ql-block">第一,香火延续——生命的水恒在于传承。</p><p class="ql-block">中国人烧香祭祖,香火二字既是实指,更是象征。香火不断,意味着家族血脉与精神的双重传承。每一个祭拜的子孙,都是祖先生命在当下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第二,慎终追远——生命的价值在于铭记。</p><p class="ql-block">《论语》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通过庄严的仪式感,表达对先人的追思。这种铭记,让个体生命融入家族的长河,获得历史的纵深与存在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第三,仁爱慈悲——生命的广度在于推己及人。</p><p class="ql-block">中元节不仅祭奠自家祖先,也布施无主孤魂。这种推己及人的悲悯,体现了中国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大爱。生命的边界由此拓展,从一家一姓延伸到天地众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午九点半左右,在古拜经台,圆满参加七月十五大众讽诵《盂兰盆经》法喜充满!</p><p class="ql-block">[合十][合十][合十]</p> <p class="ql-block">读懂中元节,便读懂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死观</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西方存在主义说“向死而生”,中国人则“知死而生”——知道生命的有限,所以更努力地创造价值,延续血脉,光大宗门,让有限的生命在无限的时间中获得意义。</p> <p class="ql-block">这种生死观让中国人既不过度恐惧死亡,也不轻率对待生命。我们清明扫墓,中元祭祀,重阳敬老,春节团圆...一年四时八节,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礼仪体系,让每个人在仪式中确认自己的位置,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p> <p class="ql-block">中元,是生命的回眸,也是文化的根脉。读懂这份回眸,守好这条根脉,便是对文明最好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中元节的青烟终将散去,但其中蕴含的对生命的敬畏、对祖先的感恩、对家族的责任、对历史的延续,这些才是中国人文化基因中最珍贵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朝圣功德殊胜行,</p><p class="ql-block">无边胜福皆回向。</p><p class="ql-block">普愿沉溺诸众生,</p><p class="ql-block">速往无量光佛刹。</p><p class="ql-block">[合十][合十][合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