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鄣 郡 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钱 征</b></p><p class="ql-block"> 故鄣郡,属江都。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庚申),更名丹杨郡,属扬州。鄣郡,早于西汉丹扬(阳)郡,史上毫无争议。但是,鄣郡是否为秦鄣郡,至今仍存争议。</p><p class="ql-block"> 如《辞海》云:鄣郡,郡名。楚汉之际置,一说秦置。治所在故鄣(今浙江安吉西北)。辖境相当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南,浙江省新安江以北,江苏省茅山以西地。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改为丹阳郡。</p><p class="ql-block"> 又如《辞源》(第三版)云:〔鄣郡〕郡名。战国时楚地。秦置鄣郡。汉武帝元封二年更名丹阳郡。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西,安徽长江以南,浙江新安江以北,皆其地。治所在鄣县(今浙江安吉县安城镇)。参阅《嘉庆一统志·表江苏、安徽、浙江》。</p><p class="ql-block"> 因屈原与陵阳研究的需要,我特撰《鄣郡考》一文。</p> <p class="ql-block"><b> 一、从陵阳镇李氏宗祠说起</b></p><p class="ql-block">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陵阳镇上章村祖居里村民组,有一座李氏宗祠,1998年5月4日,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上章村的李氏宗祠,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上章村李氏宗谱记载的祖先,是李伯陵的33世裔孙李久远。李久远与李伯陵之间32世信息,上章村李氏宗谱有记载。</p><p class="ql-block"> 李伯陵与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李泰世系图,上章村李氏宗谱也有记载。可贵的是,该旧谱能将不同的说法也附记。</p><p class="ql-block"> 魏王李泰,是唐太宗第四子,以“好士爱文学”知名,受到太宗的宠爱,特许他在府中设置文学馆,并可自行引召学士讲习学问。贞观十二年(638、戊戌),他根据司马苏勖的建议,奏请编撰《括地志》,被太宗批准。于是奏引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胤、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等人担任编撰。他们用了五年时间编撰成书,于贞观十六年(642、壬寅)表上。</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什么缘故,每当提及李泰《括地志》,我就想到华罗庚的优选法(“0.618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华罗庚推广优选法,即对某类单因素问题(且是单峰函数),用最少的试验次数,找到“最佳点”的方法。每次取试验区间的0.618处去做试验的方法,称之为“优选法”或“0.618法”。华罗庚证明,这可以用较少的试验次数,较快地逼近最佳方案。0.618这个“黄金比”能产生“优选法”,还告诉我们,美的东西与有用的东西之间常常是有联系的。</p><p class="ql-block"> 楚顷襄王十三年(前286、乙亥),屈原58岁,再放于陵阳,一待就是九年时间。此时的陵阳,由于是楚国大后方,较为安稳,为屈原创作《离骚》《天问》《远游》《招魂》《哀郢》《悲回风》,提供必要的条件。</p> <p class="ql-block"> 我认为:屈原与陵阳研究的“黄金分割”点为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7、丁巳)。该公式为:2025 - (前296 + 2025)×0.618 = 597。这就使我联想到李泰《括地志》和《旧唐书》、《新唐书》等。《括地志》五百五十卷,《序略》五卷,是唐初魏王李泰主编的一部规模巨大的地理书。它吸收了《汉书·地理志》和顾野王《舆地志》两书编纂上的特点,创立了一种新的地理书体裁,为后来的《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开了先河。</p><p class="ql-block"> 《括地志》根据的蓝本,是《序略》所提到的“贞观十三年大簿”。唐高祖时代,行政区划基本上因袭隋旧。贞观十三年(639、己亥),唐朝对全国政区进行了调整。上述“大簿”,就是关于这次调整的比较翔实可靠的原始记录。唐张守节作《史记正义》,主要依靠《括地志》以解释古代地名。其他唐、宋人的著作,也多徵引《括地志》作地理方面的疏证铨解。