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如何“重养自己”:在身心滋养中找回本真的自己</p><p class="ql-block">养育自己,不是一句空泛的期待,而是从心到身、有方法、有方向的温柔实践。结合课程里的启发,我们可以从这几个具体方向,慢慢把自己养得从容、稳定,找回最本真的模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要锚定“养育自己”的核心逻辑——育儿先育己,育己先育心。很多时候我们忙着照顾家人、应对生活,却忘了自己也需要被“养育”。就像照顾孩子要先懂他的需求,养育自己也要先看见内心的渴望:是渴望被理解?是需要一点专属的时间?先把“关注自己”放在优先级里,不忽略内心的声音,才是养育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接着,找到“重养自己”的具体抓手——给足自己“心理营养”。就像身体需要吃饭、喝水,我们的内心也需要“养分”:可能是完成一件小事后的自我肯定,是遇到挫折时对自己说“没关系,慢慢来”,也可能是允许自己偶尔“偷懒”、不苛责完美。这些看似微小的“心理营养”,会慢慢帮我们养出稳定的内核,让我们在遇事时少一点慌乱,多一份从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然后,别忽视“养育自己”的关键契机——借自己、他人与场域的力量成长。成长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自己的一次反思、一个想改变的念头,是向内的契机;和信任的人聊聊天、得到一句鼓励,是向外的支撑;像“生命成长营”这样的场域,和同频的人一起学习、交流,更是能帮我们打开思路、获得勇气。抓住这些契机,养育自己的路上会更有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最后,要记得“养育自己”的终极状态——身心合一,活成本真的喜欢的自己。养心的同时也要养身,让身体保持轻盈的状态,才能更好地承接内心的力量;而当内心足够成熟、平和,也会反过来让身体更舒展。我们最终想活成的样子,不过是能坦然做喜欢的事:去学一个一直想学的技能,去陪伴内心那个“没长大的小孩”(比如满足自己一个小小的童年遗憾),在每一件小事里都不勉强、不焦虑,活得真实又自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实“养育自己”没有标准答案,不过是在日复一日的时光里,多给自己一点耐心、一点温柔,慢慢活成既强大又柔软,既从容又热烈的模样。</p>