</p><p class="ql-block"> 《括地志》这本书,在未散佚前,得到广泛的应用;散佚以后,又被各家转相钞引,这反映了它的内容价值。清嘉庆二年(1797、丁巳),孙星衍曾就唐、宋人徵引的《括地志》遗文辑为八卷,刻在《岱南阁丛书》中,那是《括地志》最初也是唯一的辑本。</p><p class="ql-block"> 中华书局1980年2月出版发行的《括地志辑校》卷四“长城县”条云:秦置鄣郡在湖州长城县西南八十里,鄣郡故城是也。汉改为丹阳郡,徙郡宛陵,今宣州地也。(《史记·货殖列传》“江南、豫章、长沙”《正义》。)秦兼天下以为鄣郡,今湖州长城县西南八十里故(章)〔鄣〕城是也。(《史记·吴王濞列传》“吴有豫章郡铜山”《正义》引。按“章”误,当作“鄣”,依《货殖列传·正义》改。)</p><p class="ql-block"> 李泰《括地志》介绍过了。也该顺便说下《旧唐书》、《新唐书》了。</p><p class="ql-block"> 《旧唐书》卷三十八、志第十八,地理一云:“昔秦并天下,裂地为四十九郡,郡置守尉,以御史监之。”</p><p class="ql-block"> 《旧唐书》卷四十、志第二十云:宣城。汉宛陵县,属丹阳郡。秦属鄣郡。泾。汉泾县,属丹阳郡。武德三年,置猷州,领泾、南阳、安吴三县。八年,废猷州及南阳、安吴二县。属宣州。县界有陵阳山。广德。汉故鄣县,属丹阳郡。</p><p class="ql-block"> 《新唐书》卷三十七、志第二十七,地理一云:自秦变古,王制亡,始郡县天下。</p> <p class="ql-block"><b> 二、弄清楚项羽“王九郡”是关键</b></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的《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是我国最早的《通史》。《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云: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云: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三分关中,立秦三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高奴。</p><p class="ql-block"> 谭其骧《长水集》〔上册〕《秦郡新考》(原载《浙江学报》第二卷第一期,1947年12月)云:秦一代建郡之于史有征者四十六,备列如上,然非得谓秦郡必止于是数。《续志》以丹阳为秦鄣郡,裴骃、《晋志》因之;而清儒多以鄣郡与东阳、吴郡皆不见于秦记而始见于《汉书·高帝纪》六年以封荆王,因一概断为楚汉之间所增置。夫《史记》既不立专篇以志地理,秦一代之郡,自无由悉数见于一代之史,然则马彪之言,未必遽是,亦未必定非。且项羽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中间已有鄣与东阳二郡(姚鼐《项羽王九郡考》、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刘文淇《楚汉诸侯疆域志》),是吴果后置,鄣与东阳,更安见其必非秦旧耶?又《黥布传》,项籍死,天下定,布遂剖符为淮南王,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郡皆属布;四郡除九江外,前人亦目为非秦郡。今按郦元《赣水注》,南昌,秦以为庐江南部(即庐江郡之南部都尉);是豫章果后置,庐江亦未必非秦旧也。夫考古之事,竭其能事耳。生千百年之后,上究千百年前之典章经制,史文阙略,焉得必无遗漏?多闻阙疑,庶几其可;若必欲断言为三十八或四十八,徒见其牴牾凿枘,是亦不可以已乎?</p><p class="ql-block"> 清·桐城姚鼐的《项羽王九郡考》云:史言项羽分割天下,自王梁、楚地九郡,而不载九郡之名。余考之,盖为砀、陈、东郡、泗川、薛、东海、东阳、鄣、会稽。是云九郡。砀与东郡,故梁地也;自陈以东,故曰王梁、楚。</p><p class="ql-block"> 清·仪征刘文淇《项羽九郡》云:《史记·项羽本纪》云,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高祖本纪》云: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p><p class="ql-block"> 《汉书·高祖纪》及《项羽列传》俱云: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自来注《史记》《汉书》者,俱不释九郡所在。余按,羽所王之九郡,谓会稽郡、故鄣郡、故东阳郡、泗水郡、郯郡、薛郡、砀郡、颍川郡、东郡是也。(台湾商务书馆印行《楚汉诸侯疆域志》卷一“项羽九郡”)</p> <p class="ql-block"><b> 三、要正确读释《汉书·地理志》</b></p><p class="ql-block"> 最明显的例子,那就是明·万历(1594、甲午)二十二年《青阳县志》卷之一“沿革”部分内容,不仅没有正确读释《汉书·地理志》,而且主观臆测、添油加醋,教训深刻啊。因此在这里,我必须将《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丹扬郡”全文录如下:</p><p class="ql-block"> 丹阳郡,故鄣郡。属江都。武帝元封二年更名丹扬。属扬州,户十万七千五百四十一,口四十万五千一百七十一。有铜官。县十七:宛陵,彭泽聚在西南。清水西北至芜湖入江。莽曰无宛。於朁①,江乘,莽曰相武。春穀,秣陵,莽曰宣亭。故鄣,莽曰侯望②。句容,泾,③丹阳,楚之先熊绎所封,十八世,文王徙郢。石城,分江水首受江,东至馀姚入海,过郡二,行千二百里。胡孰,陵阳,桑钦言淮水出东南,北入大江。芜湖,中江出西南,东至阳羡入海,扬州川。黝,渐江水出南蛮夷中,东入海。成帝鸿嘉二年为广德王国。莽曰愬虏④。 溧阳⑤,歙,都尉治⑥。宣城。</p><p class="ql-block"> ①师古曰:“朁音潜。”②师古曰:“鄣音章。”③韦昭曰:“泾水出芜湖。”④师古曰:“黝音伊,字本作黟。其音同。”⑤应劭曰:“溧水所出南湖也。”师古曰:“音栗。”⑥师古曰:“音摄。”</p><p class="ql-block"> 清代学者钱大昕,研究《汉志》深刻。是他首先注意到:班志郡国之名,以元始二年户口籍为断;其侯国之名,则以成帝元延之末为断。”(《二十二史考异》卷九《侯国考》。)这个发现十分重要。汉制,侯国地位与县相当,析封侯国等于建立新县,必须登于版籍之上。既然绥和元年以后的侯国名《汉志》不予登录,是证《汉志》各郡国所属县目(即各郡国之领域)乃以元延绥和之交为断。事实上,《汉志》乃是两份资料的混合物:一份是平帝元始二年各郡国的户口籍;另一份大抵是成帝元延、绥和之际各郡国的版图(即所属县目)。这两种资料,生硬地凑在一起,结果产生了一些矛盾。</p><p class="ql-block"> 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庚申),江都国除为广陵郡,鄣郡合庐江东部五县更名丹阳郡。如《汉书·高帝纪》:六年春正月,……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王。《史记》与《汉书》对照,知荆国三郡,皆居淮水之东。鄣郡为《汉志》丹阳郡原名。吴郡当以郡治吴得名,即《汉志》会稽郡前身。丹阳、会稽二郡,皆在江南。可见东阳郡,必在淮东、江北之间。东阳在江淮之间,只能析秦东海郡南部置;鄣郡当分秦会稽郡西部置。会稽分鄣郡后,或称吴郡,或仍称会稽。犹如东海郡,分东阳后,或称郯郡,或仍称东海。(据《郡国志》刘注,鄣郡可能为秦郡)</p><p class="ql-block"> 荆王之封有五十三城(《荆燕世家》云五十二),而东阳即占其十七,吴郡占其二十四(或二十三),则鄣郡应仅有十二城(或十一)。事实上,鄣郡恰好是十二县之地。《汉志》丹阳郡领县十七,其西南部庐江水附近五县本为庐江郡地,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庚申)割界鄣郡。鄣郡,遂而改名丹扬。又,鄣郡十二县之中的丹阳,武帝元朔元年封江都易王子敢,《汉表》在芜湖,可能析芜湖置。若然,则鄣郡汉初可能为十一县。但是,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不论秦鄣郡领县十二,还是领县十一,其中有陵阳。在楚国时,就早有陵阳邑。</p><p class="ql-block"> 班氏《汉书》记鄣郡改名丹扬于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壬申),恐传抄致误。这是因为,武帝元朔元年(前128、癸丑),封江都易王非子五人为丹阳、盱眙、胡孰、秣陵、淮陵侯。这五个侯国,不是依据恩法而封,故均在江都国内,不别属汉郡。元朔二年(前127、甲寅),江都王建祠。元狩二年(前121、庚申)谋反,国除,地入于汉,为广陵郡”(《史记·五宗世家》)。鄣郡亦同时属汉,并得庐江郡五县,而改名丹扬(阳)。因此,《汉志》系鄣郡改名于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壬申),恐传抄致误。清人钱玷指出:江都王建以元狩二年自杀国除,非元封也,当依《宋志》改正。此语极是。汉改郡名,均在国除为郡,或郡境有所变动之时。若元封二年,鄣郡无所变化,不会无故更名。元狩元年、二年之间,接连废除衡山、淮南、江都三国。于是,汉武帝对故淮南、江都别郡进行一番调整。鄣郡于此时增县五,才更名丹扬(阳)。自元狩二年至汉末,丹阳郡境界不变,如《汉志》所示。</p><p class="ql-block"> 近些年来,在池州市屈原学会范围内,我反复提醒有关同志:陵阳县的历史沿革,上溯楚国陵阳邑,历经秦鄣郡、西汉丹阳郡等陵阳领县,不能说始自元封二年。古陵阳县治所,在今青阳县陵阳镇附近。</p><p class="ql-block"> 不仅《汉书》这么说,而且《后汉书》志第二十二、郡国四更认为:丹阳郡,秦鄣郡,武帝更名。故鄣,秦鄣郡所治。十六城:宛陵、溧阳、丹阳、故鄣、於潜、泾、歙、黝、陵阳、芜湖、秣陵、湖熟、句容、江乘、春穀、石城。</p> <p class="ql-block"><b> 四、方志关于鄣郡的记载</b></p><p class="ql-block"><b> 1、《南畿志》</b></p><p class="ql-block"> 明《南畿志》卷之五十、郡县志四十七,池州府属沿革:池州,古扬州之域。天文斗宿之次。春秋属吴。吴灭于越,后属于楚。秦属鄣郡。汉属丹阳郡。东汉因之。</p><p class="ql-block"><b> 2、《池州府志》</b></p><p class="ql-block"> 宁波天一阁藏明嘉靖刻本《池州府志》卷第一,舆地篇·沿革:池州府,古曰池阳。唐曰池州。《太平寰宇记》云,以地有贵池故名。夏、商、周,为扬州之域。(见禹贡及职方氏)春秋,吴地。吴灭,属越。战国,属楚。(见春秋显王三十五年)秦郡县天下,属扬州之鄣郡(见秦本纪及广纪)治湖州。(今浙江湖州府长兴县西北境地)汉改鄣郡为丹阳郡,治姑熟。(今当涂县北境地)</p><p class="ql-block"><b> 3、《青阳县志》</b></p><p class="ql-block"> 青阳县修志,传说始于明朝洪武初,县丞丁好礼首作县志图考,主簿陈子通创修县志,但未成编。弘治年间,知县杨文属庠生吴策、陈九畴重修县志,稿虽成而未刻。洎正德,教谕曹纶纂修县志,始克付梓成帙。万历年间,知县苏万民、蔡立身、傅宾相继续修。又至清顺治、乾隆,知县杨梦鲤、段中律,先后续之。再后来,累代传承,时断时续,沿习修志,相沿成制。今举几例,并加以点评,以期大家关注。</p><p class="ql-block"> 其一、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甲午)《青阳县志》卷之一[沿革]青阳县:夏、商、周,为扬州之域。春秋,为吴地;吴灭,属越。战国,楚败越,属楚。秦,郡县天下,属扬州之鄣郡。汉武帝元封二年始析泾县西境地置县于陵阳山麓,曰陵阳县,属丹阳郡。东汉因之,后析丹陵郡以南属宣城郡。后汉吴赤乌中,析陵阳西北境地置县于城子山东,曰临城县,并属丹阳郡。</p><p class="ql-block"><b> 点评:汉以后、晋以前,说法不仅有误,而且言之无据,添油加醋。如“汉武帝元封二年始析泾县西境地置县于陵阳山麓,曰陵阳县”句,谬误多处。爰陵、陵阳,属战国地名,早于泾县。不存在“析泾县西境地置县于陵阳山麓,曰陵阳县”的说法及事实。</b></p><p class="ql-block"> 其二,清光绪辛卯版《青阳县志》沿革:夏、商、周俱属扬州之域。春秋属吴,吴灭属越。战国楚败越,属楚。秦属鄣郡。汉武帝元封二年,始析泾县西境地,置县于陵阳山麓,曰陵阳县,属丹阳郡。”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点评:错误与明万历《青阳县志》一模一样。根源在于没有读懂班固《汉书·地理志》“丹扬郡”条目。班氏所言:“丹扬郡,故鄣郡。属江都。武帝元封二年更名丹扬。属扬州,户十万七千五百四十一,口四十万五千一百七十一。有铜官。县十七:宛陵……胡孰、陵阳……”。犯了纯属低级错误。</b></p><p class="ql-block"> 其三,黄山书社出版发行的1992年版的《青阳县志》大事记:西汉初至元封二年(前206—前109)析泾县西境地置陵阳县(后改名广阳、南阳),县治设陵阳镇。”</p><p class="ql-block"><b> 点评:有误,与明、清《青阳县志》所犯错误基本相同,大同小异。没有上溯楚陵阳邑、秦鄣郡陵阳县、西汉丹扬郡陵阳县来叙述陵阳县、青阳县的大事记。</b></p><p class="ql-block"> 其四,黄山书社出版发行的2013年版的《青阳县志》大事记:战国,楚顷襄王六年(前293年)三闾大夫屈原因遭谗陷,被流放至东南远僻之地,即今青阳县陵阳镇一带。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析泾县西境地置陵阳县,治所在今陵阳镇。县域含今青阳县大部及石台、泾县与黄山市部分地区。</p><p class="ql-block"><b> 点评:虽有进步,但谬误未改。正确叙述,有待今后拨乱反正。</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作者简介</b></p> <p class="ql-block"><b> 钱征</b>(1952年4月一一 ),安徽省东至县大渡口镇人。祖籍为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共党员。池州市退休干部。曾任浙江大学树人学院兼职教授、江苏教育学院兼职教授、池州学院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屈原学会的理事、常务理事。现任安徽省池州市屈原学会的会员、研究院的研究员和创会会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来源丨池州市屈原学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审核丨刘海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监制丨杨 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丨胡 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编辑制作丨齐海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